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七雄之中,魏國首先實行法家治國,但卻因為內部權貴之間相互傾軋,導致大量頂級人才流失到其他諸侯國,地處西北偏僻的秦國就成了當中最受益者(商鞅、張儀、范雎),因此秦國也逐漸成為了七雄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
自從商鞅變法以來,歷代秦王都以東進統一作為秦國發展的終極目標,秦軍自函谷關一出,孱弱的東周立馬丟失了九鼎,魏國也喪失了肥沃的河西之地,首當其沖的韓國遷都新鄭,四戰之邦趙國的三十萬精壯青年居然在長平被全部坑殺,楚國懷王被誑入秦國客死咸陽,地處遠東的燕齊兩國也被離間而相互撕咬,兩敗俱傷。天下諸侯幾乎沒有一國一王,一城一人不怕西面的強秦暴秦。
可偏偏在關東六國當中,卻有一人非王非侯,非將非相,亦非士非俠,卻讓秦國上至君王猛將,下至臣民百姓無不畏懼三分,此人貴若王侯,才比將相,士風俠氣備其一身,又深得天下諸侯敬重,四海豪杰投懷接納,這人就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魏國安僖王親弟信陵君魏無忌。
信陵君的成名,實際要歸功于當時的好士之風,七國之間為了擴大各自的影響力,除了訴諸武力之外,也各自打造了自己的超級偶像,以便不斷地招賢納士,吸粉引流,打造強大軟實力,樹立自己的品牌,當時天下的超級偶像就有東孟嘗、西文信(呂不韋)、南春申、北平原,中有信陵君,即六國四公子外加秦國仲父呂不韋,而居中為首的魏無忌又是五人當中翹楚中的翹楚。
魏無忌喜好廣交天下英雄,在趙國與秦國長平一戰大傷元氣之后,秦軍乘勝追擊,意圖一舉蕩平邯鄲掃滅趙國,魏無忌就在此時受到趙國的懇切求救,于是盜取魏王兵符,私斬軍中大將,調遣十萬大軍北上救趙,大破秦軍,使得秦人十余年不敢東向伐趙。公子無忌也因此更加名重天下,而深受諸侯恭敬,六國百姓之愛戴。
可睥睨天下的秦王哪里肯忍得下兵敗如山的這口惡氣,但秦國君臣們又非常懼怕信陵君魏無忌的威名,再不敢輕易出兵相加,而是派人帶著萬兩黃金跑到魏國,找到了被魏無忌殺死的大將軍晉鄙的門客,讓他們想辦法到魏王面前詆毀無忌,就說:“公子無忌在趙國呆了十年之久,而今做了魏國的上將軍,五國諸侯只聽他一人號令,卻不知道世上還有魏王。公子一定是想憑借此時的威名南面稱尊自立為王,諸侯們都對他的威名十分敬畏,因此必定會共同擁立他為王的!”
秦國反復派出了許多使者進行離間,并讓人假裝前往慶賀公子無忌將要在魏稱王。魏王每天都聽到這樣的謠言,想不信都不成,后來實在難分真假,就讓其他將領替代了無忌為上將軍。魏無忌自知受人詆毀而被廢棄不用,于是就向魏王告病,再也不過問朝政之事,而是日日夜夜與賓客們飲酒作樂,并沉溺于女色之中,就這樣狂歡縱欲的日子過了四年,魏無忌身心俱損,不久便病重離世了。關東六國諸侯都遣使大梁進行吊唁,韓王更是親自前來大悼念。就在同年,他的哥哥魏安僖王也薨逝了。
秦國聽聞信陵君已死,立馬派出大將軍蒙驁,不顧“義不伐喪”的禮制,趁其大喪攻魏,連拔魏國二十座城池,在這片占領區設置了東郡,此舉卻激怒了天下無數崇拜愛戴信陵君的忠粉義士,紛紛在各地給予了秦軍沉重的打擊,才致使秦軍未能一口吞并魏國,只得慢慢蠶食魏土,歷經十八年才消滅了全部的魏武卒大軍,攻下了魏都城大梁,俘虜了魏王魏假。
而由于當時魏人與天下義士為守大梁激烈抗秦,使秦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因此秦軍入城之后,竟將大梁人畜盡數屠滅,殺得雞犬不留,寸草不生,以此宣泄秦人心中巨大的憤恨。后來始皇帝嬴政得知滅魏一戰如此慘烈,都嘆息道:“魏公子無忌死后,費我大秦十八載之功,方取大梁而虜其王,其余威竟如斯也!”
再到后來漢高祖劉邦平秦滅楚,一統天下,建立大漢,經常對身邊的人說自己年輕時就十分仰慕信陵君,好幾次都想親自到大梁尋訪他留下的事跡。直到做了皇帝,劉邦每次巡視天下,路過大梁,都要前去祭拜信陵君。后來還為信陵君墓地安排了五戶守墓人家,要他們世代為信陵君灑掃墓地和焚香供奉。
為何信陵君魏無忌能有如此大的威名,并流傳后世,名垂青史,太史公司馬遷就這樣說道:“戰國四公子都喜歡結交義士,而信陵君是真正做到,親自去拜訪深山巖壁上居住的隱士,誠心去請教叢林洞穴下藏匿的高人,從來沒有因為自己身份高貴就恥于結交身份低微的人,因此天下英雄豪杰沒有一個不對他感動流涕,誓死相報的,也就使得他信陵君的威名冠絕于天下諸侯,而非虛言!
以至于信陵君所到之地,當地的義士百姓就傾心相隨,所到之國,一國的義士百姓就剖膽相從,也因此只要他一人健在,秦國和其他諸侯就不敢對他以及他所庇護的國家輕易動武。他對人極盡禮數,連毛公薛公這樣的販夫賭徒都受他重用,他有救趙之功卻終辭趙國五座城池的美名,更是萬古稀有!”
英年早逝的信陵君魏無忌雖然在悠悠歷史長河之中,就像曇花一現那么短暫,但他的個人事跡和品行精神,卻散發出千古奪目的光彩,并留給后人無盡的追思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