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這五百兩銀子是小的孝敬您的,xx的事就全仰仗您操勞了。”
這是古裝劇中常常出現(xiàn)的送禮場面,往往一邊說一邊命人抬進來大箱子,揭開里面是白得晃眼的銀子。
影視劇里的白銀閃閃發(fā)光。來源/電視劇《九品芝麻官》截圖
除了送禮,我們還經(jīng)常在古裝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主人公吃完飯后,從懷中掏出一錠銀子放在桌上,再瀟灑地說一句“不用找了”,留下店小二捧著銀子兩眼放光高喊一句“謝謝客官”。
這樣看下來,仿佛古代人天天都在使用銀子。那么問題來了,這么多年累積下來,古代銀子得是多么龐大的數(shù)量了,可為何今天的我們很少見到銀子,古時候流通的那么多銀子都去哪兒了?
白銀并不是所有朝代都廣泛使用的
首先,古裝劇中使用白銀的情節(jié)并不準確。在明朝之前,白銀并不是官方貨幣,在民間也沒有被大量使用。
白銀究竟是什么時候成為貨幣的,沒有人能說得清。但是,白銀在法律和事實上成為首要貨幣的時間,無疑是在明朝中后期。在這之前,中國的貨幣主要是銅錢,宋朝出現(xiàn)了紙幣。
明朝前期甚至禁用金銀作為貨幣,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違者罪之。永樂年間,白銀的禁令愈加嚴厲,民間敢有以白銀交易者,以好惡論處。
但是,民間使用白銀的人越來越多,白銀的競爭對手紙幣和銅錢逐漸被淘汰。
洪武八年(1375),明廷發(fā)行紙幣“大明寶鈔”。鈔票表面有“大明寶鈔,天下通行”字樣。然而,短短十余年后,大明寶鈔便陷入了無休止的貶值之中,因而在民間不受歡迎,民眾拒絕使用。有大臣言“百姓雖愚,誰肯以一金買一紙”!
大明通行寶鈔(壹貫),“戶部”。來源/中國錢幣博物館
寶鈔的貶值是鈔票濫發(fā)造成的。洪武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和永樂朝的下西洋使得開支驟增,更加大量印發(fā)鈔票。寶鈔的濫發(fā)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鈔票大幅貶值。當時御史陳瑛表示“皆緣朝廷出鈔太多,收斂無法,以致物重鈔輕”。最開始的規(guī)定鈔1貫折合錢1000文,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鈔一貫折錢二百五十文,寶鈔已貶值到原先的四分之一。洪武二十七年(1394),兩浙鈔一貫折錢百六文,寶鈔已貶值到原先的六分之一。朝廷無計可施,索性禁止使用銅錢,倒逼人們使用寶鈔。然而到了明憲宗成化初年,“每鈔一貫折錢四文”,成化七年(1471)更是“鈔貫值二三錢”,寶鈔幾乎貶至面值的千分之一,終于是廢紙一張。
除了紙幣,白銀的另一個競爭對手是銅錢。從秦朝統(tǒng)一貨幣鑄圓形方孔錢開始,銅錢是普遍使用的官方貨幣。當劉邦還是泗水亭長時,想到上司家里去,撒謊說以萬錢為見面禮,嚇得他的上司迎到門口來。隋朝有隋五銖,唐初發(fā)行開元通寶。在民間以“腰纏萬貫”來指代富豪。
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量的貨物貿(mào)易和商品買賣,使得貨幣的交易量增長,而銅錢體積沉重,不方便大量使用搬運,且由于仿造容易,民間出現(xiàn)了大量私鑄銅錢。由于銅錢價賤體重,且易于盜鑄,明朝又沒有能力供給完好充足的銅錢,導致私鑄盛行,質(zhì)量惡化。明清時期,銅錢先是寶鈔的輔幣,后又成為白銀的輔幣。
明正統(tǒng)初年(1436)開始松弛用銀的禁令,“朝野率皆用銀”。隆慶元年(1567),明穆宗“令民間貨薪值銀一錢以上,銀錢兼使,一錢以下,止許用錢”。成化、弘治以降,實行以白銀為主、銅錢為輔的復本位體制,寶鈔廢弛。再后來,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時,干脆連銅錢都舍棄了,只征收白銀。至此,無論是日常買賣,還是繳稅都使用白銀。
影視劇中飽滿的白銀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來源/電視劇《走向共和》截圖
白銀體積小、價值大,容易分割、久藏不壞,從而被人們歡迎。但是古代中國從來都不是產(chǎn)銀大國,這些白銀都來自哪呢?在明代的貨幣選擇面臨挑戰(zhàn)時,世界上的白銀浩浩蕩蕩流入中國。當時西方發(fā)現(xiàn)新大陸,獲取了殖民地大量廉價的銀礦。這些白銀隨著貿(mào)易流入中國。明清重農(nóng)抑商,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必然使得進口需求遠不如出口強烈。中國民眾很少購買西方的工業(yè)品,但是西方卻需要大量來自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在巨大的貿(mào)易順差下,大量的白銀從日本、美洲和歐洲涌入中國。
買鴉片、戰(zhàn)爭賠款導致晚清白銀流失
明清時期,中國成為美洲白銀主要的流入地之一。清朝的對外通商口岸,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后集中在廣州一處。按照經(jīng)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的說法:“每年大約有20萬公斤的白銀流入從寧波到廣州的華南和東南沿海地區(qū)。”
中英貿(mào)易中,英國常處于貿(mào)易逆差地位,每年要運來大量白銀來抵付貨款。對此,英國開始向中國出口鴉片,以改變狀況。嘉慶、道光年間,英國非法輸入中國的鴉片不斷增加。道光初年,每年輸入7000余箱。鴉片戰(zhàn)爭前幾年,每年輸入平均達35000箱。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的對英貿(mào)易由順差變?yōu)槟娌睿娌畈糠钟冒足y抵付,導致白銀外流。鴉片戰(zhàn)爭前幾年,中國每年的白銀流出量達1000萬兩以上。
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朝和列強簽訂的一系列賠款條約又損失了數(shù)以億兩的白銀。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失敗后簽訂的《馬關條約》,迫使清政府需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日本在其他殖民勢力干涉下放棄遼東半島后,又勒索清政府以白銀3000萬兩將其“贖回”。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簽訂的《辛丑條約》,又要求清政府向八國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巨額的賠款早已掏空了國庫,清政府于是攤派稅款,向民間征收白銀。
影視劇中計算《辛丑條約》賠款的情景。來源/電視劇《走向共和》截圖
民國金融危機下的白銀外流
民國建立以來至20世紀30年代初,銀元和銀兩是中國社會流通的主要貨幣,輔之以銅元和銀角,此外還有由各地林立的銀行發(fā)行的流通價值極低且貶值嚴重的紙幣。僅作為主要貨幣的銀兩的制式就有超過100種,如碎銀、銀錠、銀元寶等等。銀元的制式也有將近20種,如俗稱袁大頭的袁洋銀元、以孫中山先生頭像為標志的孫洋銀元,還有從日本、西班牙等國流入的銀元。復雜散亂的貨幣制式,給民國時期的經(jīng)濟、商業(yè)等活動造成了諸多不便,銀本位的貨幣政策又將中國卷入一場“白銀風潮”之中。
1934年下半年,還沉浸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美夢中的國民政府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一場生死攸關的金融危機:白銀大量流出,先是銀行、錢莊及工商企業(yè)大規(guī)模倒閉,各行業(yè)迅速走入蕭條,最糟糕的是農(nóng)村經(jīng)濟,可謂全面破敗:“魯東向稱富庶之區(qū),地價每畝百元者,刻已低落至四五十元;魯西、魯南貧瘠之區(qū),向之每畝五十元者,刻竟落至二十元或十元尚無人過問,農(nóng)民破產(chǎn)之普通、痛苦之深刻,實為近古以來所未有。”
導致這場危機的最直接因素不是來自國內(nèi),而是來自國外,將中國推入嚴重金融危機中的正是美國的《白銀收購法案》。
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xiàn)經(jīng)濟大蕭條,羅斯福政府為了遏制提現(xiàn)風潮,緩和金融危機,開始對銀行制度進行改革,繼而放棄金本位,實行美元貶值政策。1933年6月19日,羅斯福簽署《購銀法案》,同年8月9日宣布白銀國有,造成世界銀價的劇烈上漲。美國在全球高價收購白銀,同時禁止本國白銀出口。通過《銀購入法》《購銀法案》《白銀國有令》等一系列法令,紐約銀價由美國實行白銀國有時的每盎司49.31美分漲至1935年5月的每盎司74.42美分,以后雖略有下降,但一直維持在65美分以上。倫敦銀價也跟隨紐約銀價的上漲而不斷攀升,到1935年4月,幾乎是1931年銀價的兩倍多。
因為中國每年的銀產(chǎn)量并不高,一旦國際銀價浮動過于劇烈,使用銀元作為主幣的中國貨幣體系必然會受到世界銀價漲跌的影響,進而影響整體經(jīng)濟運行。
國際銀價的異常上漲給中國經(jīng)濟造成了極大沖擊,中國貨幣對美元的匯價驟然上升,每盎司白銀幾乎可以換回3倍的美元購買力。中國民眾的直觀感受是,外國進口的商品一下子便宜了很多,而中國出口的各類商品競爭力卻大大降低,白銀成了唯一可出口的高利潤商品。暴漲的銀價讓國內(nèi)外的投機商、冒險家迅速行動起來,外商銀行趁機將白銀大量運出,他們用輪船甚至兵艦裝運白銀出口,從中賺取高額利潤。1934年1月,上海的外商銀行存銀約27500萬元,占上海中外銀庫存銀的49%,年底僅僅剩下5400萬元,為1月的五分之一。這一年,中國白銀的外流量達到民國以來最高,也是歷史上白銀外流最高年份1907年的5倍。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統(tǒng)計全年白銀出超總額達到2.59億元,同比增長1750%。其中僅8月21日這一天,匯豐銀行用英國輪船從上海運出白銀1500萬元。
為阻止白銀外流的兇猛勢頭,1934年底,國民黨政府加收白銀出口稅十個百分點。但被美國推高的國際銀價吸引了不少中國人從事白銀走私業(yè)務。根據(jù)民國財政部估算,1935年,白銀走私規(guī)模超過兩億元。從1934年4月至1935年11月,中國的白銀儲備(銀元)一下子從6.02億萬元降到了2.88億萬元。
美國《購銀法案》對中國經(jīng)濟產(chǎn)生了多米諾效應。首先是各大城市人心不穩(wěn),相繼出現(xiàn)白銀擠兌風潮,銀行銀根收緊,不再放貸,一些銀行甚至不得不宣布停業(yè);其次,美國商品借機在中國大量傾銷,造成中國貿(mào)易嚴重逆差;最后,白銀大量外流造成中國通貨緊縮,物價不斷下跌,很多工商企業(yè)無法正常生產(chǎn)經(jīng)營,因而迅速倒閉,工人失業(yè),商業(yè)蕭條,國民經(jīng)濟完全脫軌。恐慌情緒不斷蔓延,一時間,工商凋敝、物價下跌、人心惶惶,公眾急于將鈔票兌換成現(xiàn)銀,引發(fā)銀錢業(yè)擠兌風潮。1935年,中國陷入了金融恐慌和全面經(jīng)濟衰退。
這種局面逼迫南京國民政府不得不放棄銀本位而建立新的金融貨幣體系。
國民政府強行搜刮白銀
國民政府為了阻止白銀外流,不斷推出新政策,但始終不能解決白銀問題。財政部部長孔祥熙直接向羅斯福喊話,希望美國在購入大數(shù)額的白銀時提前告知中國,以便中國能夠做出反應。但是,羅斯福拒絕了中國的這些合理請求。
萬般無奈之下,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始推行法幣改革,以挽救處于崩潰邊緣的中國經(jīng)濟,而白銀作為中國通貨的歷史就這樣結(jié)束了。法幣鈔票取代白銀成為貨幣,并且通知民眾要將持有的白銀按比例到銀行兌換成法幣。
大額法幣。來源/紀錄片《金融風波1948》截圖
貨幣改革令規(guī)定,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的收付只能使用法幣,不能使用銀幣;收攏貨幣發(fā)行權,規(guī)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nóng)民銀行四行的鈔票為法幣,其他銀行發(fā)行的鈔票限期兌換中央銀行鈔票;強制將全國白銀收歸國有,規(guī)定銀錢行號商店及其他公私機關個人,均不得保留銀幣、金銀。南京國民政府規(guī)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由中央政府直接管控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發(fā)行法幣鈔票作為一切市場流通之貨幣形態(tài),原來公私持有的銀本位幣應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在指定銀行兌換成法幣。1法幣與23.49 公分純銀等值,也就是說,銀元可按照1∶1的比率等值兌換法幣。
國民政府禁止白銀在國內(nèi)流通,用紙幣強行將白銀收歸國有,變相搜刮了民眾財富。到1936年年中,國民政府大約從個人和銀行集得了價值3億美元的白銀,僅民營銀行就貢獻了2.25億元。改革令的發(fā)布,使得白銀在法律上已經(jīng)不再作為我國的流通貨幣,銀幣、生銀、銀錠及其他銀類開始退出中國貨幣的流通領域。
法幣發(fā)行總額變化表。來源/紀錄片《金融風波1948》截圖
解放戰(zhàn)爭后,南京國民政府見大勢已去,開始攜帶大量白銀逃往中國臺灣。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發(fā)行人民幣作為法定貨幣。自此之后,白銀只作為飾品出現(xiàn),貨幣意義上的白銀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
任雙偉著,貨幣里的中國史,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9.06.
趙濤,劉揮,世界貿(mào)易戰(zhàn)簡史,華文出版社,2019.06.
余文建著,上海近代貨幣競爭,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20.04.
彭信威著. 中國貨幣史(全兩冊 全新簡體字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0.01.
徐瑾著. 白銀帝國 一部新的中國貨幣史[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7.02.
葉世昌等著,中國貨幣理論史,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09.
(德)弗蘭克著.劉北成譯.白銀資本:重視經(jīng)濟全球化中的東方[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01.
何平.中國白銀貨幣地位的確立[J].中國金融,2017,No.847(01):94-95.
劉沖,周瑾芝.金融危機、政府擔保與儲戶擠兌——來自中國“白銀風潮”的歷史證據(jù)[J].財經(jīng)研究,2015,41(08):105-117.DOI:10.16538/j.cnki.jfe.2015.08.010.
李春燕.探源民國時期的金融改革歷史[J].蘭臺世界,2012,No.369(19):62-63.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2.19.021.
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角[J].河北學刊,2004(03):1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