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些俗語很好理解,又是祖輩們經過多年的經驗總結而得來,故而在后世的流傳中很受歡迎。即使是現在,很多老人還會用一些俗語來教育后代。
說到生活,似乎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有相似之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會經歷上學、工作、結婚、生子幾個階段。
在古代,結婚生子更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階段,人們常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還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可見古人對于結婚生子的重視。
而結婚又不單單是兩個人的結合,更多的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在古代的帝王家,皇子公主的婚姻大多都和政治相關,“郎有情妾有意”的現象只是極少數。
那么古人對于新人的年齡差距又有什么看法呢?這句“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就給出了答案,古人這句俗語有科學道理嗎?
要想理解這句話,就需要把它放到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去理解,最初我們是一個母系氏族的社會,那時候人們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那時孩子也是跟母親姓,一個家族的血緣關系也完全由母親來維持。但是女性相比于男性,其在體力方面還是不及男性。
于是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男性由于在社會生產以及各類勞作之中的巨大貢獻,地位逐漸有了提升。漸漸的,母系氏族開始向父系社會轉變,許多父權制家庭應運而生。
比較著名的龍山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都是父系社會的代表,可能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逐漸意識到女性是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男子顯得更加強勢。
故而很多人認為女性需要男性的保護,女子也應該對男子有所依賴。后世逐漸形成的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都是這種社會現象,封建社會的皇帝也都是男性,僅有的一位女皇帝便是武則天,還受到不少人非議。
隨著男性地位的不斷提高,最后男性成為了一個家庭之中的絕對主導。這時候他們便開始選擇自己的配偶。
為了更好地為自己傳宗接代,于是大多數人傾向于選擇年紀比自己小的女子,因為男人普遍覺得年紀小的女人更適合生育。
此外,古人對于婚禮也有很大講究,尤其是權貴家庭的婚姻,其排場更是讓人驚嘆。
為了體現人們對于婚姻的重視,古人規定了一系列婚禮程序,比如“納采、納吉、問名、請期、親迎”等等,甚至還對休妻做出了一定限制。
比較出名的便是“七出”和“三不去”,前者是對男方家庭利益的保護,后者則是對女方權益的保護。
七出”之中就規定到,如果女方婚后不能為夫家延綿子嗣,那么丈夫就有休妻的權利,可見其對于配偶的選擇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要孩子。
這句“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就是說,一段婚姻之中,一定要男方比女方年紀大,因為年紀大的男人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事業也比較穩定。而對于男性而言,娶到年紀尚小,容顏美麗的女子更能彰顯自己的魅力。
一時之間竟不知這句話是對于男性有利還是對女性有利了,或許這便是各取所需?
當然現在一對新人如果年紀相差過大,一定會被周圍的人議論。有意思的是很多男性比女性大出十多二十歲。
人們不會覺得這個男性怎樣,而是會認為女性是看中男性的地位或者是錢財。
可若是一個女性比一個男性大出很多,大多數人又會說女性就只是和這個男性玩玩兒,甚至有人還會說出“老牛吃嫩草”這樣難聽的話語。
想必很多人都是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才會對此抱有如此大的惡意吧。
筆者覺得,現如今很多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更有權利去選擇自己的配偶。
無論男女年紀相差多少,周圍的人都沒有權利對別人有所指責。畢竟日子是人家自己過得,和外人毫無關系。
這句俗語已經不太適用于現在了,姐弟戀過得幸福的伴侶大有人在,年齡不應該成為選擇另一半的依據,重要的是兩個人三觀相和,興趣相投。過得幸福才是最主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別人的看法更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