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求正社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屋梁得正,則百年不摧;人得其正,則虛邪不近。故求得其正,則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使其藝臻于洋洋大觀者矣。心正則思無邪,必無怪誕邪戾之類惑人耳目、搖人心神,放諸繪事,則宜室宜家,宜懸公館,宜掛廳堂,可以觀,可以賞,可以化,可以澄神靜慮、適興寄意。
天津霍春陽傳統繪畫藝術研究室,秉修身治藝之意,以中正平和為旨,結社于乙未農歷五月,顏之曰:“求正社”。究千年國畫之精妙,窮四維萬方之物理,適其情,寫其意,養其神,以求繪藝之真諦、入生涯之臻境也,于國中畫者咸與維新、激進出奇,以西畫改造國畫之今日,亦反道之異數者,必有其大成也哉。
丙申夏月凌麗記
繪事求正賦
璨璨霄漢,北辰司中;泱泱華夏,四夷朝奉。皓月正懸曰望,艷陽當午稱中。喜怒哀樂未發,儒家中庸;生克消長無端,道教守正。道法萬物,德彰其行。
伏羲畫卦參天象、倉頡造字因物形。書畫同源,人文初生。繪事效法自然,寫乃畫之正宗。修心為上,丘壑梅竹在胸;養氣為中,工拙庸史不同。畫以形似,識若兒童。文人之于繪事,磊落大志在胸。山水能彰其志;草木可鑒其性。水石幽閑,平遠險易趣生,蘭竹高雅,風雨晦明臨風。寫其意游其心,養其神適其情。繪事真諦,平和中正;欲臻其妙,明辨篤行。
丙申夏月董偉
董玉山 1976年生于山東菏澤。
霍春陽先生入室弟子,居于天津。現天津霍春陽傳統繪畫藝術研究室助教,天津渤海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天津市政協花鳥畫藝術研究院副秘書長,天津開發區文聯會員,天津開發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中關村畫院藝委會副秘書長,《國畫收藏》營運總監。
曾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學院何水法中國花鳥畫高研班,中國藝術研究院郭怡孮花鳥畫藝術工作室,受教于何水法,馬其寬、徐家昌、畢彰、郭怡孮、邵昌弟、陶吉為等諸位先生。
【 董玉山作品賞析 】
(圖片尺寸較大,請橫屏觀看)
冰潔玉姿
香中別有韻 清極不知寒
——古詩詞冬之意象:梅花
梅花是寒冷冬天最耀眼的明星。中國人一直把梅花看作是象征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的“五福之花”。古往今來詠花的詩詞歌賦,以梅為題者最多,或詠其風韻獨勝,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贊其標格秀雅,或頌其節操高潔。同時,人們把梅花那傲雪凌寒的風貌,看作是中華民族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的象征;把梅花那香遠古樸的風韻,看作是中華古國悠久偉大的歷史文化的象征;甚至把梅花那緊簇同心的形狀,看作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象征。
早在南北朝時期,梅花的觀賞價值就被人們普遍重視。隨著古體詩歌創作的發展,梅花也走進了詩人們的筆下,開始在詩箋上大放異彩。
南朝·宋詩人鮑照最先在詩中稱贊梅花那不懼嚴寒的品格。他在《梅花落》寫道:
中庭雜樹多,
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實。
搖落春風媚春日,
念爾零落逐寒風,
徒有霜華無霜質。
詩人筆下的梅花是節操高尚的曠達賢士。詩中通過對耐寒梅花與軟弱動搖雜樹的對比,表達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賢士的贊揚。
最先從審美角度詠贊梅花的,是南朝·梁詩人何遜。他在《詠早梅》中寫道: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臺。
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應知早飄落,故逐春上來。
兔園本是漢梁孝王的園名,這里借指揚州的芳林苑。全詩的意思是:在花園里是容易看出時節的變化的,其中最使人驚異、最能標志時節變化的就是梅花。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風寒,在下霜飄雪的時候,它就在路邊開放了。梅花在臺觀周圍開得很盛。梅花盛開的時候可以使被遺棄者見之有感而落淚,也可以使鐘情的人觸景興懷而勃發。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飄落得早,所以趕在正月就開起花來了。詩中稱贊梅花開得最早,不怕霜雪,敢抗風寒。通過對梅花這種堅貞品質的歌頌表達了詩人自己清高自負的思想。
隋朝宮女侯夫人最早將梅花自比。她在《春日看梅花(其二)》:中寫道:
香清寒艷好,
誰惜是天真。
玉梅謝后陽和至,
散與群芳自在春。
這“天真”二字既是詩人對梅花的高度評價,亦是詩人的自比。詩人是孤芳自賞的佳人,同是天真,詩人與玉梅便是化而為一成高潔形象了。
到了唐代,詩人詠梅漸成風氣。 唐人的詠梅詩,除寫閨怨、傳友情、托身世之外,出現了雖以模擬物象為主,但卻含有美的意蘊的佳作。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皆有詠梅之作,他們比南朝詩人更加注意到了梅花的美學價值,更加準確地把握住了梅花的精神品質。在唐代詩人筆下,我國詠梅詩已走向了成熟。
借梅花凌寒吐芳喻自己雖處逆境仍不改節操的首推張九齡,他在《庭梅詠》中寫道:
芳意何能早,孤榮亦自危。
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
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
馨香雖尚爾,飄蕩復誰知。
此時詩人遭讒被貶,所以詩一開篇就感嘆:梅花啊,您怎能過早有芬芳之意?孤獨地開花,也應自覺艱危!接下來寫梅花雖弱小,卻不怕寒冬,暗喻詩人雖在朝中孤弱,但在逆境艱困中仍不改節操的志向。詩人緣情體物,寄托遙深。更當貶謫之后,情懷郁悒,惓思君國。此詩寫孤危的庭梅,在歲寒風雪之中,美好馨香如故,借以寄喻作者立身處世的大節。然而作者憂讒畏譏,自傷飄泊,情懷也很悲哀。
借寫梅花抒身世之感的還有杜甫,他在《江梅》中寫道: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梅花在臘月前就綻放了,一年的后半載梅花開得最多.雖知春光好,但寄居異鄉的愁苦又如何能盡?白雪、梅樹原本就是一樣的顏色,江上之風也仿佛自己舞起波濤。故鄉難以再見面,巍峨嶙峋的巫山再也見不到了。當時杜甫正客居四川夔州,年老多病。詩歌雖以“江梅”為名,卻以抒寫“客愁”為主,在詠梅的詩篇中別具一格。
詩人王維視梅花為家鄉的代表,他在《雜詩》中說: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詩一開頭,詩人以近似講話一樣的語氣,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一個久住他鄉異地的人,一旦見到自己家里的親友,欲知家鄉情事分外熱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異地的異客,最想知道什么樣的事呢?最令詩中主人公親切懷想的卻是花窗前那枝梅花開了沒有。用梅花作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詩化了最普通的家務事,同時又體現了詩人獨鐘梅花那種清高超脫的品性。全詩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
晚唐的李商隱見到十一月中旬開的梅花,不由得引起了身世之感: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這首《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中“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首聯奇峰突起,異彩光芒。梅樹亭亭直立,花容清麗,無奈傍路而開,長得不是地方。雖然梅花香氣沁人,可是過早地在十一月中旬開放,顯得很不合時宜。詩人的品格才華,正像梅花的亭亭艷、裛裛香。然而由于牽涉到牛李黨爭,從而受到排擠,長期過著漂泊的游幕生活,正是生非其時,處境艱難。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頷聯清怨凄楚,別開意境。先是埋怨素娥(指月里嫦娥)的“惟與月”,繼而又指責主管霜的青女“不饒霜”。在詩人眼里,嫦娥讓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給梅花增添姿色,而只是讓月色皎潔,嫦娥只是贊助月亮,并不袒護梅花。青女不是要使梅花顯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凍摧殘梅花。這種難言的怨恨,正與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
寫到這里,詩人的感情已達到飽和。頸聯突然筆鋒一轉,對著梅花,懷念起朋友來了:“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想折一把梅花來贈給遠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滿把的梅花又有什么用呢?連寄一枝梅花都辦不到,更覺得和朋友離別令人哀傷欲絕,愁腸寸斷。尾聯“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作者發問:梅花為了誰過早開花,而不等到報春才開花,成為舊歷新年時的香花呢?在此詩人表達了對梅花的悲痛,這種悲痛也正是對自身遭遇的悲痛,詩人自己就正像梅花那樣未能等到春的到來而過早地開放。
天津霍春陽傳統繪畫藝術研究室
本研究室將培養注重傳統文化、傳統繪畫學習與研究,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高層次的書畫專業人才。研究室是霍春陽先生在天津設立的唯一繪畫藝術研究室,便于與霍春陽先生學習與交流,在天津海河教育園區這塊求知的肥沃園區共同追求新的藝術高度。
聯系電話:黃老師 13702137588
地址:天津市津南區白萬路百利恒大酒店辦公樓渤海書畫院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