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中國采取封鎖和遏制戰略,從朝鮮、中南半島、臺灣三個方面對中國進行威脅。
50年代初發動侵朝戰爭,后又介入越南戰爭,其目的都是針對中國的,是想從東北亞和東南亞包圍中國。為遏制中國,美國建立了從南朝鮮、日本,經臺灣到東南亞的新月形防線。
整個50年代,中國的外部形勢一直不容樂觀。
即使處于這種嚴重的情況下,毛澤東也并不認為,針對中國和社會主義陣營的世界戰爭就一定爆發,相反,對和平形勢有著樂觀的估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兩國由蜜月迅即轉入冷戰,就要爆發的說法甚囂塵上。
毛澤東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觀察,得出的結論與上述說法大相徑庭。
毛澤東指出:新的世界戰爭是能夠制止的。
朝鮮戰爭發生后,就要爆發的議論再次充斥全球,毛澤東仍然冷靜地指出:
“美國如果竟敢在此時爆發世界戰爭,則其失敗將更徹底,因為現在美國的軍事準備尚未完成,而和平陣營勢力則大于美英勢力?!?/p>
朝鮮停戰后,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和日內瓦會議的成功,世界和平與合作力量的影響逐步增強,使帝國主義不敢輕易動武。
這年年底和1956年初,毛澤東和中央感到國際形勢趨向緩和,新的侵華戰爭或世界大戰短時間內打不起來,可能出現10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的和平時期。
毛澤東說:
“如果再打大戰,我看美國不一定得利,而且美國本身會發生問題?!薄拔覀兛梢缘贸鼋Y論:不應該再打大戰,應該長期和平。再打大戰的結果,是對侵略者不利的。”“歸根一句話,不打仗最好?!?/p>
毛澤東分析:
“看樣子,美國現在是想霸占些地方,不一定就會打起仗來。只要有五十年的和平,我們便可進行十個五年計劃。…但是美帝國主義真的要打,我們也不怕。我們不要打,它打來,那末便要掃它幾下?!?/p>
“我們要努力阻止戰爭的爆發。萬一戰爭無法阻止,準備打它幾年,把戰爭從三個洲的土地上掃出去?!?/p>
可在著名的《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判斷:
“新的侵華戰爭和新的世界大戰,估計短時期內打不起來.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長一點的和平時期?!?/p>
他批評有的領導人不敢在沿海搞工業建設時說:
“好像原子彈已經在三千公尺上空了”,“不要說三千公尺的上空沒有原子彈,就是一萬公尺的上空也沒有原子彈?!?/p>
從1958年金門炮戰時美國所取的立場中,毛澤東得出這樣一個印象:美國人怕打仗。
他說:美國人怕打仗,我們也怕打仗,“這樣,雙方都怕,但是他們怕我們比較多一點,因此戰爭是打不起來的”。
臺海危機,世界震動。越南勞動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胡志明打電報給毛澤東,詢問會不會發生中美戰爭,我們越南應該有什么準備?毛澤東于這年9月10日回電說:“美國人怕打仗,就目前說.很少可能大打起來”;“貴國似可以照常工作?!?/span>
胡志明的焦慮與毛澤東的輕松適成鮮明的對照。
基于這些判斷,50年代,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兩次大的精簡整編。
第一次,從1954年2月至1955年底,全軍總員額減為350萬人,精簡比例為21.2%,其中陸軍精簡比例最大。
第二次從1956年11月至1958年底,全軍總員降至240萬人。這是新中國建立后人民解放軍人數最少的時期。
盡管毛主席對世界大戰打不打,什么時候打?都有獨到的預見分析,但是從建國開始,我人民解放軍的對外戰略方針,一直是:積極防御,絕不先發制人!
那么新中國為何選擇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什么是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
新中國成立后,軍事斗爭的總體目標、戰略環境以及敵我雙方主客觀因素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人民解放軍的總任務由奪取政權轉為保衛政權,保衛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保衛國家的領土主權和安全,防御帝國主義的侵略。
目標、形勢、任務的轉變,首先需要解決戰略方針問題。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毛澤東即已明確提出了建國后積極防御的方針。
照彭德懷的說法就是:
“我國在軍事上應當是戰略防御的方針,而不是發動戰略進攻的方針。但是這種防御,不應當是消極防御,而應當是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p>
1955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重申:中國的戰略方針是積極防御,決不先發制人。
1956年3月,中央軍委在北京舉行擴大會議,著重討論保衛祖國的戰略方針和國防建設問題。
會上,國防部長彭德懷代表軍委就會議議題作了專題報告,明確系統地闡述了戰略方針問題。
其中指出:
為了有效地防止帝國主義的突然襲擊,保衛人民革命和國家建設的成果,保衛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應采取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
毛澤東批準了會議書面報告。
此后,積極防御明確成了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方針。
何謂積極防御?
毛澤東說:“積極防御,又叫攻勢防御,又叫決戰防御?!?/p>
“只有積極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御?!?/p>
建國后在積極防御上曾有一個問題困擾許多人,就是積極防御可否先發制人。
在戰爭年代,這是不成問題的,可以先發制人,也可以后發制人。解放戰爭時期的蘇中戰役,在全局上是后發制人,因國民黨已經向中原解放區大舉進攻,蘇中戰役是在此后發生的;但在蘇中局部上,則是先發制人。
華中野戰軍在敵人有向蘇中解放區大舉進攻的跡象后,即先敵展開,發起作戰。
但抗日戰爭中的對頑作戰,毛澤東采取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后發制人方針。
他說:共產黨對任何國民黨軍隊不放第一槍,但你放第一槍,我就放第二槍。
這一原則實際上后來沿襲為我國反對外國擴張和侵略行徑的重要原則。
彭德懷在1956年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專門論述了這一問題。
他說:
當我們發現敵人立即要向我國大舉進攻的時候,我軍是否可以首先出動到敵人領土上去打擊敵人呢?
這是不可以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敵人是發動戰爭的禍首罪魁,只要敵人挑起戰爭,就會立即引起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反對。如果我們不等敵人先動手,就首先打進敵國領土,那么,我們的衛國戰爭所具有的正義性,就很難取得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諒解,就有利帝國主義把發動戰爭的罪名加到我們頭上,使我們失去廣泛的同情和支持,使敵人獲得政治上的資本。這是得不償失的。
而且首先動手,也不是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戰爭的勝敗,最終還是由國家的政治制度,生產力發展的程度,人民對戰爭的態度,以及軍隊的士氣、質量和數量、指揮人員的組織能力等來決定的。
積極防御,后發制人。人民解放軍在后來的邊海防斗爭和自衛反擊作戰中都遵循了這一原則。
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便是貫徹這一方針的典型一例。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一直把建立和發展與印度的友好合作關系作為睦鄰友好的重點。
但是就是在中印關系最友好的年月里,印度政府也做了許多很不友好的舉動。
1951年,印度乘中國抗美援朝,無暇西顧之機,搶占了中印邊境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的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接著又占領了邊境中段部分中國領土。
1959年3月,就在中國平息西藏叛亂后沒幾天,印度總理尼赫魯便寫信給周恩來,竟然恬不知恥地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不僅要中國承認所謂“麥克馬洪線”是中印之間的合法邊界線,而且要中國將西段阿克賽欽地區三萬多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印度。
連同“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領土,總面積約為12.5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相當于一個福建省。這一無理要求理所當然遭到了中國政府的拒絕。
印度政府在要求遭到拒絕后,惱羞成怒,指揮印軍在邊境上尋釁滋事。中印邊境從此多事。
從中印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和根本利益出發,毛澤東和中國政府對印度的尋釁滋事一直保持克制和忍讓的態度。周恩來總理多次寫信給尼赫魯,建議通過友好協商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為緩和邊境緊張局勢,中國邊防部隊單方面作了后撤,并規定在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30公里以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在20公里以內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
這些克制和忍讓,使得尼赫魯的膽子越來越大。從1961年特別是1962年4月起,印度當局在中印邊境大肆推行“前進政策”,步步向中國縱深進逼。
在邊境上竟然出現了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
印軍有的前哨據點甚至設在了中國邊防哨所之間和側后,三面或四面威脅中國哨所,同中國哨所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態勢。印軍還不斷攔截、襲擊中國巡邏隊、運輸隊,挑起一次又一次的流血事件。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完全有理由用武力將印軍從中國領土上趕出去。但中國沒有這樣做,仍然保持了極大的克制態度。
這點就是連印軍軍官也承認:你們的態度友好、克制,這要在其他國家邊境,早就打起來了。
利令智昏的尼赫魯政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嘗到了甜頭,他們覺得中國除了“虛聲恫嚇”外,不會有更大的反應,氣焰更加囂張,竟然命令印軍要把中國軍隊從它所謂的“東北邊境特區”上“清除掉”,完全堵死了和平解決邊境問題的道路。
在中印邊界問題上,中國可以說忍耐到家了。凡是能夠采取的退讓措施都采取了。中國古代的“退避三舍”、“先禮后兵”、“哀兵政策”、“不為天下先”等政治、外交手段都實行了,但仍不為印方所諒。
談起這段歷史,毛澤東后來說:印度整了我們整整三年。從1959年開始,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有四個年頭了,我們才還手。
忍到極點,也就到了火山爆發的時候。迫不得已,毛澤東于1962年10月決定實行自衛反擊作戰。
毛澤東果斷指示:
“假如印軍向我進攻則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東線西藏作準備外,西線也要配合。如他進攻,不僅要打退,還要打狠打痛?!?/p>
遵照毛澤東的這個指示,中國邊防部隊于10月20日至11月22日進行了一個月的自衛反擊作戰,在西段,痛快淋漓地清除了印軍在中國境內設立的43個侵略據點;在東段,挺進到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地區。
整個反擊作戰殲滅印軍8700余人,其中生俘達維爾準將以下3900余人。這一戰打得印度全國震驚,尼赫魯慌忙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
待尼赫魯擺開拼命的架勢時,中國政府則點到為止,鳴金收兵,并將人員、武器、裝備,全部還給印方。這一舉動大出印度和國際社會的意外,國際輿論普遍叫好。
毛澤東小試牛刀,就讓印度既輸了理,又輸了人,贏得了邊境三十多年的平靜。
中印一戰說明,在國與國爭端上,毛澤東堅持后發制人,不打第一槍,但打第二槍的時候,就由不得你了,該怎么打就怎么打,想怎么教訓就怎么教訓。
在人民軍隊歷史上,積極防御又總是與誘敵深入聯系在一起的,這種傳統也影響到建國后戰略方針的制定。
毛澤東一直把誘敵深人的戰法置于優先考慮的位置。
他指出:我們國家邊海防線長,完全不讓敵人進來不可能。他這里不能進來,那里則有可能進來。
與其守不住讓敵人打進來,不如主動放敵進來,有計劃有目的地將其誘至我有把握打勝仗的地區,將其殲滅。
國土設防,最忌處處防設,到處修工事。
建國初有些地方計劃在海邊防大修工事。毛澤東嚴厲地批評了這種做法。他指出,廣東方面,除虎門必須筑要塞及珠江口外某幾個島上應修必要的工事和堡壘外,汕頭至大亞灣一線及其他海岸線與內陸,根本不要修什么工事或要塞,敵來讓其登陸,并須誘其深入,然后聚而殲之,廣西方面,敵人不論從海上來,從越南來,均應當讓其侵入,不要怕失掉欽州、廉州、防城、龍州、南寧及其他城市,而應當讓它進來。
華東方面,亦只在廈門、平潭、舟山、吳淞四處的某些必要地點修筑要塞和工事,其余一概不修。他告誡說,軍隊不要去守海岸線,應當位于機動地區,待敵深入,然后包圍殲滅之。
毛澤東批評處處設防的做法說:
“許多共產黨員打了二十幾年的仗,忽然把經驗都忘了,到處修工事,畏敵如虎。”
“你們計劃到處設防,到處修工事,擺成被動挨打的姿勢,使我軍喪失主動,喪失殲敵機會,是完全錯誤的?!?/p>
毛澤東歷來反對處處設防。
在這方面,毛澤東有著豐富的經驗,他同時善于吸取本國和它國的國土設防經驗教訓。
他多次引證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戰例來說明不能到處設防。
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在青島設了防,日本人就從龍口登陸,從背后占領了青島。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法國在法德邊界設置了馬奇諾防線。德軍繞道比利時,置這道防線于無用之地。馬奇諾防線未能擋住德軍,卻使法軍許多兵力陷了進去。
1965年11月,他在談話中說:
“敵人登陸要找我們的弱點。青島工事修得那么好,敵人為什么要在青島登陸?龍口、成山頭,過去日本就在那里登過陸。越是我們認為它來不了的地方,設防薄弱的地方,它可能就在那里登陸了?!?/p>
毛澤東認為,御敵于國門之外,從來就不是好辦法,還是誘敵深入才好打。因為只有把敵人放進來,才便于發揮我們的長處,大打人民戰爭,只有把敵人放進來,才能使其分散兵力,便于我們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把敵人放進來,無非是讓敵人占了我的什么地方,名譽不好。但這不要緊,關鍵的不是名譽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最后的勝利的問題。
他告誡人們:
“還是讓敵人進來,嘗點甜頭,誘敵深入,好消滅它。先消滅它一個營,再一個團、一個師地消滅。”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中國面臨著北面可能出現的大規模入侵。
從三北(東北、華北和西北)一馬平川的地形特點和入侵者集群坦克、裝甲車大規??v深突擊的作戰特點出發,毛澤東更為強調誘敵深入。
他指出:
小打就在邊界上打;大打,我主張讓出點地方來。中國這個地方不小,他不得點好處,我看他也不會進來。他進來了,我看比較有利,不僅有理,而且有利,好打,使他陷在人民包圍中間。
1971年林彪事件后,中央軍委更為強調“誘敵深入”,并規定主要的作戰形式是運動戰,結合陣地戰和游擊戰。它反映了這個時期積極防御的主要方法是誘敵深入。
直到80年代初隨著國際上戰爭與和平形勢的變化,才在戰略上放棄“誘敵深入”,恢復為“積極防御”的方針。
誘敵深入,毛澤東也并不是要一切都放,而是有頂有放,頂放結合。
毛澤東指出:
誘敵深入不是不要防御,攤開兩手,讓敵人長驅直入。我們不能學蔣介石,讓日本人很快打到了南京、長沙;不能學斯大林,讓希特勒一下就逼到了莫斯科、列寧格勒城下。該頂的地方還是要頂,而且要頂相當一段時間。但頂的目的是為了消耗敵人,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使我們后邊有時間作些準備。頂到適當機會,將其消滅。總的方針是誘敵深人,不是頂住不放。
60年代,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重點設防、重點守備的戰略指導原則。
他多次指出,我們要重點設防,重點守備。在前沿重點設防,在縱深也是重點設防。工事不要那么多,大部兵力用于野戰,少部兵力用于守備。強大的野戰軍不守工事,放在機動位置上,看清情況后再打仗。
自古以來,任何國家打仗都一樣,就是首先著眼于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然后占領地方。不消滅敵人軍隊就沒有辦法。
因此,我們不能把主要兵力用于分散守地盤上。
積極防御發展到今天,不先發制人,不打第一槍,堅持后發制人,仍是一個重要原則。
但從戰略上倡導誘敵深入與我國現在的國情已不相適宜,倒是有頂有放,頂放結合,重點設防,重點守備,值得認真總結和發揚,特別是應注重頂和守的比重。時移勢易,歷史上從來沒有不變的定律。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