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為什么會變性?如果雞群里一直沒有公雞,就會有一只母雞主動變性成公雞。從母雞變成公雞,它會經歷些什么?
首先是不再下蛋,開始學公雞打鳴;然后雞冠慢慢長大,雞爪越來越粗,最后就連身上的羽毛也漸漸長成了公雞的樣子。
去年在澳大利亞,就有一只下了5年蛋的母雞,用了三個月徹底變性成一只公雞,還被主人帶著去四處展覽。
2021年的英國,有一只淺黃色的高產下蛋母雞,同樣站出來變了性,卻沒有得到澳大利亞變性母雞那樣的待遇,因為每天打鳴太吵,所以被主人無情的送走了。
而在我國古代,有個叫做“牝(pìn)雞司晨”的詞語,說的是母雞如果像公雞一樣打鳴,那就是這個家庭要破敗的象征。
這種事情到了我們這里,那就必須好好探討一下這其中的科學原理了。
首先要說的是,母雞變性成公雞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雖然比較少見,但并不特殊,更沒有任何深層的象征意義。
就像男性和女性的染色體是不一樣的,母雞和公雞體內的染色體也不同。公雞體內的是ZZ染色體,母雞體內的是ZW染色體。
其中Z染色體代表雄性,W染色體代表雌性,也就是說母雞體內既有雄性染色體,也有雌性染色體,這也就是母雞可以變形的前提條件。
然后是因為母雞的生殖結構。母雞體內有左右兩個卵巢,雞蛋就是卵巢中的卵子成熟之后,在母雞體內長大,然后一路滾啊滾,途中吸收水分加上一層蛋白,再加上一層薄薄的膜,最后加上由含鈣化合物形成的蛋殼,最后被母雞排出體外,成為我們吃的雞蛋。
不過母雞生蛋并不是兩個卵巢一起用,而是只用左邊卵巢,也只有左邊卵巢會分泌雌激素。而右邊卵巢一直都是安靜的休眠狀態,也就是完全沒發育的狀態。經常殺雞的朋友應該看見過,母雞體內只看得見一個卵巢,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如果母雞所在的雞群里一直沒有公雞,那它們下的蛋就一直都是不能孵化出小雞的無精蛋,只能被人賣掉。
這種狀況持續久了的話,作為動物的繁殖天性就會開始發揮作用,一只勇敢的母雞,為了雞群姐妹們能生下后代,它的左邊卵巢就會萎縮,雌激素的分泌量驟然減少,雄激素就不受抑制的開始分泌,另一邊的右側卵巢,也就會跟著開始發育。
前面我們提過,母雞體內有雌雄兩種染色體,這就會讓母雞的右邊卵巢擁有了兩種發育方向,要么發育成雌性的,要么發育成雄性的。
這只勇敢的母雞,既然選擇了成為公雞這條路,那它的右側卵巢因為雌激素不夠,就會朝著雄性的方向一去不回頭,直到長成公雞的特征。
這種現象在動物里叫做性別反轉,是動物為了在失去雄性的情況下依然能繁衍出后代,才出現的現象。也不只是母雞,水里的不少魚都會這一招。
比如常見的紅鯛魚,平時都是一只雄性帶著自己的一群“后宮”生活,假如某天雄性紅鯛魚不幸英年早逝,那它的“后宮”也不會重新找一條新的雄魚,而是由一條雌魚勇敢站出來,變身雄魚,接手它的“后宮”。(圖七)
當母雞變性成公雞之后,它就擁有了公雞的領地意識,也會主動去追求曾經的姐妹們,想要讓它們生下孩子,不過有時候如果雄性特征發育得不太好,它們就算完成了交配,也沒法讓其它母雞受精。
除了群雌無雄的情況會讓母雞變性,有時母雞的左側卵巢受損,也會讓它們進入性別反轉的發育過程。
海南省的文昌雞就是這種變形現象的典型。為了讓雞產肉量增加、肉質口感提升,人們會人工給母雞做手術,切除它們的左側卵巢。沒了這個卵巢提供雌激素,文昌雞自然而然就變性成了公雞。(圖八、圖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