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郭子儀率軍全力以赴圍攻云中,云中指日可下之時,玄宗突然傳令郭子儀撤圍云中之師,回朔方稍事休整補充,然后率大軍進攻東都洛陽;同時還命令郭子儀推薦一名智勇雙全的優秀將領,以擔當率朔方軍一部先出河陘,以平定河北的重任。
在事關國家社稷生死安危的緊要關頭,郭子儀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恩怨得失,非常誠懇地向玄宗力薦惟有李光弼能擔此重任。
從前,郭子儀與李光弼曾同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軍中任職效力。
二人非但才能不相上下,難分伯仲,而且同為兵馬使,所以有些互不服氣,雖然經常相聚在軍中的宴會上,但只是四目相視,并不交談,如同路人。
及至安祿山舉兵興亂郭子儀取代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時,李光弼不免有些失意,同時更怕郭子儀對他報復,遂想離開朔方到別的軍隊中去。
郭子儀也深知李光弼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只有他方能擔當東征河北、深入內線作戰的重任,在此多事之秋,國家用人之際,應以大局為重,捐棄前嫌宿怨,同心協力,為國家效勞,遂主動找李光弼,拉著他的手說:
“現在國家正處在危急關頭,需要我們同心同德,奮勇殺敵,挽救危亡。只有你才能擔負起統兵東進、力挫叛軍、使朝廷轉危為安的重任,豈能因我們個人之間的恩怨而置國家社稷大局而不顧呢?”
所以,在玄宗要他推選東征河北、深入內線作戰的良將時,他認為李光弼乃最佳人選,于是他毫不遲疑地向玄宗推薦了李光弼,李光弼知道后深受感動。
不久,玄宗正式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赴任前郭子儀復將朔方軍的人馬分給李光弼一萬,二人緊執雙手,灑淚而別,相互勉勵要為國盡忠,報效朝廷,死生以之。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生于公元708年。其先人原本契丹的酋長。
父親李楷洛,唐武則天當政時入朝,官至左羽林將軍同正、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
以驍勇善戰聞名,死后謚“忠烈”。
李光弼為人嚴肅、堅毅,遇事沉著、果敢,以騎射見長,尤喜歡讀班固的《漢書》,研究古代兵書戰策,懷有雄才大略。
他從軍后初任左衛率府左衛郎將,后來逐步晉升為兵馬使,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麾下任職。王忠嗣對李光弼格外器重,認為他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必成大器。
經常對別人說:
“將來能取代我統領軍隊的,一定是李光弼。”
后來李光弼承其父的封號,又因打敗吐蕃、吐谷渾有功,進封云麾將軍。這時因郭子儀力薦擔任河東節度使,乃李光弼一生的重要轉折點,此后,李光弼領兵直趨河北,搗敵后路,扭轉了局面,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
就在史思明、李立節、蔡希德的數萬叛軍被牽制在饒陽之時,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二月,李光弼率領蕃、漢步騎萬余人,以及3000名太原弓弩手東出井陘關,進攻常山。
常山當時為史思明的部將史思義所據守。城中除叛軍外還招募了3000名當地的團練兵。這些團練兵身在曹營心在漢,此時見李光弼親率唐朝大軍兵臨城下,遂反戈一擊掩殺了守城的叛軍,并綁縛守將史思義送至李光弼軍前。
“李光弼謂思義曰:'汝自知當死否?思義不應。光弼曰:'汝久更陳行視吾此眾,可敵思明否?'今為我計當如何?汝策可取,當不殺汝。'思義曰:'大夫士馬遠來奔疲,猝遇大敵,恐未易當:不如移軍入城,早為備御,先料勝負,然后出兵。胡騎雖銳,不能持重,茍不獲利,氣沮心離,于時乃可圖矣。思明今在饒陽,去此不二百里。昨暮羽書已去,計其先鋒來晨必至,而大軍繼之,不可不留意也。’”
李光弼聽后覺得頗有道理,就毫不猶豫地采納了他的建議,隨即移軍進入城內,一方面加固城防,另一方面讓士兵好好休息,養精蓄銳,準備迎戰叛軍。
面對氣焰囂張、兵力強盛的叛軍,李光弼沉著冷靜,集思廣益,不恥下問,采用所俘敵將的計謀,“謀定而后戰,能以少覆眾。”
表現了一個杰出軍事家獨有的魅力與風度。
在這以前,原常山太守顏杲卿曾率部屬與史思明、李立節和蔡希德所率叛軍進行過殊死搏斗,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身亡,壯烈殉國。
常山一帶血流成河,尸橫遍野,使人慘不忍睹。李光弼看到這樣悲壯慘烈的場面,就酹酒祭奠犧牲將士的英靈,灑淚掩埋了他們的尸首,撫慰了他們的家屬,放出了被叛軍關押的人們,使全城軍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
史思明等叛將得知常山郡失守,甚為震驚,立即決定撤圍饒陽之師,星夜兼程趕赴常山。
饒陽距常山不足200里,第二天天還未亮,其先頭部隊已飛馳而至。不久,史思明亦親率大軍隨后趕到,共有2萬多人,直抵城下,擺開了決一死戰的陣勢。
李光弼先是遣5000步卒出東門迎戰,賊鋒甚銳,鏖戰不退。李光弼見狀急令500弓弩手在城上一起射箭,叛軍被射殺甚眾,遂稍稍退后一些。繼之,他又命令1000弓弩手分為四隊,從東門而出,接連發矢,如同飛蝗一般,給叛軍以極大的殺傷,叛軍抵擋不住,只得收兵退去,駐扎在滹沱河北岸。
李光弼見時機成熟,遂決定出城迎戰,先是以5000人組成長槍隊,沿滹沱河兩岸布下堅固的陣容,和城內互為犄角。史思明派騎兵多次沖擊挑戰,但李光弼依然命令士卒堅守不出,僅用強弓勁弩射殺叛軍。
結果叛軍“人馬中矢者大半”,亦無法突破唐軍陣營,只好引敗兵退去,等待步兵的到來,再發動新的攻勢。
正在這時,有村民來報,叛軍5000步兵自饒陽前來增援,一晝夜走了170里,現正在常山東南九門縣南的逢壁休息。李光弼聞訊急令部將率步、騎各2000人偃旗息鼓突然掩殺過去。叛軍正在用飯,猝不及防,倉皇迎戰,被唐軍全殲。
史思明聽說前來增援的步兵全軍覆沒,自覺孤軍難支,無心戀戰,遂引軍退守九門。由于李光弼初戰告捷,震動極大,常山郡所屬九縣,有七縣宣布反正歸附唐朝,惟有九門、藁城尚在叛軍手中。
李光弼之所以向俘虜征詢意見是他深知兵家取勝之道貴在“知己知彼”,單憑自己的謀斷,有時不免失之偏頗。而久處敵方營壘之中的俘虜則熟諳敵方的作戰特點,用他們的計謀能補充自己思考的不周。
二者兼收并蓄,就能洞察全局,審時度勢,制訂出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
在這次戰斗中,李光弼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制訂出這樣的作戰計劃:
首先避敵鋒芒,堅壁自固,以挫其銳氣,然后揚長避短,避開敵人驃悍的騎兵,選擇敵人遠道兼程而至的疲憊不堪的步兵作為打擊目標,乘其立足未穩,全無設防,遂以精銳步騎兵攻其不備,一舉全殲,取得首戰告捷。
就在河北東南部義軍抗敵捷報頻傳之時,唐軍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所部在常山地區與史思明所統領叛軍相持已有40余天,兩軍悉各自堅守城池,誰也不肯輕易出戰。
但史思明自恃人多,遂分兵一部斷絕了李光弼的糧道,由于糧道被斷,致使城中草料奇缺,戰馬只好以草席草墊充饑。到最后連草席草墊也全部吃光,李光弼為解燃眉之急,遂決定以500輛車去附近的石邑縣(今河北石莊市西南)取草,駕車人悉披盔戴甲,另派1000弓箭手攜強弓勁弩護衛,結成方陣而行,而叛軍對此卻無可奈何。
為了使李光弼及其守軍不戰自敗,史思明決定取唐軍唯一的糧草基地石邑,遂派蔡希德引兵攻打石邑,結果被石邑守將張奉璋擊退。但是,李光弼對此并未感到絲毫的輕松,因為他深知率孤軍深入叛軍腹心作戰,又無后援接應已是鋌而走險,再加之軍需補給無法保障,前面又有強敵逼迫,難以持久,形勢十分危急,在這種情況下,李光弼遂立即遣人向郭子儀告急,請他火速增援。
郭子儀此時正在代州(治今山西代縣),接到李光弼的告急書后,憂心如焚,遂立刻集結軍隊,日夜兼程馳援常山,到達常山后,遂與李光弼合兵一處,共有蕃、漢步騎兵10余萬,在人數上已大大超過了史思明、李立節和蔡希德所率叛軍的人數。
雙方力量對比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唐軍已由劣勢轉化為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郭子儀與李光弼遂率大軍主動出戰,在九門城南同史思明叛軍展開了一場激戰,結果史思明大敗,叛將李立節在此役中被射殺,史思明見大勢已去,遂收拾殘兵敗將逃奔趙郡(治今河北趙縣),而蔡希德則率余部逃奔巨鹿。
繼之,郭子儀、李光弼又親率大軍乘勝追擊,經過一日激戰,攻克趙郡,殺死偽太守郭獻謬。
為了爭取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擁護,郭子儀與李光弼率軍進入河北后,十分注意嚴肅軍紀。攻克趙郡后,李光弼部下一些士卒乘機搶掠,中飽私囊,李光弼聞訊后十分生氣,遂坐于城門之上,親自盤查收繳士卒所搶掠之物,然后將這些物品歸還主人,深得民心。
與此同時,為了瓦解分化叛軍,郭子儀將所生擒的4000叛軍士兵,不加殺戮,全部放還。
這時,史思明已從趙郡逃奔博陵,趙郡攻克后,李光弼復將大軍圍攻博陵,但由于博陵城防堅固,糧草充足,史思明孤注一擲,竭力死守,所以,歷時10日亦未攻下。
李光弼見狀遂主動撤圍回師常山休整。
唐軍撤回常山后,史思明率數萬人馬尾隨追來。郭子儀聞知后,遂精選驍騎500輪番挑戰誘敵,就這樣史思明所率叛軍一直被郭子儀牽著鼻子走,到第三日至行唐時,叛軍已疲憊不堪并感到有些不妙,于是決定退師。郭子儀見機會來了,乃引兵乘勢回馬追擊,在沙河復敗史思明叛軍。
安祿山在洛陽聽到史思明屢遭慘敗的消息后,非常惱怒,但惱怒之余不免有些后怕與恐慌,因為河北地區不僅戰略地位重要,而且對安祿山及其叛軍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所以,安祿山遂命逃奔洛陽的敗將蔡希德率步、騎兵2萬余眾北上援助史思明,為了形成對唐軍夾擊之勢,安祿山復命叛將牛廷玠發范陽等郡兵萬余人南下增援史思明。
至此,河北叛軍人數劇增達5萬余眾,其中被安祿山視為心腹的、驍勇善戰的、精銳之師就有五分之一。
為了更好地打擊叛軍,郭子儀率大軍主動退守恒陽(今河北靈壽縣),史思明亦引兵隨后追來。進至恒陽城后,郭子儀立即組織人力深挖溝塹,高筑城墻;同時采用騷擾疲敵的戰術,叛軍進攻就據險固守,堅壁不出,叛軍后退就出兵追擊,白天派小股人馬騷擾敵人,夜里就襲擊他們的營寨,使他們晝夜不得安寧歇息。
幾天之后,郭子儀見時機已經成熟,遂對李光弼說:“賊倦矣,可以出戰。”
于是在五月二十九日,郭子儀、李光弼親率大軍出城,與史思明叛軍大戰于嘉山(在常山郡東),由于連日來,叛軍屢遭騷擾,所以將士斗志松懈、士氣沮喪,而唐軍卻已養精蓄銳、斗志旺盛,結果唐軍大獲全勝,斬首4萬級,俘虜千余人,史思明中箭墜馬,披頭散發,光著腳板,拖著半截斷槍,直至傍晚才逃奔至博陵。
接著李光弼率軍乘勝進圍博陵,唐軍聲威再次大振。
唐軍的嘉山勝利,不僅給安祿山及其叛軍以沉重的打擊,消滅了叛軍大量的有生力量,而且也扭轉了整個河北戰局,大大地鼓舞與振奮了河北地區人民的斗志與信心。
所以,嘉山勝利后,河北十數郡紛起響應殺死叛軍守將,迎接唐軍。河北大多數郡縣至此悉為唐軍所有,“漁陽路再絕”,即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老巢范陽的聯系。
叛軍往來傳遞信息的人,只好“輕騎竊過”,但多為唐軍所俘獲或消滅了。致使在河南的安祿山叛軍“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
嘉山一戰,從根本上扭轉了唐王朝的危急局面,有效地牽制了叛軍的有生力量,遏制了叛軍的前線攻勢,使唐軍由消極的防御轉入了主動的戰略進攻。
正在東都洛陽指揮河南作戰的安祿山,聽到河北戰場上叛軍屢遭慘敗,接二連三地丟地失城,乃至“漁陽路再絕”的消息后,驚恐萬分,寒意陡生。
這種嚴峻形勢的出現,卻是安祿山始料所未及,他憂心忡忡,焦灼煩躁地對其心腹謀士高尚、嚴莊責罵道:
“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
高尚、嚴莊嚇得心驚肉跳,惶惶不可終日,連續幾天都不敢去見安祿山。
這時,叛將田乾真從潼關前線回來,為避免“內訌”,發生不測,他勸安祿山說:
“自古帝王經營大業,皆有勝敗,豈能一舉而成!今四方軍壘雖多,皆新募烏合之眾,未更行陣,豈能敵我薊北勁銳之兵,何足深憂!尚、莊皆佐命元勛,陛下一旦絕之,使諸將聞之,誰不內懼!若上下離心,臣竊為陛下危之!”
安祿山聽后覺得頗有道理,遂又轉憂為喜道:“阿浩,汝能豁我心事。”
于是立即遣人去召高尚、嚴莊等前來宴飲,酒宴上安祿山親自高歌助興,待之如初。然而安祿山并未因此真正消除恐懼感,所以,又提出放棄洛陽,回師范陽的主張。
一時間,安祿山一籌莫展,舉棋不定。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