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的對象眾多,但凡古代留下的遺跡遺物,如古代的城墻、倉庫、居民區、宮殿、水井等等,無一不是考古的對象。但是,要說最重要、最多的那一類對象,那肯定非墓葬莫屬了。不過,由于我國盜墓歷史悠久,那些埋藏幾百年、上千年甚至幾千年的墓葬往往難逃歷代盜墓賊的毒手。史籍記載的古代盜墓事跡比比皆是,如西漢末年的赤眉軍盜掘西漢諸陵、東漢末年董卓盜掘東漢諸陵、曹操盜掘西漢梁孝王墓、孫權盜掘西漢長沙王吳芮墓和南越明王趙嬰齊墓、唐末溫韜盜掘唐代諸陵等等,民國時期又有孫殿英盜掘清東陵和李品仙盜掘李三孤堆楚幽王墓等事件,可謂層出不窮,上述提到的還都只是規模較大的官盜、軍盜中的一部分而已。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民間私盜更是數不勝數。這類例子自古有之,如“風流天子”宋徽宗喜歡大搞復古之風,因此大量搜集古器物,導致當時士大夫以至宮廷貴族為投其所好,競相出高價訪求古物,如此重金求購之下,民間盜墓頻發,“天下冢墓,破壞殆盡”(蔡絳《鐵圍山叢談》)。特別是在動亂和災荒年代,盜墓更是成為一種公開的常態。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人也把盜墓作為自己快速致富的渠道,而且為了盡快盜掘成功,還使用了炸藥等具有較大破壞性的手段。所以,后來考古發掘時經常發現墓葬早已被盜,墓葬內的隨葬品大量遺失或被損壞,這并非考古人員偷懶或者能力不如那些“摸金校尉”,很多時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按理說,2000多年的盜墓活動中,如此巨量的文物從墓中被盜掘出土,很多應該會流傳下來,但是,為何好像古代的文物現代人好像都很少看到,那些被盜掘出來的文物都去哪里了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一是戰亂影響,文物被損毀破壞或遺失。像北宋徽宗時期出土的6枚春秋時候宋國的編鐘,就沒有流傳下來,而以這6枚編鐘為原型鑄造的300多枚北宋大晟鐘,流傳到現在的也僅剩十幾枚(具體可見筆者之前的文章《亡國之音——北宋大晟鐘》。這些大晟鐘雖然不是由墓葬出土的,但像大晟鐘這種數量較多、不易損壞的青銅器流傳尚如此不易,其他如書畫、絲織品、玉器、漆木器等易損材質的文物,出土后保存就更困難了。
有意思的是,根據古籍記載,有的古墓由于保存條件特別好,被盜掘后里面的絲織品還被當時的人拿去用了。官修史書《晉書·愍帝紀》就記載道“(建興三年,即公元315年)六月,盜發漢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采帛不可勝計。時以朝廷草創,服章多闕,勑收其余,以實內府”。這段文獻講的是當時西晉末年,盜墓賊盜掘漢文帝霸陵(即現在的江村大墓)、漢宣帝杜陵以及薄太后墓之后,由于當朝的晉愍帝財政困難,手頭比較緊,在得知盜墓賊盜發那幾座大墓后,還派人把盜墓賊盜剩的那些“采帛”之類的絲織品拿回去充實內府,供朝廷使用。
北宋時期,金石研究盛行,也出版了不少金石學著作,如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的《金石錄》、李公麟的《考古圖》、王黼的《博古圖》等,這些金石學著作收錄了大量夏商以來的鐘鼎彝器的銘文,書中所涉及的青銅器大多也是從古墓中盜掘而來,少部分可能是窖藏出土。這些金石著作能收錄從這些器物上拓下來的銘文,說明當時這些器物還是存在的,但是根據現在保存下來的青銅器看,那些當時金石學著作收進去的青銅器,已經一件也看不到了。這反映出,在漫長的歲月里,文物的損毀和流失是非常嚴重的,因此即使古代曾發掘出大量文物,最終流傳至今寥寥無幾,這也是很正常的。
二是很多文物已經被改變形態,改做他用。有的文物,像那些貴金屬,盜掘出土后很容易通過回爐的方式改變形態,洗白后繼續使用。比如盜墓賊們最愛的金器,像西漢王侯級別的大墓中常見的金餅、馬蹄金、麟趾金以及金縷玉衣上的金絲等,他們盜得這些東西后,當然不敢直接拿出來用,因為那些金器基本都是皇帝賞賜的,只在統治階級內流通,民間根本見不到,直接拿出來用的話,跟在自己臉上寫上“我是罪犯”沒什么兩樣。盜墓賊們為了方便使用,可能直接回爐重新煉金了,煉完后變成金條、金元寶、金首飾,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了,流入社會后,誰也不知道身上穿戴的金飾竟是從墓葬中挖出來的。
正常玉璧的樣子
在修復大云山漢墓玉衣時,修復人員發現其中8塊玉片的背面有蝸形紋飾,原來是早期玉璧殘件改制而成。
三是很多被盜文物經過洗白,慢慢地變成了民間收藏。民間收藏的古董哪里來的呢?這個誰也說不清楚了,因為經過無數手倒騰,早已不知出處,但追根溯源,大部分還是出于墓葬之中。像瓷器,考古隊2005年曾在發掘明代郢靖王墓時出土過一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這件梅瓶是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棟的王妃郭氏下葬時作為隨葬品一起進入墓室的。無獨有偶,1987年10月位于位于武漢的漢口武勝路的文物商店也曾從一對夫婦手里收購過一件很相似的四愛圖梅瓶,2010年,武漢市文物商店與武漢博物館合并后,這件梅瓶也從此成為武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武博的這件梅瓶雖然是民間藏品,但瓷器不大可能是那對夫婦家族祖傳幾百年留下來的,大概率也是盜墓出土的,如果不是這對夫婦主動拿出來出售并且正好賣給國家收藏機構,估計沒幾個人知道這件寶貝。民間所藏文物由于很多價值不菲且來路不正,通常為了安全起見,都是秘不示人,只有小圈子知道,不為外界所知。很多被盜文物流入民間收藏者手里后,也因此杳無音訊。
圖左為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四愛梅瓶之王羲之愛蘭圖;圖右為武漢市博收購的元青花四愛梅瓶。兩個梅瓶的這面展示的都是王羲之愛蘭圖,兩圖有一些細微差異。
四是很多被盜文物流落海外。談起這事,真是一部民族的血淚史。文物的流失在清末民國時期很嚴重,這也是一段極為沉痛的歷史。一部分是國外的那些文物大盜打著考察的名義來國內挖掘的,如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之流。另外是通過收購的方式流出的,當時社會混亂,軍閥割據,很多地方處于無政府狀態,官盜私盜非常猖獗,盜掘出的文物不計其數,很多文物以白菜價被國外文物販子收購。由于當時中國的海關對于統稱為“古玩”的各類文物基本上沒有進行控制,導致無數出土文物流落海外,進入外國各類所謂的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或者個人手里。新中國成立后于1950年5月24日頒發了第一部文物法規《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這才開始對各種文物的出口進行有效管制。
法國人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內揀選文書。伯希和與王圓箓談判,計劃重建莫高窟的王道人最后同意以500兩官銀(約90英鎊)的價錢把這些文物賣給伯希和。通曉中文的伯希和花了3周時間,精心挑選了其中最有價值的2000余卷,打包帶去了法國。這也是民國時期,外國掠奪中國文物的縮影。
今年4月份,有個新聞曝光了收藏于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一座商代青銅鸮尊展出時因為沒有保護措施(裸展),結果被游客撞倒跌落展臺的消息。
當時,這個藝術館共精選了150多件中國青銅禮器來辦這個展覽,精選出的就有150多件,那這個藝術館所藏的中國青銅禮器恐怕在此基礎上要翻幾番。青銅禮器就有那么多了,那其他中國文物數量就更驚人了。而這件至少3000年歷史的國寶級商代文物難道是持有人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然后長著腳跨過太平洋到美國去的?當然不是,肯定是盜墓賊挖出來的,然后被國外買家私運出境的,這些流到國外的文物,我們國人自然基本沒機會看到。
當時鸮尊被印上了展覽海報,可見其重要性。同時展出的還有西周郭伯簋、西周人足盤、戰國錯金立人等重要文物。
一個美國的藝術館就收藏那么多了,那么整個英、美、法、德等西方國家和日本的藝術館、博物館等收藏機構所藏中國文物總數就更嚇人了,如臭名昭著的大英博物館就收藏了2.3萬件來自中國的各種文物。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稱,在全世界47個國家,至少218家博物館中收藏著167萬多件中國文物。而國外的民間私人收藏量,竟是這個數字的10倍。國外官私機構所藏的海量中國文物,相當大的比例就是盜墓出土的文物,這是毫無疑問的。
西周康侯簋,約制作于公元前11世紀。1931年出土于河南省浚縣辛村衛國墓地,1977年被弄到倫敦大英博物館。
五、保存在文物庫房里。另外,為什么很多盜墓文物看不到,其實可能被收繳后躺在文物庫房里,沒有對外展出。盜墓作為一種犯罪行為,一直是公安機關嚴厲打擊的對象,長期以來破獲的盜墓案也收繳了大量的文物,這些文物在結案后通常都全部移交給各級文保部門,這些躺在庫房里的文物數量也是很多的。現在博物館對外展出的都是比較有歷史價值和代表性的文物,其他文物都是保存在專門的藏品庫房里,如非研究需要,一般是不會拿出來展出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