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有這么一個問題:秦國費時幾百年才統一六國,為什么劉邦用七年就統一了?
我的回答如下:
因為劉邦是妥協建國,這一點教科書上幾乎沒有明示,但是字里行間都能看出來劉邦就是妥協建國。
所謂妥協建國指的是劉邦自己在關西,在原有的秦國領土的基礎上建立了漢帝國,但是在關東大量分封諸侯國。這些諸侯國承認劉邦為天子,但是在自己的封國內有人事權,鑄幣權,軍事權。
這里需要上一幅漢初地圖。
通過這幅地圖,我們就能看出,基本上漢帝國的實際控制疆土基本上就是大致接管了沒有統一之前的秦國領土。
為什么漢初實際的領土只有這么多呢?這里不得不牽扯到一個必須要說的族群——六國貴族。
秦末的戰亂,天下紛爭四起,除了有秦國徭役繁重的原因之外,還有六國故土沒有消化,六國貴族依然健在的原因。
秦始皇雖然完成了一統天下,但是并沒有遷移六國貴族,這就導致六國貴族依然在當地有極為強大的號召力。
秦末,天下大亂以后,
以前六國王族后人為首,也分為六國:
1、楚國:楚國的項梁項羽叔侄,項梁后來戰死,項羽搶了宋義的兵權,走上歷史舞臺。他就是后來的西楚霸王。
2、魏國:由原陳勝派出的部將周市所立的魏王魏咎,后秦將章邯消滅陳勝之后,帶兵攻擊魏咎,包圍魏國都城臨濟。公元前208年,為了拯救魏地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魏咎自焚而死。
3、韓國:張良扶立韓王成為王,在項梁的幫助下在原韓國舊地活動。后項羽欲控制韓地,以韓王成無軍功且張良助漢為借口,不遣成之國,帶至彭城,廢為侯,又殺之。
4、齊國: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后,齊國王族后裔的田儋趁機殺死狄縣縣令,舉兵起義,自立為齊王,后被秦將章邯所殺。
5、趙國:陳勝的部將武臣在張耳和陳余的輔佐下自立為趙王,趙國復國。之后,他拒不執行陳勝命令,終于被部將李良攻殺于邯鄲。
6、燕國:武臣稱趙王后,派部將韓廣攻取燕地,后被燕國貴族的擁立為燕王,后被項羽封為遼東王。
這些貴族勢力可以說,一瞬間從六國故地涌現出來。
對于占據了關中故地,需要重新一統天下的劉邦來說,是一個個去打快一些呢?還是聯合諸侯一起葬送西楚霸王更快一些呢?
秦國統治者已經用自己的經驗向劉邦證明了,當時的六國故民,依然不喜歡一統天下的國度。大家都喜歡稱呼,你是楚國人,我是魏國人。唯獨不喜歡稱自己是秦國人或者漢國人。
面對這種情況,基于更快一統天下和妥協建國的選擇,劉邦選擇了折中方案,這個方案就是郡國并行制。
利用這套制度,劉邦快速聯合各路諸侯坑了項羽,快速一統天下。這是一個政治上的短暫雙贏。
第一,劉邦成為了中原的天子,名義上一統天下。
第二,六國故民舒服了,大家表面上是漢朝人,實際上依然按照魏國人、韓國人、齊國人這樣來稱呼。似乎一切都沒有變。
以上就是劉邦用七年時間就一統天下的原因。妥協建國的道路上,注定要封一堆的諸侯王。然后再慢慢挑錯,取消諸侯王的實權。
這個過程一直到漢武帝才真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