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國家層面首個系統部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
農業面臨三大新挑戰
《意見》指出了我國農業面臨的三大新挑戰: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農業發展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集聚,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部署7方面25項重點工作 2020年轉方式取得積極進展
在指導思想方面,《意見》明確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以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和產業體系為重點,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在時間表上,《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顯著成效。
在重點任務上,《意見》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系統部署了7方面25項重點任務。一是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二是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三是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種養業協調發展;四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五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提升科技裝備水平和勞動者素質;六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舌尖上的安全”;七是加強農業國際合作,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財政十大重點任務
1.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整合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資金、測土配方施肥資金、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投資、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投資等,統籌使用資金,集中力量開展土地平整、農田水利、土壤改良、機耕道路、配套電網林網等建設,統一上圖入庫,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2. 積極推進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加大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涉農項目資金要向糧食主產區傾斜。
3. 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農業綜合開發、中央基建投資等涉農項目規模。支持農民合作社建設農產品加工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農民合作社持有和管護。研究改革農業補貼制度,使補貼資金向種糧農民以及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在全國范圍內引導建立健全由財政支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為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和風險補償。
4. 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穩步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各地要采取財政獎補等措施,扶持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引導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
5. 大力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充實和完善龍頭企業聯農帶農的財政激勵機制,鼓勵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貸款擔保、農業保險資助等服務,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動的產銷對接模式。
6. 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加強規劃引導,研究制定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用地、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加強從業人員培訓,強化體驗活動創意、農事景觀設計、鄉土文化開發,提升服務能力。
7. 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擴大配方肥使用范圍,鼓勵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向農民提供配方施肥服務,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配方肥。開展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試點,加大高效大中型藥械補貼力度,推行精準施藥和科學用藥。
8. 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國家財政科研經費加大用于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逐步減少用于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商業化育種的投入。
9. 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適當擴大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開展糧棉油糖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構建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探索完善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實施辦法。
10. 加強部門協作。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