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美術史通常分為荷馬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
3、 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
這一時期是希臘藝術的繁榮期,藝術的各門類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尤以建筑和雕刻對后世的影響最為深遠。
建筑:古典時期的圍柱式建筑和各部分開始形成固定的格式和比例,總的趨向是簡練合理。這一時期建筑的成就相當于可觀,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雅典衛城建筑群。
雅典衛城重建于古典初期,它是希臘人為紀念他們在希波戰爭中的勝利建的。新的衛城聳立在高150米的山崖上,地勢險要陡峭,它既是防御外敵入侵的城堡,又是主神廟的所在地。 衛城的各部分建筑順應山崖的不規則地形分布在山頂,它包括山門、巴底農神廟、尼開神廟、伊克瑞翁神廟等建筑,其主要建筑是獻給雅典娜女神的巴底農神廟。
巴底農神廟(也翻譯為帕提農神廟)采用了希臘建筑中最典型的長方形圍柱式建筑,神廟建立在一個長約70米、寬約30米的三級臺基上上。它的屋頂是人字形坡頂,東西兩端有山墻,是古希臘最基本的形式。它的柱子采用了多利亞式,列柱的比例為17:8,柱高10.5米,東西三角楣有高浮雕裝飾,檐壁采用了浮雕飾帶。它結構勻稱、比例合理,有豐富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建筑結構和裝飾因素、紀念性和裝飾性、內容和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統一,是世界上藝術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
帕特農神廟遺址——它應用了多立克柱式(多利亞柱式)
伊克瑞翁神廟——伊奧尼亞式(愛奧尼柱式)
伊克瑞翁神廟以活潑輕巧為特點,它的柱式是苗條秀麗的伊奧尼亞式,它的南側有一組女像柱,姿態輕盈、形象端莊,完全沒有負重的緊張感。
雕刻:古典時期的雕刻已完全擺脫古風時期的拘束和裝飾性,產生了寫實而理想的人體,達到了希臘雕刻藝術的鼎盛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雕刻家。這一時期,希臘雕刻形成了理想化的臉型:橢圓形的臉、直鼻梁、平展的額頭、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的眼睛,嘴唇微微鼓起,下唇比上唇豐滿,嘴角微微下垂,發髻刻成有組織的波紋,人物表情寧靜而嚴肅。
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創造了三個理想男性形象:拿王冠,長矛和鐵餅。
在他之前或同期,出現了“古典希臘時代三大雕塑家”:沒有真人大小的女性裸體雕塑。
古典希臘時代(Classical)的三位大師
菲迪亞斯(Phidias,前480-前430),“最偉大的古希臘雕塑家”,帕臺農神廟和宙斯神廟的雕塑等。
米?。∕yron of Eleutherae(,前480-前430),擲鐵餅者,雅典娜和馬西亞斯等。
克勒西拉斯(Kresilas,前5 世紀),伯里克利(Pericles)的胸像,受傷的亞馬遜人等。
在他之后的時代,又出了“希臘化時代三大雕塑家”:真人大小的女性裸體雕塑出現了。在波留克列特斯之前/之后合計有六位古希臘的雕塑家,他們之間沒有水平高低的對比,只是風格不同。
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的三位大師(亞歷山大大帝的部下建立一批希臘化國家的時代)
斯科帕斯(Scopas,約前395-前350年)
留西波斯(Lysippos,約前395-前305年)
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公元前4世紀)
(1)克勒西拉斯(Kresilas,前5 世紀),伯里克利(Pericles)的胸像,受傷的亞馬遜人等。
克勒西拉斯善于表現人物的運動,作品以自然生動、和諧的韻律著稱。但他沒有可信的作品流傳下來,有人認為魯多維奇寶座的浮雕是出自與他同一流派人之手,我們可以從這一作品上看到與他相近的風格特征。寶座上的背面刻著阿芙羅底德從海水中誕生的情形。
阿芙羅底德的誕生
阿芙羅底德從海中升起,兩個山林水澤女神扶著他,構圖完全對稱,人物動作平靜而富有節奏,阿芙羅底德濕體透衣、山林女神下垂的衣紋顯示出身體的曲線,整個畫面充滿著和緩的音樂感。
(2)米隆(Myron of Eleutherae,前480-前430),擲鐵餅者,雅典娜和馬西亞斯等。
米隆的作品造型準確,對人體的骨骼和肌肉運動有較深的理解和傳達。
《擲鐵餅者》
《擲鐵餅者》是他的代表作,他表情了競技者在擲出鐵餅的一瞬間的動作,由此而表現出整個運動的連續性。在這里,米隆也解決了人體重量落在一只腳上的重心問題,使另一只腳可以自由曲伸,改變了雕刻中直立的程式。
(3)菲狄亞斯(Phidias,前480-前430),“最偉大的古希臘雕塑家”,帕臺農神廟和宙斯神廟的雕塑等
古典盛期最偉大的雕刻家是菲狄亞斯,他設計了雅典衛城建筑,創作了衛城中的大量雕刻和裝飾浮雕。他發展了米隆的成就,在寫實方面達到了更高的境地。他追求的是一種理想風格,他的作品創造了典雅、靜穆的形象,是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范。
他為巴底農神廟創作的雅典娜女神像高達12米,用木胎包以黃金、象牙刻成,表現了女神一手持矛、一手托著勝利女神的姿勢,她的身旁放著盾,盾的內側面刻著《眾神和巨人作戰》,外側面刻著《希臘人和阿瑪戎之戰》。這座雕像立在神廟的主室,是雅典國家威力的像征。此外,他還為雅典衛城廣場創作了一座雅典娜持矛的雕像,高達9米,據說在海上便可見到鍍金矛尖的閃光。
菲狄亞斯為巴底農神廟的東西三角楣所創作的高浮雕被當做西典雕刻最完美的標本。三角楣裝飾雕刻取自希臘神話中有關雅典娜的故事,東三角楣是雅典娜全副武裝從她父親的腦袋里誕生出來,眾神為之歡呼的情景;
西三角楣是雅典娜與波賽頓競選雅典保護神的故事。這些高浮雕由于18世紀炮火的破壞,已被嚴重損壞,但它們的殘片仍然很精彩。
《命運三女神》
三位女神是克羅索、拉克西絲和阿特洛波斯。作為宇宙混沌之初最早產生的神,命運女神負責掌控包含泰坦十二天神及奧林匹斯十二主神在內的整個歐洲神話系統中所有神的命運,同時也支配著每一個凡人的命運,是能量最為強大的天神。她們的任務是紡制人間的命運之線,同時按次序剪斷生命之線。
其中《命運三女神》姿態優美,薄而柔軟的衣服下透出豐滿的胸和結實的身體,斜倚的女神有著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小腹。女神的衣紋處理特別精彩,纖細而又繁密的衣褶隨著人體結構而起伏,仿佛不是冰冷的石頭而是輕盈的紡織物包裹著溫暖的肉體。
巴底農神廟(帕特農神廟)的飾帶浮雕也是出自菲狄亞斯的設計。浮雕環繞整個神廟,全長520多米,高1.1米,它表現了雅典每4年一次的祭祀雅典娜女神的大游行。
構圖從西面開始,分頭從南北兩面同時向東面前進。隊伍的開始是整裝待發的青年們,接著是奔馳的馬隊和戰車隊、老人、樂師和帶著酒壇子的青年們。東面是游行隊伍的最前面,那里有一些少女和迎接游行隊伍的城市長老們,最中央是雅典娜女神與眾神以及男女祭司。
整個浮雕包括近500人、100多匹馬,雖然場面龐大,構圖仍保持著渾然一體的完整與和諧,人物的穿插、動作的快慢起伏富有韻律的美,會人以優美和清新的感受。這組浮雕充分體現了雅典全盛時期的時代精神,那些意氣風發、英俊健美的青年體現出處在上升時期的雅典的朝氣。
(4)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創造了三個理想男性形象:拿王冠,長矛和鐵餅。
波留克列特斯是菲狄亞斯的同時代人,他既是雕刻家又是古代著名的藝術理論家。他寫了《法則》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人體各部分的比例,提出頭與人體之比為1:7。他還從力學角度出發,進一步解決了人體重心和各種動態之間的關系:人體重量由一只腳承受,另一只腳稍提起,使身體產生彎曲和變化,顯示各部分的復雜關系。
《持矛者》
他的雕刻《持矛者》就是其理論的具體體現,他的作品帶有更多的形式方面的探索,強調藝術作品的規范化,顯示出在結構比例上的厚重有力、無可挑剔的準確,但多少受到形式上的束縛,使他不能創造成出像菲狄亞斯那樣動人的作品。
古典后期,由于希臘社會矛盾的上升,社會的動蕩不安難人們的精神世界投下了憂郁的陰影,在藝術中理想的光環消失了,藝術風格由崇高的英雄氣慨和雄健有力轉向更為個性化、多樣化的傾向,人物充滿著生活的情趣和內在的激情。雕塑技巧更加成熟,對藝術形式美的追求更加重視,這一階段標志著希臘雕刻藝術的進一步成熟。
《米洛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約公元前130-前100年的希臘原作,高度2.03米,1820年出土,現藏于法國盧浮宮,希臘最著名的雕塑之一。
(5)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公元前4世紀)
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以柔美、抒情為特征,他的人物總是處在恬靜、愉悅的氣氛中,臉上帶著沉思的微笑,動作平穩,輪廓具有女性的柔美,但又充滿青春活力,給人以親切、詩意的感受。
《赫爾墨斯與小酒神》
《赫爾墨斯與小酒神》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主要作品,他把赫爾墨斯與小酒神的關系表現得很親密,洋溢著一種詼諧輕忪的情調,人物的身體柔美,具有女性化傾向,整個人體修長,頭、軀體、下肢形成三個自然的轉折,使身體形成"S"形。普拉克西特列斯充分發揮了大理石的質地特點,努力追求人體肌肉的細膩變化和美妙含蓄的線條,用大理石表現柔和的皮膚。他強調的不是肌肉的力量,而是一種虛幻的光影,在赫爾墨斯的眼窩里似乎有一種夢幻的美。
《薩提爾》
《薩提爾》 表現了一個漂亮瀟灑的青年,他的尖耳朵和卷毛頭、微斜的眼睛暗示出他半人半羊的身份。他正靠在樹干上休息,姿態輕松、優美、自然,好像沉緬于夢想,他的嘴角掛著略顯狡黠的微笑,顯示出他愛跳愛動、愉快調皮的性格。
《尼多斯的阿芙洛忒》希臘第一個裸體女性雕塑形象。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
從公元4世紀開始,在希臘雕刻中出現了女子裸體圓雕,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尼多斯的阿芙洛忒》是希臘雕刻中第一件全裸女人體。他表現了女神正要下海沐浴的情景,她亭亭玉立,一手向前、一手把衣服搭在花瓶上,左腳稍稍抬起,重心落在右腳上,整個身體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身體的光潔與衣服的厚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6)斯科帕斯(Scopas,約前395-前350年)
與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寧靜、抒情相反,斯科帕斯的雕刻卻傳達出一種內在的騷動和悲劇性的沖突。他的雕刻是疾風驟雨,充滿著運動與不安。他的人物頭部往往處在強烈的扭動中,眼睛深凹、眉骨突出、嘴唇飽滿而彎曲、嘴角微張,能過面部大的起伏,造成陰影的效果,表達出一種強烈的不安、痛苦、渴望的表情,有一種戲劇性的效果,但又很真摯不做作。
《尼奧貝群像》
《尼奧貝群像》是斯科帕斯作品的摹制品,表現了尼奧貝正在拼命保護她最后一個小女兒免遭阿波羅之箭的情節。尼奧貝的面部表情和動作表達出她的絕望、悲憤而又不甘屈服的復雜心情。
《梅利埃格頭像》(Head of Meleager),希臘神話:由于忘記了祭奠狩獵女神阿耳特彌斯(Artemis,相當于羅馬神話中的戴安娜),惱怒的女神阿耳特彌斯放出一只體型巨大雙眼噴火的野豬,騷擾民間。梅利埃格是當時聚集起來捕殺這只野豬的希臘英雄之一,他們聯合起來殺死了這只卡呂冬的野豬(Calydonian Boar)。
這是公元前340-前330年的斯科帕斯(Scopas)原作的羅馬復制品,現藏于大英博物館。
(7)留西波斯(Lysippos,約前395-前305年)
留西波斯是古典后期最后一位重要的雕刻家,他繼承和發展了波留克列特斯的理論,提出了人的頭部與身體全長之比為1:8的標準。與波留克列特斯不同之處在于:他的人物既有運動員一樣健壯的體魄,又有復雜的感情與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他塑造的神話人物《赫拉克列斯》表現了處在休息中的英雄,肌肉發達的身體和深思的面部形成對比。
《赫拉克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