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窯匠師在琺瑯彩的啟發和影響下,在工藝上又借鑒了琺瑯彩多色階的配制技法,創造出了“粉彩”這一釉上彩新品種。粉彩初創于景德鎮御窯廠,盛行于清宮內廷,廣泛流行于民間。因粉彩為康熙晚期初創,工藝尚未定型,故流傳下來的官窯粉彩極其稀少,還帶有五彩與琺瑯彩的某些工藝特征。
松綠地粉彩趕珠云龍紋長頸瓶
◆裝飾技法
康熙粉彩器多為盤和少量的文房用具,如水盂等。官窯中少有大器,繪畫內容比較簡單,常以洞石、蝴蝶、花鳥等題材為主,空間留白較多,于疏朗中見典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民窯常見的粉彩器多為供器,有爐、尊、瓶、凈水瓶、燈,另有陶瓷筆筒、碗、盤等。常見的一些畫面潦草的云龍紋香爐、海燈、花口碗之類,制作粗率,砂底無釉。康熙時期瓷器的胎土陶煉得相當精細,釉質細潤縝密,堅硬純凈。因處于初創時期,粉彩瓷均胎體厚重,器底無釉。
◆款識特征
康熙官窯粉彩多在器底書青花雙圈六字兩行“大清康熙年制”楷款,也有仿寫“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的。康熙民窯早期見有年款器物,以后則不見紀年款器物,這與康熙十六年(1677)浮梁縣令禁止在瓷器上書年號及圣賢字跡有關,故康熙民窯粉彩不會又紀年款識器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