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影視劇還是一些書籍小說所描述的古代男子,是不是都有著三妻四妾的標簽,確實!在我國古代,男子一夫多妻是很普遍的一個社會現象?,F在國家都施行的一夫一妻制度,并且好多人連這個條件都不好達到了。那么在古代,三妻四妾中的''三妻''是指哪三妻呢,四妾又是指哪四妾呢?
''三妻''指的是一位正妻,兩位平妻。正妻即正房,正室,嫡妻;平妻即側室、偏房、庶妻。但''平妻''一詞從來不被官方認可。只有嫡妻才是真正有名有實的,而其他二位妻子則有名無實。第一個被男子娶進門的一般都是嫡妻,他將控制后院的權利交給了妻子。
那四妾的說法又指的是什么呢,對于四妾的說法,坊間說法不一,不過流傳最多的就是這些妻子嫁過去之后都會帶著自己貼身的婢女去伺候自己,而這些丫鬟就算是陪嫁過去了,被男主人看上了便可納做自己的妾子。而這第四妾多為父母所賜。這種說法看似合情合理,其實也有可疑之處。貼身丫鬟未必會被納妾,而且男人的妾室也未必止于四人。
早在漢朝的時候,皇親國戚,高官顯貴都可以納八房妾,普通的官宦人家一般也就是納三個,平頭老百姓就洗洗睡吧,一個都不行。到了明清時期,很多有錢有權的人,所娶的妻妾不止三妻四妾,用妻妾成群形容他們一點也不過分,而平民百姓在多只娶一位妻子。一直發展到元朝,老百姓才被允許納妾。
三妻四妾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一妻多妾”,即除了正妻之外,其他都可以稱作妾。不過朱熹認為一夫一妻制,才能使夫妻關系更加和諧,夫妻倆人的婚姻才能走的更長久,而三妻四妾制是個人的欲望。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這種充滿著封建資本主義色彩的陋習也終究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