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按:這是一個“可以聽”的系列專輯,覺得文字麻煩,可以掃描二維碼。
上期節目,我們談到了郭嘉在曹操智囊團中的地位,遠遠比不上荀彧和荀攸,真正讓曹操痛惜不已的,一方面是郭嘉的年紀,屬于曹操的晚輩,可以托付以后人,另一方面,則是郭嘉是少有的“知曹者”,是曹操官方認證的“知音”,一句“懂我”,也算羨煞旁人。
那么,為什么在《傅子》乃至于《三國志》中郭嘉的奇謀故事遠比荀攸多得多呢?
答案要分兩頭說,先說荀攸為什么少。
《三國志·荀攸傳》原文說:
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公達前后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盡聞也。
翻譯過來就是,荀攸心思深邃周密又精明謹慎,跟隨曹操征戰中,一直運籌帷幄,但卻極為重視保密,不但當時人不知道他說過什么,就連自家的子弟親屬也不知道。
他前后為曹操出過十二條奇策,只有好朋友鐘繇知道,鐘繇雖然晚他十六年去世,卻沒來得及將相關內容撰寫結集完畢,就撒手人寰,所以,他的奇謀妙策,世人并不知道詳情。
可見,荀攸給曹操建策,基本都是謀于密室,不足為外人道的奇謀,從而規劃方略,協助指揮。
而郭嘉的“妙策”為什么廣為人知呢?因為,他是:
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
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
注意共通點,都有“每有大議”之場所,而其功效,也是協助曹操“決斷”,比擬一下,就是唐太宗時“房謀杜斷”的組合,荀攸等智謀之士設謀,郭嘉協助曹操“決斷”,并完善方案。
通俗比喻一下,就是曹操一群謀士坐一圈,人人都一二三四說了想法,郭嘉一拍大腿,說,這個最好,而且,每每與曹操的立場和意見一致。
比如,劉備被呂布所攻,投奔曹操,程昱勸曹操就勢殺他,《魏書》里就說,曹操拿這個事兒問郭嘉,郭嘉也認可劉備危險,但還是建議別殺,曹操說,君得之矣。
意思就是你摸到點兒了,因為在《三國志·武帝紀》里明確提及曹操自己答復程昱:
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這話根本不用翻譯,意思大家都懂。
具體到事件來說,如果程昱提了建議,仍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可能是,程昱在公開場合建議殺劉備,曹操轉頭問郭嘉的意見,等郭嘉說完,再說“不可”;
另一種可能是,程昱對曹操私下建議殺劉備,曹操直接回復“不可”,為了解釋自己的決策,再在公共場合問郭嘉,有人說了,要殺劉備,元芳,你怎么看?
《魏書》中記錄郭嘉的說法是:
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杰,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這段話,其實和上文一樣,根本不用翻譯,但字數可比曹操的一句話多多了。
更重要的是,又夸了曹操起兵的正義性,又講了劉備有英雄名,殺他有害賢之名,進而影響智謀之士的選擇,直至將殺劉備的害處與曹操平定天下的大事業相聯系,以至于到了存亡安危的地步。
可見,在這個事件中,無論是哪種交流方式,郭嘉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文飾”,也就是“解釋學”,這和王粲在魏國朝廷擔任侍中后,在朝堂議論中所起的作用類似,也與陳琳、阮瑀、路粹之流在文書上玩兒花活的業務,本質相同。
類似的情形,還有一次,就是建安五年,劉備殺車胄反叛,曹操力排眾議,先征劉備,在《三國志·武帝紀》中就說:“郭嘉亦勸公”。
曹操的理由是:
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為后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郭嘉補充的理由,在《傅子》中有記載:
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
可以看到,對于袁紹的判斷,倆人一致,就是“遲”,但是,曹操說不動,郭嘉說不速,而對劉備,一個說的是“后患”,一個說的是“存亡之機”,但是,“急擊必敗”,擺明了,曹操說得太樂觀,又武斷,放你是眾將,你也不信。
反倒是郭嘉幫他補了臺,強調了打過去肯定贏,又明確了問題的重要性,不打就死,必須得打。
這兩個例子,完美地詮釋了曹操對郭嘉蓋棺定論時功績的評價,郭嘉并不是諸葛亮那樣的戰略規劃人才,這個角色,在曹營中,是由荀彧擔當的,他的作用,主要在為領導“接招”、“補臺”、“涂脂抹粉”,完善決策重要性,或是幫助曹操下決心。
正因為如此,不但我們之前節目中提到的,郭嘉的諸多獻策的原話,與荀彧、賈詡、程昱等人的同樣事件的獻策大同小異,比如“十勝十敗論”與荀彧、賈詡的“四勝論”相比,就明顯是一篇“粉飾文章”,但曹操需要的,就是荀彧、郭嘉這樣從袁紹處轉投的“熟悉內情”的人士的鼓勵,不僅為他個人的自信,整個團隊,也需要這樣的“雞血”來激勵。
所以,真正獻策時,往往并不只郭嘉一人。
比如,曹操征徐州呂布,士卒疲憊想要退兵,與郭嘉一同勸諫應一鼓作氣消滅呂布的,就是荀攸。
曹操要派劉備截擊袁術,與郭嘉一同勸諫曹操不可放虎歸山的是程昱,私下勸過曹操的應該還有董昭。
至于說袁譚、袁尚內戰時,等待、助推二人內訌的建議,則分別出自郭嘉和荀攸,只不過,從曹操給荀彧的信來看,郭嘉應該在最開始時,也站在了先平劉表的“眾議”一邊,而荀攸則力排眾議,要先破袁尚,平河北。
可確認的,“唯一”郭嘉建策的,只有兩次:
一次是判斷孫策死于刺客之手;
一次是勸曹操征柳城,斷定劉表必然不會讓劉備偷襲許都。
前者,之前的節目已經討論過,很可能是郭嘉先知道底牌,后發言;后者,并不是其他人不與曹操同心,或是想不到,而是遠征塞外,陷曹操于險地,這個嫌疑,誰都得避諱,唯有郭嘉不怕,曹操也確實沒有介懷,反而認為是“愛我”。
所以,真正梳理完郭嘉的事跡,你就會發現,并不存在什么“未卜先知”的神機軍師,只有不同功能的人才配置,曹操能善用郭嘉,恰恰說明他擅長人事管理,既不偏聽偏信導致大權旁落,也不會因為好謀無斷而讓智囊團成員感到被忽視,還能塑造出魏武帝“用兵如神”的人設神話,曹操的智謀,要遠比郭嘉之流強太多了。
那么,他與袁紹的爭雄,到底是不是智力碾壓帶來的勝利呢?
答案究竟是什么,請聽下回分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