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秦始皇做不到。
這里說的做不到,無關乎秦始皇的個人能力,而是客觀的歷史條件沒有達到,就算是把劉邦、文景二帝放到秦始皇那個位置,也一樣做不到。
更何況劉邦其實也沒有真正做到休養生息,真正實現休養生息的是文景、昭宣,為什么他們做到了,其實也無關乎文景、昭宣的能力,而是歷史條件達到了。
那么這個歷史條件是什么呢?
一,中華民族實現了真正的統一
二,皇帝實現了真正的中央集權
三,中央的權力徹底超越了地方的權力
這三個歷史條件的達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長的時間中,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一步一步實現的。
而休養生息也不是在這三個歷史條件完全達成才開始的,而是幾乎同時開始,并隨著歷史條件越來越成熟,休養生息的深度與效果也越來越震撼。
整個歷史進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皇帝制度,實行郡縣制。
第二階段,秦末農民大起義,六國復辟,項羽再次實行分封制,建立了新的諸侯國。
第三階段,楚漢相爭,劉邦滅掉包括楚國在內的新興諸侯國,堅持皇帝制度,再次實現統一,但是迫于形勢,留下了異姓諸侯王這個隱患。
第三階段,劉邦徹底鏟除異姓諸侯王,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同樣迫于形勢,留下了同姓諸侯王這個隱患。
第四階段,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幾乎解決了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
第五階段,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解決了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并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上徹底實現大一統。
再結合漢朝休養生息的政策來看,漢帝國的休養生息政策,始于在第三階段,也就是劉邦統一全國,即皇帝位之時,大成于昭宣二帝時期,也就是漢武帝徹底實現大一統之后。
下面著重說說秦始皇和劉邦的兩個階段。
秦始皇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
秦始皇其實并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
有人看到這里可能糊涂了,秦始皇兼并六國,統一中國,這是任何初中生都知道的歷史事實,為什么不能算是真正統一呢?
其實,秦始皇只是做到了兼并六國,他的統一戰爭與他之前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站在秦國的視角,對于其他六國進行的兼并戰爭,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統一中國,而是為了滅掉六國,掠奪土地、人口與財富以充實秦國的實力。
因此,對于秦而言,統一只是戰爭的結果,兼并才是戰爭最初的出發點。
在滅掉六國之后,秦始皇才開始著手進行統一,基于此,他實行了一系列政策:
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加強中央集權,保證皇帝在統治集團內部的絕對權威;
收六國之兵,將六國豪強遷徙到關中,對六國宗室趕盡殺絕(事實上秦始皇并沒能殺盡六國宗室),保證秦國對于其他六國的絕對優勢,防止六國復辟。
郡縣制,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制權。
雖然秦始皇的這些政策,在后來被認為是他實現統一的有力佐證,但是,這些政策真正發揮效用,是在秦始皇死后的漢朝,因此才說秦始皇并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
這也不能怪秦始皇,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后的心情,就和當前的中國,“奮六世之余烈”,最終滅掉了美國、日本、北約等國家之后的心情一樣,爽且迷茫。
秦始皇先是為自己創下的這不世之功而自豪,接著又為如何維持這種統治而絞盡腦汁。
這就導致秦始皇是作為一個開創者的角色來施行政策,既然是開創,就沒有先例可循,因此在政策的執行上要么太急,要么太緩,只能在不斷的試錯中尋找正確的施政方向。
但是秦始皇的壽命有限,天下百姓的忍耐也有限,歷史的客觀條件也并沒有給秦始皇太多試錯的機會,至于休養生息,更是遙不可及。
綜上,三個客觀條件,秦始皇只做到了第二條,就是實現了真正的中央集權,而“統一政策效果顯現”與“中央凌駕于地方”的良好局面并沒有真正實現,所以也就無法開始實行休養生息。
令人敬佩的是,秦始皇的很多嘗試都選對了方向,后來的漢朝繼續延續這些正確的政策;
令人遺憾的是,秦始皇并沒能看到這些政策完全發揮作用,再加上自己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下的大錯,最終導致秦二世而亡。
秦末混戰,實質是統一戰爭的延續
眾所周知,秦國滅亡于秦末農民大起義,但是秦末的混戰,本質上是統一戰爭的延續。
最初,反秦的主力是陳勝吳廣,和他們率領的由驪山徒組成的農民起義軍。
而在章邯殺掉陳勝、滅掉張楚政權之后,與秦王朝作戰的主力就已經從農民起義軍,轉變成了由六國貴族領導的反秦勢力。
而六國貴族中,又以項梁、項羽最為耀眼。
戲劇性的是,最初陳勝吳廣起義,喊出的口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個口號在農民起義軍中很有力量,也很有號召力,但是在六國貴族眼里,這句話簡直是大逆不道。
因為他們就是王侯將相的種,他們所做的事,就是為了維護王侯將相的種子,并希望這個種子生根發芽,繼續恢復當初六國的繁華。
因此,他們拋棄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換成了“誅暴秦”的傳統天命觀,這個口號實在是毫無新意,當年商湯滅夏、周武滅商,用的都是這個口號。
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歷史選擇了劉邦,讓他化身為一把利劍,將六國的種子全部斬盡。
劉邦與他的部將,名義上屬于楚國勢力,但是他們對于楚國的歸屬感并不強,因為劉邦的出身太差、起點太低,各國反秦勢力,要么是六國宗室、要么是六國貴族,唯有劉邦是泥腿子出身。
亭長,在這些公子、上將軍的眼里,簡直是連螻蟻都不算。
因此,在秦王朝滅亡、劉項楚漢之爭的歷史階段,劉邦的角色與當初的秦始皇并沒有什么區別——同樣不被六國貴族所容,同樣要徹底消滅六國殘余勢力。
這兩個年齡相差無幾的男人,最終為了同一個事業而耗盡余生,這個事業就是實現真正的統一。
與秦始皇滅六國類似,劉邦依靠功臣集團,滅掉了楚、魏、趙、齊等諸侯國。
從上帝視角宏觀看這段歷史,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統一(秦始皇滅六國)——分裂(六國復辟亡秦)——統一(劉邦滅楚及其它諸侯)”的一個歷史輪回,但是這個輪回是逐漸加強的。
劉邦在進行再次統一的過程中(及以后),為了回報追隨他的功臣集團,也為了平衡各方勢力,分封了七位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
然后又在自己的政權穩固之后,依靠以蕭何、陳平為代表的文臣集團與新興功臣集團,對以上異姓王進行“定點爆破”,最終在去世前,徹底鏟除了異姓王。
同樣,劉邦終其一生,也只是實現了比秦始皇更深層次的統一,依然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異姓王雖滅,同姓王還在,而且權力更大,對中央的威脅更甚,因此也沒有真正地去休養生息。
那真正的統一是在什么時候實現的呢?歷史教科書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漢武帝大一統。
漢武帝不僅通過推恩令,徹底消除了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還分別從政治上(內外朝制度、刺史制度)、經濟上(鹽鐵官營)、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上(天人合一思想)實現了大一統,也正是由于漢武帝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他之后的漢昭帝、漢宣帝,才能輕松實現更深層次的休養生息,才能有了昭宣中興的局面。
說了這么多,其實背后的邏輯只有一條——是歷史創造英雄,而不是英雄創造歷史,歷史條件達到了,垂衣而天下治;歷史條件達不到,嘔血而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