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清”的國號到底是什么意思,水德之國?戰士之國?
userphoto

2022.10.17 布基納法索

關注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它們的王朝名稱,也就是國號,為什么叫做那個名字,絕大多數都是有來源的。
比如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原來做諸侯國時就叫做“秦”,統一天下后的國號自然也叫做“秦”。
而像漢朝,則是因為開國皇帝劉邦曾被項羽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稱帝后就沿用這個“漢”號,稱為“漢朝”;而唐朝的情況也很類似,是因為開國皇帝李淵曾被封為“唐國公”。宋朝也差不多,是因為趙匡胤曾駐軍于宋州,于是效仿前朝,“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宜國號大宋”,因此得名“宋”。

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時駐于宋州,因此以“宋”為國號。

圖片源自網絡


元朝的國名則是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因此得名“大元”。
不過到了明朝,國名的來歷并沒有一個官方的解釋,但歷史學家吳晗考證的結論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就是“明”這個名字,實際上來源于朱元璋曾加入過的“明教”,也就是從波斯傳來的“摩尼教”。明教教眾在反元起義中出力甚多,而且朱元璋也曾是“小明王”韓林兒的部將,因此朱元璋才定國號為“明”。
但清朝的國名“大清”,這個名字的來歷是什么,不僅沒有一個官方的解釋,民間的各種解讀也是各種各樣,幾乎沒有一個特別有說服力。

有的說法,是從字面文義上去解釋,認為“清”是“掃清廓清”的意思。

有的說法,則認為“清”,就是“青”,認為青色是北方信奉薩滿教各個民族所崇尚的顏色,而滿洲也篤信薩滿教,因此取“大清”為號。

還有“五德說”的觀點,認為明朝為火德,清為水德,按照五行相克理論以水克火,所以得名為“清”。

清史學者刁書仁則認為,“清”實際上是“金”字的轉音,是以漢字的發音為基礎,改換一個發音相似的漢字,“大清國”其實就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大金國”的別稱。

還有一種觀點,現在網絡上比較流行,就是認為“大清”實際上來自于蒙古語。
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的鮑明認為“大清” 國號實源自滿語中的蒙古語借詞“代青”,有“戰士”之意。大清國的意思則是“上國”(即“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

像國外的清史研究學者歐立德,就是“大清國”即為“善戰之國”說法的擁護者,他曾經說過:
“大清國的'清’字,后人覺得明朝的'明’——日、月,屬火,而'清’屬水,水滅火。而且'清’聽上去也很好聽。如果看滿文資料的話,會發現'大清國’的滿文是'Daiqing gurun’,'gurun’就是國,'Daiqing’是戰士的意思,大清國就是戰士國,這個詞來自蒙語。漢人覺得'大清’好聽、吉祥,但是滿洲人和蒙古人一聽'大清’,就會覺得熱血沸騰要打仗。如果不看滿文資料,這些平時不會注意的細節就會積累得越來越多,慢慢地就無法看到清朝的另一個面貌。”
而且歐立德還認為,皇太極選擇這個國名是有特殊用意的,“正在就其未來的意圖向人們發出清晰的信號。果然,八年后,清兵在山海關蜂擁越過長城。”

美國學者馬克.歐立德,致力于東亞史研究,曾說過要“透過滿人的眼睛看清史”。

圖片源自網絡


但歐立德的這個觀點也遭到了國內一些人的駁斥,像浙江農林大學的一位法學博士就曾寫了一篇文章批駁他,在網絡上搜索“駁斥歐立德:關于清朝國號的再討論”,就能找到這篇文章。
用通俗點的話說,歐立德在這篇文章里被罵得“老慘了”,不僅被指責“滿語和蒙古語文學知識薄弱卻信馬由韁”,而且還被直接斥責說,“這樣的異想天開基于怎樣的語文學和歷史學的修養?這樣來教授學生?”

不光是“大清國”國名之爭,國外的“新清史”研究者們跟國內的清史學者們在很多問題上本身矛盾就不小。
反過來說說痛罵歐立德的這位浙江農林大學的李博士,他在那篇批駁歐立德的文章中對于“大清”國號的來源就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認為:
“清人輿論上對明朝天命的競爭,這以前就開始了。皇太極'崇德’以前的漢字年號是'天聰’,就是類比明朝當時的年號'天啟’起的,因為滿文中,皇太極的名號是sure han,意思是'聰明汗’,滿文年號也是sure han(就是說在滿文里,他以汗號作年號),這里沒有'天’的意思,漢文年號'天聰’與之不相應,顯然起自與大明'天啟’的類比而意欲超過之。”
但我國的歷史學家蔡美彪考證過,在皇太極改元崇德以前,金的文獻只是以汗號紀年,實際上并無年號,而像《清實錄》中以努爾哈赤建國稱汗之年為天命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年為天聰元年這樣的做法,其實是清代史官為了方便引史敘事而附會漢制所作,但當時并不存在這樣的叫法(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1年)。
所以努爾哈赤及皇太極時代的“天命”及“天聰”年號根本就不是因為仰慕漢文化、為了跟明朝攀比才有的。
 
如果從滿語上來說,“daiqing”這個詞肯定不會是一個有年頭的原生詞匯。為什么,因為“daiqing”這個詞在滿語詞典里除了“大清”一義之外就沒有別的解釋了,也就是說,它只是為了這個國號才出現在滿語里的。
而且滿語中稱呼明朝為“daiming”。《滿洲實錄》里就有這樣一句話:
“Daiming be dailachi jurgan i dailambi dere。”
“征明國,當以大義伐之。”
“daiming”,就是漢語“大明”在滿語里的音譯,“dai”就是“大”。
而我們知道,不管是“大唐”、“大宋”、“大元”、“大明”還是“大清”,它們在古代的歷史記載中也同樣會被記為“唐”、“宋”、“元”、“明”和“清”,包括后來的滿文文獻。所以這個“大”字,只是在某些場合添加的修飾部分,它是可以單獨分開的。
而皇太極在改元時,顯然也是參考了大明的叫法,所以在國號中用“dai”(“大”)來做修飾。
滿語中并沒有“dai”這個單獨的詞匯,它只是附著于王朝名稱中出現。
并且滿語中用來稱呼“大”的詞語是“amba”,也不是什么“dai”,《太祖高皇帝本紀》中就有“amba qing gurun”一名,翻譯過來就是大清國,這可是真正的“大”清了。

最上邊的滿文單詞,就是“daiqing”,下邊挨著帶兩個點的單詞,是“國gurun”。

圖片源自網絡


既然“dai”是仿效“大明”的叫法而來,那么“qing”又是什么含義呢?難道就是漢語“清”的音譯,或者“金”字的轉音?
 
首先來說,“清”是“金”的轉音的說法是很不準確的,因為滿語中“金”的發音為“aixin”,“金國”的發音為“aixin gurun”,而不是“jin gurun”,“jin gurun”在滿語里是指春秋時的“晉國”,所以“大清”肯定不是“大金”的轉音。

至于說因為薩滿教民族崇尚青色,而滿洲也信仰薩滿教,所以才取國號為“大青(清)”的說法,其實也不著邊際,因為崇尚某種顏色就拿它用在國家取名這樣的大事上,這種邏輯本身就是缺乏說服力的。
非說薩滿教民族崇尚青色,無非就是從蒙古人崇尚青色的這一習俗推斷而來,蒙古文獻《十善法白史》中有“青色蒙古”的記載,這是關于“尚青”最早的文字記錄。
但這種習俗也是受藏傳佛教影響,在2015年光明日報上一篇《蒙古族為何崇尚青色?“青色蒙古”的民族融合之路》的文章中,有較為詳盡的論述。
“尚青”本就不是薩滿教或者篤信薩滿教民族固有的習俗,怎么可能推導出因為“尚青”而給國號定為“大青(清)”呢?
而且在改國號的前一年,皇太極還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蒙古深信喇嘛,實乃妄人。嗣后有懸轉輪結布幡者,宜禁止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皇太極對喇嘛教是非常反感的,怎么可能會參照喇嘛教的文化而選擇崇尚青色呢?
而且他還認為蒙古人信喇嘛教是“妄人”之舉,從這也可以看出,皇太極此時對于蒙古文化并沒有多少崇拜仰慕之心,因此更不可能直接用蒙古語詞匯來給自己的國號命名。
 

盡管金代的女真人信佛,但薩滿教在明清時期女真及滿洲的信仰中始終占據重要的地位。

圖片源自網絡


所以我們得重點說說這個“qing”。
 
在滿語中,還真有“qing”這個詞,只不過按照滿語羅馬字的轉寫方式,它寫作“cing”,而在胡增益版《新滿漢大詞典》中,按照漢語拼音的寫法被記為“ching”,本文為了方便閱讀,則根據漢語拼音習慣寫作“qing”,之前的寫法類同。
 
“qing”這個詞,在滿語里有多個解釋,首先它是“清”的意思,就是清王朝的那個“清”;其次,它還是漢語中讀“qing”的字的音譯,比如江蘇淮陰的“清口”,滿語中就叫做“qing keo angga”,“青稞”則叫做“qing kko”(也叫“murfa”,不同的稱謂);再次,它可以跟其他一些詞匯組合,產生不同的意思。
比如“qing chang”,就是形容鑿冰的聲音,類似于冰鏟擊打冰面時發出的響聲。

鑿冰圖,聲音可以想象,圖片源自網絡


接下來,重點來了。
“qing sere”這個詞組,被用來形容火燒得旺旺的樣子,比如“qing sere emu fileku yaha dabuha”就是“點了一盆旺火”的意思。
而“qing seme”這個詞組表達的意思就更多了,它可以用來形容火突然燒起來的樣子,也可以用來形容富裕和富足的樣子,比如“qing seme banjimbi”,就是生活過得很富裕;而且它還用來形容直立樣子的,頭發立得直挺挺地就叫做“funiyehe qing seme madaha”。
所以在滿語中“qing”這個詞有表達利落、直接、旺盛和興盛的意思,結合可以快速長出氣的發音方式,如果用通俗點的話來講,念這個詞的感覺就是 “氣兒順”。

而“daiqing”這個國號,它的真正意思就是取興旺和富裕之意,是“富庶之國”、“興旺之國”的意思,而不是什么源自蒙古語的“戰士之國”。

真要是被蒙古文化所影響,取蒙古語詞“戰士”做國號的話,那也應該是用源自蒙古語的“巴圖魯baturu”,這個詞在滿語中不光有勇士之意,也可以用來形容英雄,比如“baturu kiyangkiyan”,就是 “豪杰、才勇雙全之人”的意思,語氣和程度要比“afaku戰士”一詞更強烈、更重,那國號叫“daibaturu”豈不是更契合?
 


看到這也許會有人說了,你這也是瞎猜,撞上一個發音相同的詞就往上貼,憑什么就說它取的是“富庶、興旺之國”這個意思呢?
我們前面講過,中國古代的王朝,以開國皇帝的始封地或者始封爵位來給王朝命名是一個傳統,“因始封而建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就是為了銘記自己起家發跡的事物才這樣做的。
所以,“取名”這件事,多少都是要有點講究的。

“大清”這一名稱雖然跟“始封地”沒什么關系,但在給它定名時,一定脫離不開當時歷史背景環境,因為人們往往就是受環境中各個因素的影響疊加,最終才做出決定。
從歷史記載我們知道,“大清”這個國號之前是叫做“金”,這個國號很可能是源于歷史上阿骨打創建的金朝。為了跟前任區分,當時有人將努爾哈赤建立的“金”直接記為“后金”,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誤以為努爾哈赤建立的國家就叫“后金”。
那么努爾哈赤為什么會以前朝的國號作為自己的國號呢?不光是因為它們都由女真人創建的關系;實際上“金”與“后金”的創立過程是非常相似的,都經歷了由分裂、松散和弱小而走向統一和強大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努爾哈赤選擇“金”這個國號也可能有為自己取得輿論優勢、樹立形象的目的。

《滿洲實錄》中的努爾哈赤像,圖片源自網絡


那么皇太極是什么時候給國號由“金”改成“大清”的呢?那可不是在他被眾人推舉繼位的時候,皇太極繼位時仍然沿用了原來的國號,那一年,是公元1626年。
而皇太極改元改國號是在哪一年呢,公元1636年,也就是在他繼位十年之后。
 
這里的歷史背景必須要捋清楚,它對于理解皇太極為何要改國號為“大清”很重要。
 
《清史稿》中非常清楚地記載,努爾哈赤去世時并沒有明確儲嗣是誰,“太祖崩,儲嗣未定。”
大貝勒代善和他的兩個兒子岳托、薩哈廉認為只有四貝勒皇太極才有能力繼承汗位,因此“與諸貝勒議請嗣位。”就這樣皇太極才繼承了大統。
至于影視劇和野史文章喜歡講的,努爾哈赤實際中意的是多爾袞、但皇太極等人勒令多爾袞母親殉葬而斷掉了他繼位可能的說法,缺乏合理的史料依據,不足為信。

電視劇《孝莊秘史》劇照,所有影視劇里的皇太極都不胖,但這是錯的。

圖片源自網絡


但在努爾哈赤時代輔政的四大貝勒里,大貝勒代善心軟,在女人面前拉不下臉(受大妃阿巴亥單獨宴請結果被誣有奸情),二貝勒阿敏就是個暴躁的屠夫(后在征朝鮮和入關時都干過擅自屠掠的事情),三貝勒莽古爾泰則是個莽撞的楞頭(母親富察氏有罪,他竟然親手弒母),也的確只有皇太極不論武功還是治國謀略,在努爾哈赤所有子嗣中都是最好的。

但即便是皇太極這樣的優秀兒子,也是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的。
首先說努爾哈赤自身就非常優秀,不僅在射箭這種女真人的看家本領上相當出眾,而且自年輕時就是個性格頑強的硬漢,在攻打翁克洛城時被人一箭射穿頭盔,結果努爾哈赤伸手把箭拔了出來,反手就將對方射倒,從傷口噴涌出的血流到腳面也不下戰場,直到再被人射中脖子血流不止,方才停止戰斗。
在統兵作戰上,努爾哈赤不僅有在渾河之役“四人戰八百”的勇武,也有“我只一路去”在薩爾滸大破三路明軍的智謀,亦有“伐烏拉如伐大樹”這樣的戰略思維。

《滿洲實錄》中的努爾哈赤渾河之役四人戰八百,圖片源自網絡


而在統治手腕上,努爾哈赤也表現出雷厲風行甚至是嚴厲的一面,長子褚英和弟弟舒爾哈齊都因罪而遭幽禁處死。
有這么一位優秀且強勢的爸爸,換誰做兒子都得是活在其影子之下。

所以皇太極在當年九月繼位后,立刻采取措施緩和努爾哈赤時代晚期造成的對立矛盾,“滿洲、漢人,毋或異視,訟獄差徭,務使均一”,并且采取鼓勵農業和商貿、改革八旗管理制度等政治措施,接下來就是開始進行對外戰爭,一方面是打擊努爾哈赤去世后開始冒頭的敵對勢力,確保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就是通過戰爭,完成汗父努爾哈赤沒完成的事情,來鞏固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后來皇太極也的確做到了,蒙古和朝鮮的威脅均被消除,后金的東西兩翼全部安全,再無后顧之憂。
而同明朝的沖突,雖然有寧錦之敗,但皇太極很快就吸取了教訓,改善了軍隊的動員和管理方式,并調整了戰略戰術,不再以強攻的方式攻打明朝擁有堅固防守的遼東邊堡,而是取道從北線破長城關口伐明。
而且皇太極的伐明戰爭,在一開始就定下了嚴格紀律和明確的作戰策略,就是通過掠走人口來掏空明朝生產和作戰的基礎,就如同努爾哈赤伐烏拉部的策略一樣,通過持久戰來削弱明朝的實力,并且補充和加強自己的實力,進而達到將其擊敗的目的。
“朕承天命,興師伐明,拒者戮,降者勿擾。俘獲之人,父母妻子勿使離散。勿淫人婦女,勿褫人衣服,勿毀廬舍器皿,勿伐果木,勿酗酒。違者罪無赦。”
公元1630年的農歷二月,在第一次對明朝的遠征中,皇太極曾在灤州駐扎三日,發布諭旨說:“天以明土地人民予我其民即吾民,宜飭軍士勿加侵害,違者治罪。”
但后來發生一件事,明軍用火炮轟擊駐扎在灤州的那穆泰等人,那穆泰力不能支而棄城奔永平,撤退過程中因無馬和受創陣亡之人多達四百多。而駐守在永平的阿敏和碩讬聽聞灤州之敗后,竟然也倉惶逃離,但在逃離前卻將明朝降官白養粹等人殺害,并盡屠永平士民。
皇太極聽聞永平之屠后頗為震怒,“御殿宣阿敏十六罪”,對于阿敏將永平的官民妻女分予士卒為奴的行徑,更是憤怒地聲討說:“彼既屠我歸順良民,又奴其妻子耶!”
皇太極隨即將這些被掠為奴的人重新編為民戶,并由朝廷出面分給他們衣物糧食和房屋,以便其生活。

這個影視劇里的形象還是比較符合阿敏的特點的,圖片源自網絡

我兵之棄永平四城,皆貝勒等不學無術所致。


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壬午,第一門仿制的紅衣大炮被制造了出來,自此后金(清)開始系統性建設炮兵部隊,“軍中造砲自此始”。皇太極更是在當月任命佟養性“總理漢人軍民事,漢官聽其節制”,將漢軍與漢民的管理交由更了解業務的人負責(佟養性自己就是遼東漢人)。
而到了公元1632年的八月丁卯,皇太極召明朝儒生王文奎、孫應時和江云入宮詢問與明朝和議之事,三人都說明朝內部政局混亂,與明朝的和議注定難產,“明政日紊,和議難必”;而且又逢中原農民起義迭起,因此勸皇太極“宣布仁義,用賢養民,乘時吊伐,以應天心”。
于是皇太極開始加快內部的建設,設立六部來加強社會生活的管理,并且要求各旗旗主(固山額真)要察民疾苦并清理刑獄,來獲得百姓的信任和擁護。

對于在努爾哈赤時代晚期曾引發社會矛盾沖突的新附漢民與土著居民對立的問題,皇太極在公元1633年的六月壬戌特別下詔,“諭將士毋侵擾遼東新附人民,違者孥戮之”,有任何欺壓和滋擾的行徑都要被處死。
到了七月則又“諭滿洲各戶有漢人十丁者授棉甲一,以舊漢軍額真馬光遠統之”,將原本納入滿洲各旗的漢民參照八旗制度進行管理,獨立漢軍八旗的雛形開始出現。
盡管皇太極也曾因漢官備御越級反饋漢民徭役重于滿洲的事情而申斥其不合禮制,但對越級上訪的漢官最后也沒加任何處罰,“若加以罪,則后無復言者”,信訪工作的大門依然打開著。
為了避免將本文寫成皇太極的個人傳記,這里就不再過多贅述了。
但即便從這些記載也可以看出,皇太極的治國思想已經跟其父努爾哈赤開始有了區別。

應該說,努爾哈赤對于國家的發展戰略,關注點更多在于要統一分裂的女真各部力量,使其能夠形成整體而不被蒙古和朝鮮欺壓,甚至可以變強到與明朝抗衡,而不再成為匍匐于他人腳下求得茍活的弱小之邦。
但皇太極通過對蒙古和朝鮮的戰爭,獲得了外部的戰略安全緩沖區;通過戰略戰術的調整,對明作戰也逐漸取得了一定的優勢;而通過改革管理方法和安撫政策,將國家內部的民族矛盾和對立大大緩和,農業和商業也得到了有力的發展。
因此皇太極的治國戰略,已經從“謀生”變成了“謀發展”,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可以媲美大明的國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他需要吸納更多的人才和人口,并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共生與共存。
其民即吾民”,皇太極的這種開放包容的態度,是金亡之后的女真社會里前所未有的。

電視劇《江山風雨情》匯集了眾多知名演員,主線情節也符合歷史記載,是一部比較難得的歷史劇,里面就有明朝百姓向皇太極高呼萬歲的鏡頭,而史書記載也的確如此。

圖片源自網絡


在皇太極繼承汗位的這十年里,隨著政治的穩定和國力的提升,皇太極也從父親的影子中徹底走了出來,他用實打實的成績證明,自己并不比父親差,自己治下的國家,跟父親時代的國家比起來,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曾有觀點說皇太極將“金”改為“清”是不想被漢人老百姓跟歷史上的金朝聯系起來,避免讓金朝時的“殘暴統治”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但這種觀點其實是基于對金朝歷史的完全不了解。
《金史》中記錄的金王朝,盡管也有統治不利而生民變的記錄,但跟宋朝比起來,平均到每年的農民起義次數只會少不會多,怎么就非說金朝統治“殘暴黑暗”呢?

皇太極要改掉的這個“金”,其實是指他父親建立的“金國”,跟歷史上的金朝沒什么關系。

努爾哈赤晚年犯下了敵視新附漢人的錯誤,使得國內民族的對立加劇,再加上阿敏擅自屠永平的這種行為讓明朝漢人對于后金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所以“金”這個國號是有些“褪色”甚至有較多負面影響的,通過立新國號來改換形象也屬正常之舉。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后金國力已經大大增強,國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在隨之提高,臣民對于皇太極的擁護也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民意角度來說,也需要一個更為響亮的國號,來代表這個開始蒸蒸日上的國家。
再加上公元1635年八月多爾袞等人在遠征林丹汗時獲得了元朝玉璽,使得在名義上有了繼承“大統”的依據,改元也就變得更為順理成章。

所以在當年的十二月,“貝勒薩哈廉與諸貝勒及大貝勒代善盟誓,請上尊號”,正式提請皇太極更改國號。
但皇太極是謹慎的,并沒有同意,即便是在蒙古貝勒也來勸說皇太極立自己的尊號(國號)時,皇太極雖然有所松動,但仍然說“朝鮮兄弟國,宜告之”,還要聽聽朝鮮國王的意思。
等到了1636年的三月,外籓蒙古十六國四十九貝勒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全都紛紛上書到盛京,請皇太極改立自己的尊號。
而進入四月,他們更是聯合起來上書,力勸皇太極此事。
“夏四月己卯,大貝勒代善,和碩貝勒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岳讬、豪格、阿巴泰、阿濟格、杜度率滿、漢、蒙古大臣及蒙古十六國四十九貝勒以三體表文詣闕請上尊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皇太極突然改國號,改了一個無跡可尋的“清”,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清國號詞源詞義試探
努爾哈赤以金朝后裔自居,為何不使用女真文字,卻自創滿文?
皇太極即位后,為何廢棄努爾哈赤所定國號,改“金”為“清”?
關于八旗制度和旗人的那些詞語——淺談八旗制度
皇太極為什么將族稱定為滿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监利县| 定襄县| 黔西| 栾城县| 博白县| 普格县| 安阳市| 汕尾市| 汝城县| 黑龙江省| 定南县| 宁南县| 临漳县| 鹤峰县| 东丽区| 洞头县| 南宁市| 靖边县| 闻喜县| 文昌市| 寻甸| 翼城县| 商丘市| 资源县| 华蓥市| 清涧县| 沽源县| 长春市| 青阳县| 长汀县| 东莞市| 阳江市| 肥城市| 诸暨市| 九江县| 于都县| 如皋市| 乌拉特前旗| 武宁县| 赤城县|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