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作為一本記錄孔子言論思想的書籍,在問世后的兩千多年間,對于中國人的影響是至深的。在傳統社會中,雖然識字率一直不高,并非人人都能夠通讀儒家經典,但是儒家思想卻是對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都是有所指導。
中國人處事的“中庸”之道,以及在道德上對于自己的嚴格要求,無一不是由《論語》中所訓化出來的。在孔夫子的眼中,人在世間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規則,這種規則是對天道的敬畏,也是由這些規則的遵守中才能夠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狀態。
孔子對人生的探尋和總結是非常值得人們所學習的,特別是在當代社會,生活節奏的過于加快,讓每個人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物質追求中,而對于人生的思考過于貧瘠,正是因為這樣的忽略,才讓很多人都在社會的壓力下得不到舒緩的辦法,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就患上了“都市病”,或者是個人心理健康的“憂郁癥”。
如何排解自己心里中的壓力,以及對于生活環境的負面壓力做什么樣的應對,這是當代人亟需解決的問題。
雖然這是一個普遍又嚴重的問題,但是卻不一定難以尋找它的答案,孔子在《論語》中就已經提出了一個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就是:“既來之,則安之”。這六個字的人生態度,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化解掉人生的絕大多數難題,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孔子的“既來之則安之”出自于《論語》中的《季氏篇》。孔子有兩個弟子,一個叫做冉有,一個叫做子路,這兩個人都是魯國季康子的家臣,而季康子是魯國的權臣,在孔子眼中是有著虎狼野心的。
有一次季康子要攻打魯國的附庸國顓臾,孔子從弟子那里聽到消息后非常的憤慨,指責兩個弟子不能夠阻止季康子的行為,而冉有則辯解說,顓臾的城池牢固,以后恐怕會成為魯國的心頭之患,不如早早除去,孔子聽了大為惱火,于是便發表了一番言論來指責冉有,其中便出現了“既來之則安之”的話。
“既來之則安之”在孔子當時的語境中,是撫民安邦的一種說法,就是說對待遠方遷徒而來的人民,就想想法讓他們得到安定,但是在后世中,孔子的話被進一步引申,成為了人生態度的指路燈。
在中國人的口頭語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話:“來都來了,那就這吧”,這種口頭語的后面所蘊含的思維,便是“既來之則安之”對于中國人的影響。對于人生來說,“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終究是要坎坷的,如何在坎坷和逆境中保持一份和順的心態,則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不能有在逆境中“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那么他就無法在逆境中保持強大的心態,最終也就不會等到“撥開云霧見月明”的時候。所謂的“既來之”,一方面有對人生被動的接受,對于逆境和困難的到來有所準備,能夠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這是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具備的基本素質。
另一方面呢,“既來之”可以當做是一個人主動的挑戰困難,對于進步不前的現狀,一個人能夠有勇氣做出改變,畢竟人生一世,不論是在哪個環境下,主動總是要比逆來受順要好的多。
上到一個國家,下到個人,都要有“既來之則安之”的精神,這是一種生存之道。倘若一個人生來就是家境貧寒,那么他看到其他富貴家的公子哥,他要做的就是要拼搏向上,早日的能夠獲得人生的翻身,這就是“既來之則安之”。
而不是說因為自身先天條件的不豐厚,干脆想著了結生命算了,這種就是愚蠢的人生態度。不論是向上的奮斗還是對于身在困難中的堅挺,我們都要有一份強大的心態,這有這樣才能夠超脫掉眼前的迷霧,可以找尋到人生正確的方向。
中華文明能夠挺立數千年魏然不倒,我們的民族能夠在水深火熱的近現代依舊獲得了自己的獨立和強大,這正是中國人精神上的不妥協和不放棄,既然困境來了,那么我們就想辦法去突破它,只要明白了這點,人生才能夠變得順遂。
對于我們來說,能夠讀懂《論語》中的這句話,是對我們大有裨益的,也正是對于老祖宗的智慧有所學習,才能夠讓我們的生活獲得更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