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陸軍元帥韋維爾對一戰有一句一語成讖的評價:在打完了“終結所有戰爭的戰爭之后”,看起來他們在巴黎大獲全勝,實則締造了“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
一戰擊垮了奧斯曼帝國,各阿拉伯國家紛紛從奧斯曼中獨立,中東形勢一片大好,但英國對以色列建國的支持和對建立統一阿拉伯國家承諾的背棄,終結了中東的和平。時至今日,巴以沖突、敘利亞內戰、“什葉派之弧”、“也門胡塞武裝”,中東仍紛爭不息,看不到和平的希望。但神奇的是,中東地區的小國約旦,分別與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色列、沙特、伊拉克相鄰,五個鄰國,四個都陷入戰火,約旦卻一直置身于中東亂局之外,保持了國家的穩定,約旦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從地理上看,約旦位于阿拉伯半島西北部,由于領土主要分布在約旦河的東側,因此建國時國名為外約旦。1950年,在一度占領約旦河西岸的部分領土后,外約旦認為自己已經橫跨約旦河,于是把國名更改為約旦。雖然此后西岸得而復失,約旦卻再也沒有改名字。
約旦的陸地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算上難民,人口達1100萬。約旦靠著約旦河,并不缺水,人口也不少,經濟不算太差,奈何約旦自己時運不濟,阿拉伯兄弟們個個靠石油富得流油,約旦卻一點石油儲量都沒有,人均GDP僅4000美元,與沙特的2萬美元相比,實在是有些寒酸。
其實在約旦建國初期,這個小國并不“平靜”,曾一度不惜代價的與以色列“死磕”,約旦建國早期的這種“倔強”,與約旦“被創造”的歷史息息相關。
實際上,在一戰前,巴勒斯坦地區指的是約旦河兩岸的地區,現今的約旦在那時也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一部分,本來奧斯曼帝國垮臺后,約旦河兩岸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但很可惜,一戰后巴勒斯坦地區處在英國的控制下。眾所周知,英帝國是“埋雷”的高手,現在很多國家的領土爭端,都是“拜大英所賜”。約旦本身其實也是英國“大恩大德”的產物。
一戰時,英國為了滲透進阿拉伯半島,選擇與漢志地區的圣裔家族,哈希姆家族合作。英國開出的條件是幫助哈希姆家族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哈希姆家族對英國的狡猾缺乏認知,居然相信了英國的承諾。英國當然不會兌現諾言,英國一方面利用哈希姆家族的影響力滲透進阿拉伯地區,另一方面又放任當時還沒建立沙特阿拉伯的伊本·沙特攻擊哈希姆家族的領地,哈希姆家族向英國請求援助無果,被沙特家族擊潰。
沙特家族
哈希姆家族無比憤怒,要求英國給個說法,英國自知理虧,只能承諾將伊拉克與巴勒斯坦分別分給哈希姆家族族長的兩個兒子費薩爾與阿卜杜拉。但不知是英國太小氣還是猶太人的錫安復國主義影響太廣泛,英國竟然把巴勒斯坦地區一分為二,只把約旦河以東的地區給了阿卜杜拉。要么不給,要么全給,居然只給一半,不愧是英國。
自此以后,阿卜杜拉一直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另一部分念念不忘。畢竟約旦河兩岸長久以來就是一體的,無緣無故被英國被強行分開,既不合適也不合理。可阿拉伯人勢力衰微,早不復當年大征服時期的輝煌,阿卜杜拉的哥哥費薩爾曾經試過武裝抵抗英國入侵,最后一敗涂地,見到武裝反抗無效,阿卜杜拉只能強忍不快。當時巴勒斯坦并沒有獨立而是處在英國的委任統治下,因此阿卜杜拉決定耐心等待,他認為,英國的統治不會長久,只要英國的委任統治結束,阿卜杜拉就能順理成章的統一巴勒斯坦地區。
也許沒有猶太人的話,阿卜杜拉真的就能夢想成真。但沒想到的是二戰后猶太人被安插進了巴勒斯坦。
阿卜杜拉不理解,阿拉伯人也不理解。他們想不明白,冤有頭,債有主,為什么猶太人要侵占自己的土地,讓阿拉伯人去賠償猶太人受到的傷害。將猶太人擄掠為奴隸的是古埃及人,讓猶太人成為“巴比倫之囚”的是古巴比倫人,將猶太人們趕出巴勒斯坦的是古羅馬人,而屠殺他們的則是納粹德國,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阿拉伯人是對猶太人態度最好的民族之一,他們尊敬猶太人的先知,尊重猶太人的信仰,極少像歐洲那樣掀起反猶浪潮。伊本·沙特在國際會議上發出的疑問非常能反映阿拉伯人內心的迷茫,“為什么不讓猶太人在德國建國,卻要求我們給猶太人騰出土地呢?”
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互相不理解演化成了暴力與殺戮,雙方死傷慘重,而作為托管方的英國,損失也不小。猶太人為了強迫英國支持他們復國,不惜發動多起針對英國官員的恐怖襲擊,英國不勝其煩,決定放棄托管。如此,正中猶太人下懷,很快,巴勒斯坦問題便被提交給了聯合國,聯合國決定實行巴以分治。決議一出,整個阿拉伯世界都沸騰了,阿拉伯人的心境,用一句不太恰當的詩句來形容就是“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這個決議在阿拉伯人眼中是一種公然的挑釁與偷盜,外約旦人民更是怒不可遏,他們長久以來的夢想就是約旦河兩岸統一,他們沒想到,巴勒斯坦不僅沒能并入外約旦,還要分出土地供猶太人建國。因此阿拉伯世界決定武力對抗。
可惜阿拉伯人勢單力薄,美蘇為了攪亂中東,方便自己的滲透,決定“拉偏架”,本來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初期,外約旦軍隊勢如破竹,很快便占領了西岸的大片土地。美蘇眼見以色列要被趕下海,緊急宣布暫時停戰。約旦害怕遭到美蘇制裁,只能同意。
停戰協議中要求所有國家不得給交戰雙方運送武器,但美蘇公然默許捷克等國向以色列運送了2.5萬支步槍,5千挺機槍,和夸張的上千萬發子彈。“一切恐懼都來源于火力不足”,很快,以色列就憑借武器優勢將彈藥耗盡的阿拉伯聯軍頂了回去,外約旦不甘心,卻也只能接受現實,幾年后,阿卜杜拉遇刺,約旦統一巴勒斯坦的希望愈發渺茫。此后外約旦又進行了數次收復巴勒斯坦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終于,約旦學會了和以色列和平共處,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條約。
之所以花這么長的還時間去敘述以、約關系,是因為外約旦前幾十年的混亂,其實都和以色列有關,以色列就是美蘇釘在阿拉伯人身上的釘子,一旦阿拉伯人不聽話就敲一下釘子,而最先感受痛苦的,無疑是和巴勒斯坦關系最深的約旦。隨著巴以局勢的緩和,約旦也逐漸平靜了下來。
首先,拋開以、約關系不談,約旦自身的條件在某種意義上非常不錯,約旦人口中97%為穆斯林,其中絕大多數都屬于遜尼派,因此中東地區常見的宗教、宗派沖突并不會困擾到約旦。
其次,約旦的哈希姆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后代,威望很高,但該家族的王權經過政變后已經不再強大,不至于引發民眾強烈反感,因此當2010年,突尼斯自焚事件引發的“阿拉伯之春”席卷中東,各阿拉伯國家的獨裁者紛紛倒臺時,哈希姆家族挺住了考驗,沒有和敘利亞一樣陷入內戰。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窮。說來也是心酸,在中東的土地上,只要有錢就會被美國惦記上,而被美國惦記上的中東小國,往往不得安寧。約旦沒有石油,沒有天然氣,人均GDP根本激不起美國施展霸權的欲望,就這樣,憑借種種優勢,約旦得以置身事外,在戰火連天的中東小透明但平靜的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