三觀要正,開車要穩。
——李三觀
《野史綱目》第541期
——野史綱目——
“從今天起,我終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說這句話的人,正是清朝最后的攝政王載灃,當溥儀退位已成定局后,載灃在家里長嘆一聲,說了上面這句話。
而在不久后,清廷正式頒布了退位詔書,自此,曾經的攝政王載灃,就徹底消失在公眾視線中。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載灃在清朝滅亡后突然神隱了呢?
光緒九年正月初五,載灃出生于醇親王府,他是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個孩子,而他的二哥載湉,正是光緒皇帝。哥哥是皇帝,自己又是慈禧太后的親外甥,因此載灃的仕途可以說是不可限量。
先是在七歲時承襲了醇親王的爵位,后又在十八歲時,代表清廷出使德國,圓滿地完成了慈禧太后交代的“道歉”任務,因為大方得體,讓慈禧太后對他十分滿意。
自此,載灃的仕途之旅,開啟了火箭式的提拔,數次升官后,到了他二十三歲時,已經是朝中的一品大員。而真正讓他走到舞臺前面的,則是兒子溥儀登基。
公元1908年正月,已是軍機大臣的載灃,受慈禧太后的遺命委托,成為了大清朝的監國攝政王,輔佐三歲的兒子溥儀。清朝歷史上,一共有兩個攝政王,其中一個是清朝初期時的多爾袞,而另一個就是載灃。
當上攝政王之后,載灃大權在握,大有要干出一番作為的念頭,為了挽救大清當時西山日暮的局勢,也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載灃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袁世凱。
對于袁世凱這類漢人官員,載灃很早就對其不滿,之前由于自己沒有實權,因此就沒辦法對袁世凱動手,但如今就不一樣了。
于是,載灃先是與隆裕太后達成一致,之后又找上慶親王奕劻和重臣張之洞,共同商議誅殺袁世凱等事宜,但最終,載灃并未如愿。
按理說,身為攝政王,要殺一個漢人官員,應該不是太難的事情,但載灃卻失敗了,之所以如此,原因如下:
第一,當時在載灃找上奕劻和張之洞時,袁世凱就察覺出自己恐怕有危險,因此,派人找到正在保定的段祺瑞,請他來營救自己。
而段祺瑞權衡利弊后,答應了袁世凱的請求,親自帶兵趕回京城,并且,時不時地讓部隊在城南放炮,以此來向載灃示威,因此,迫于壓力,載灃只得放棄誅殺袁世凱這個計劃。
第二,奕劻和張之洞的阻攔,其中張之洞多次勸阻載灃不要殺袁世凱,理由是時局不穩,如果圖戳朝廷重臣,容易引起朝局動蕩。
第三,袁世凱本人在軍中的影響力很大,尤其是在北洋水師中,袁世凱的地位更高,如果斷然殺了袁世凱,恐怕會引起北洋水師的嘩變。
總之,在幾種因素的綜合下,載灃不得不打消了殺袁世凱的念頭,對此,他也十分郁悶,最終,窩了一肚子火的他,只是將袁世凱罷官了事。
此時的他,可能才發覺,這個攝政王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好當,大權在握的同時,也會讓人如坐針氈。而在不久后,另一件麻煩事,就又找上門來。
1910年,全國各地革命思潮風起云涌,到了當年10月,更是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第三次國會請愿,不僅眾多的立憲派上書請求設立國會,包括地方上不少大員,對此也持贊同意見。
而這些人的代表,齊聚醇親王府的門前,要載灃必須對此表態。
對于立憲,載灃打心里是不同意的,因此,他拒絕與代表們見面,更拒絕表態,但代表們則拒絕離開,無奈之下,載灃只得答應了立憲的要求。
這個時候的載灃,已經沒有了當初剛成為攝政王時的意氣風發,更多的,則是時局艱難之下的手足無措。
而在1911年,由于武昌起義的爆發,以至于清廷岌岌可危,緊急之下,多名朝廷重臣向載灃提議,啟用袁世凱,理由則是只有袁世凱能穩住局面。
這個時候的載灃,是相當無奈的,當初是他起意除掉袁世凱,雖然沒能如愿,但最起碼罷了他的官,而如今,卻又要將其請回來,還是不得不請那種。
因此,載灃的心中,郁悶可想而知。
而在真正將權力交給袁世凱的時候,載灃已經明白,大清朝要完了,自己的攝政王生涯,也就快要完了。
經過幾輪的討價還價,袁世凱心滿意足地成為了欽差大臣,并節制湖北水陸各軍,而僅僅半個月后,袁世凱榮升內閣總理大臣,成為了真正的實權派。
1911年12月6日,載灃被袁世凱所組建的內閣剝奪了攝政王名號,并勒令他退歸藩邸,不得再干預朝政,說白了,就是要把載灃踢出局。
對于這個結果,載灃極為憤慨,但又無可奈何,此時的袁世凱已經不是他能對付得了的,對此,他不管愿不愿意,只能被動接受。
根據當時的《申報》記載,在剝奪攝政王名號的當天,載灃從皇宮里出來時,一邊走一邊哭,到了家中依舊大哭不止,良久方才平息。
堂堂監國攝政王都落到了這種地步,日暮西山的大清朝更是搖搖欲墜。
載灃的離去,加速了清廷的滅亡速度,在袁世凱的運作下,最終在民國元年(1912年),裕隆太后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宣告滅亡。
而隨著清朝的滅亡,曾經的攝政王載灃似乎消失了一樣,基本上沒有出現在公眾面前,包括后來鬧得”轟轟烈烈“地復辟,以及溥儀前往東北建立偽滿政權等事件,也很少看到載灃參與,整個人如同神隱了一般,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載灃知道,只有低調才能保命。
載灃選擇神隱,共有三個原因。
其一,給前清的遺老遺少做個表率
歷史上,不少朝代在滅亡時,皇室的結局都極為凄慘,但唯獨清朝在滅亡時,皇室沒有遭到大面積的清算。
不僅宣統帝溥儀能安然無恙的退位,其他的皇室成員也得到了保全,并且,出于政治原因,國民政府還開出了《皇室優待條例》。
當然,清廷皇室能夠享受這種待遇,與當時的局勢密不可分,南方革命黨和北洋軍閥之間達成了妥協,保證了清皇室成員的人身安全,以及財產私有化。
但要知道,南北妥協是不假,但在民間,“反清復漢”也是一種十分有號召力的口號,不少人對于八旗子弟恨之入骨。
因此,才有了八旗子弟紛紛改姓的事情發生,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遭到報復。
而作為曾經位高權重的攝政王載灃,更是皇室中的皇室,如果他繼續高調,那么他本人的人身安全,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為了自身安危,也為了順應時局,即使是載灃不樂意,但他必須做出表率,主動歸隱起來,讓那些有其他想法的遺老遺少們知道,忘記大清才是正途,關上門好好過日子才算安全。
其二,高調者被刺殺的結局,也刺激著載灃不得不低調
1912年1月,前清大臣良弼、恭親王溥偉等皇室宗親共同成立“宗社黨”,旨在反對清帝遜位,意圖通過聯合宗室力量,來復辟滿清王朝。
但僅僅過了半個月,宗社黨首領良弼在回家時,走到光明殿胡同就遇到了刺客,武備學堂畢業生彭家珍向其投擲炸彈,當場就將良弼炸的昏死過去。
在家中搶救了兩天后,良弼最終不治身亡。
良弼的死,讓載灃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也讓他徹底明白,大清朝真的是完了,如此不得人心,已經沒有人能夠挽救,即便是他也不行。
假如他也復辟清朝的話,最大的結局,就是和良弼一樣,在不知道什么時候,被刺殺身亡,甚至可能更慘。
他不想這么死,更沒有活得不耐煩,所以,唯有神隱,才能活命。
其三,載灃已經明白,大清朝是已經爛到根兒了,沒有一丁點的希望
前文講過,曾經的載灃,在上任之初,也是抱著雄心壯志,一心想拯救大清,重振祖宗留下來的數百年基業。
但在他真正執政的三年里,通過一件又一件事情,載灃這才發現,事情不是他想的那么容易。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發生在1911年的立憲組建內閣中,當時,經過多方商議,載灃等人同意了立憲派組建內閣的要求,但在內閣的成員名單出來后,導致了立憲派徹底對清廷失去了希望。
內閣的名單一共有13人,但其中滿人就占了八人,也就是說,所謂內閣,還是清廷自己說了算,因此,當時人們紛紛指責這個內閣只不過是“皇族內閣”。
而本身對這次組建內閣抱有極大希望的立憲派,徹底心涼了,對處在國難當頭,還想著集權于皇室親貴的清廷徹底失去了希望。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在武昌起義后,全國各地紛紛獨立,實在是清廷自找的。
而從頭至尾目睹并參與這起事件的載灃,也知道無力回天了,他知道,民主、共和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而固步自封的皇權思想,顯然已經不合潮流。
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復辟大清,又能如何呢?皇權不僅不能讓人敬畏,反而是人人唾棄,再逆勢而行,自然不會有好結果,所以,神隱起來,不問是非,才能順應時代。
當然,神隱也為載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的家人子女,包括溥儀在內,最終都有了一個不錯的結局,安然度過了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也挺過了抗日戰爭,最終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成為了一名中國公民。
1951年2月3日,載灃因病去世,享年68歲,在他死后,周總理對他做出了很高的評價,稱贊載灃是一個充滿民族氣節的人,更是一個擁有政治正確的政治意識和魄力的人。
小結:
載灃是清朝歷史上,繼多爾袞之后的第二個攝政王,他所面對的局面,要比多爾袞復雜得多,但他卻沒有多爾袞的手段,因此最終只能歸隱,而他歸隱后,選擇了低調做人,是因為他要給遺老遺少們做表率,同時也是為了自身安危,更是因為他對大清已經不抱任何希望,因此他才會在清朝滅亡時,選擇神隱,而他這個選擇,也是他能善終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