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無力性便秘中醫診治策略與思路
直腸無力性便秘是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一個類 型,臨床包括直腸前突、直腸黏膜內脫垂、會陰下 降等,以直腸壁松弛、張力下降為主要病理特 征 [1 ] 。臨床特點為排便費力、肛門及會陰區墜脹、 排便不盡感甚或需手助排便。直腸無力性便秘是中 老年婦女慢性便秘中的常見類型,是一類多因素、 復雜性病癥,具有纏綿難愈、反復發作的特點,嚴 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生活,還可能引發心 理和精神問題 [2 ] 。筆者臨床應用中醫藥治療直腸 無力性便秘,現將治療思路與方法闡述如下。
1 病因病機
直腸無力性便秘癥狀與中醫學 “大便難” “后 不利”所描述相近,屬于虛秘的范疇 [3 ] ,多見于 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婦女。其形成與衰老有著 密切的關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 : “年四 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 “年六十陰痿氣大 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 。衰老主要體現在陽氣 的逐漸衰微,隨著年齡的增長,陽氣漸衰,孤陰不 生,孤陽不長,陽化氣,陰成形,陽氣不足,陰液 也必然隨之虧少。陽氣主要體現在中陽和腎氣。中 陽即中焦脾胃之陽,中陽之氣具有升舉固托內臟的 功能,中陽之氣充足則內臟能夠維持相對恒定位置 而不下移。中陽不足,則五臟之氣虛,難以保持位 置恒定 。 《諸病源候論》云 : “肛門,大腸候也, 大腸虛冷,其氣下沖者,肛門反出也,亦有因產用 力努偃,氣沖其肛,亦會反出也” [4 ] 。大腸傳導排 泄糟粕,全賴陽氣的推動,而大腸陽氣根源于腎 陽。腎藏真陰真陽,司二便。腎中精氣充足,氣化 功能正常,則魄門開闔有度,反之則關門不利。腎 氣虛二陰不固,加之中陽虛陷,則易導致直腸壁薄 弱松弛,直腸黏膜松弛下移,表現為大便艱難,腰 膝酸軟,小便不暢或失禁。總之,直腸無力性便秘 的核心病機為中陽虛陷、腎氣不固。
2 證候分型
直腸無力性便秘主要證型有氣陰兩虛和陽氣虧 虛兩型。氣陰兩虛型以中陽虛陷為主,同時兼有腎 氣不固; 陽氣虧虛型則以腎氣不固為主,同時兼有 中陽虛陷。氣陰兩虛證在臨床上更為多見,尤其是 中年人群,主要表現為大便干或不干,大便間隔時 間延長,蹲廁時間延長,有便意但欲便不能,排出 困難,努則汗出,肛門下墜,伴口渴,乏力,倦怠 懶言,手足欠溫,腰膝酸軟,舌胖,少津,苔少或 燥,脈沉細無力。在此證型辨證時要抓住排便無 力,欲便不能的特點,綜合兼癥和舌脈,準確進行 辨證。陽氣虧虛證在臨床上相對少見,常見于老年 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主要表現為便意頻繁,大 便不干,排出不暢,大便不盡感,伴有口渴不欲 飲,或口不渴,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不喜冷 飲,腰膝酸軟,有時大便會不自主少量排出。女性 患者或伴有張力性尿失禁。舌暗,苔厚膩而白,脈沉細,或澀,或結代。肛腸專科檢查均可見直腸前 壁向前膨出、直腸黏膜松弛在腸腔內堆積,但氣陰 兩虛型多肛門舒縮功能正常,黏膜顏色正常; 而陽 氣虧虛型多肛門松弛,閉合不嚴,嚴重者可見肛門 洞口狀,可以直接看到腸腔內積存的糞便,但仍難 以自行排出。腸鏡下觀察,黏膜色暗或色淡無華。 氣陰兩虛型常全身狀況相對較好,而陽氣虛虧型全 身狀況較差,病情較重。
3 中醫策略與思路
3. 1 五臟相關,重視脾腎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 “大腸者,傳導之 官,變化出焉,大腸具有傳導腸內容物和使腸內容 物變化成糞便的功能,是在五臟的滋養、氣化、協 調、推動下完成的,只有五臟運行如常,排出才能 夠順利進行。在診治直腸無力性便秘時,五臟的整 體觀念非常重要。心血不足,腸失濡養; 肺失肅 降,氣機不利; 脾虛不升,中氣虛陷; 肝郁氣滯, 大腸郁阻; 腎氣不固,開闔失度,均能導致大便困 難的發生,可以是一臟所為,也可以同時影響多 臟 [5 ] 。就直腸無力性便秘而言,多臟同時不和最 為多見,臨床治療時常需要根據辨證結果,針對臟 腑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調治。心血不足治以養血潤 腸,藥如當歸、柏子仁等; 肺氣不和治以宣肺下氣, 藥如苦杏仁、桔梗等; 脾氣虛陷治以益氣升提,藥 如黃芪、升麻等; 肝郁氣滯治以疏肝理氣,藥如柴 胡、川楝子等; 腎氣不固治以溫補腎氣,藥如鎖陽、 肉蓯蓉等。調和臟腑治療直腸無力性便秘應注意抓 住主要矛盾,針對核心病機。五臟之中,直腸無力 性便秘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重視脾腎是提高直 腸無力性便秘臨床療效、減少病情反復的關鍵。因 此,臨床選方用藥多著眼于脾、腎二臟。調和臟腑 治療直腸無力性便秘還應注意陰陽平衡,溫陽不傷 陰,滋陰不礙陽,臨床需根據辨證靈活把握。
3. 2 暢舟通便,四步助力
直腸無力性便秘的重要特點是大便不暢,多數 情況下是大便并不干結,而無力排出,糞便在直腸 內形成堆積。中醫在治療便秘上有 “增液行舟” 的理論,對直腸無力性便秘的治療同樣有指導作 用。在理解和運用增液行舟理論時,不能狹隘理解 為僅僅是強調應用滋陰生津藥,而應從暢舟通便的 高度去認識 [6 ] 。舟之所以能在江河中暢游,取決 于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看舟之動力是否強勁; 二 是看水流是否充沛; 三是看舟行之河道有無暗礁阻 隔; 四是看舟之形態是否滑利。以此寓意排便,一 是看腸蠕動是否有力; 二是看腸道津液是否充足; 三是看腸道管腔是否存在器質性病變; 四是看糞便 是否過于干硬。治療也應由此四個方面考慮,一是 要增強腸道的蠕動功能,增強腸道的傳輸能力,補 益中氣,溫補腎氣,寬腸理氣是重要治法; 二是要 增加腸道的滑潤度,養陰潤燥,養血潤腸是重要輔 助; 三是要排除腸道管腔本身的器質性病變,如通 過中藥硬化劑注射或中醫結扎方法,消除直腸前壁 膨出的囊袋,上提腸腔內堆積的松弛黏膜等; 四是 通過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改變大便質地。
3. 3 以升促降,以升促通
“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是中醫治療便秘 等腸胃病的大法,也是治療直腸無力性便秘的基本 原則 。“通”生理上是指腑氣連續貫通,傳導輸送 功能; 病理上強調腑氣不通,傳導輸送功能障礙, 甚至不降反逆; 治療上在于恢復腑氣的傳導輸送能 力,主要指恢復腸道自身的排泄功能 。“降”在生 理上是指與升清相對應的降濁功能,降與升相輔相 成; 在病理上,無升則無降,無降則無升,升清功 能異常必將導致降濁功能異常,反之亦然; 在治療 中以升促降,以升促通。臨床用藥切不可將 “通” 和 “降”簡單地理解為 “瀉”和 “下” 。 3. 4 綜合治療,內外結合
直腸無力性便秘常常是盆底松弛綜合征的一部 分,可以有多種病理改變同時存在,這也是其治療 難度大、容易反復發作的原因之一 [1 ] 。首先,直 腸無力性便秘的治療要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治療應 建立在全面規范的檢查基礎之上,避免誤診和漏 診。其次,直腸無力性便秘應采用綜合手段治療, 中西醫結合、內外治結合、藥物與非藥物結合、多 種術式結合、多靶點結合。針對應用中藥口服效果 較差、局部病理改變較嚴重的病例,臨床采用多種 手術方法治療可取得良好的療效。主要的手術方法 是消痔靈硬化劑直腸黏膜下注射術加中醫結扎法。 硬化劑注射術重點在于由黏膜松弛的起始點開始, 多數在直腸與乙狀結腸交接部位,借助特制的長約 15cm 的直腸鏡,由高位向低位,逐層逐點的進行 黏膜下注射,一般由高到低分 3 ~ 4 個層面,每個 層面注射3 ~4 點,每個點注射3 ~4ml 消痔靈注射 液 ( 1 ∶ 1 濃度) 。結扎法的要點在于,對直腸前 壁采用縱行縫合結扎,通過形成縱行瘢痕支持帶, 達到重建直腸前壁,消滅直腸前突的效果。除口服 藥物和手術方法治療外,針對直腸無力性便秘還有針灸、臍療、耳穴壓豆、保留灌腸、氣功導引、心 理治療等方法。
4 小結
中醫學認為,直腸無力性便秘是內因外因共同 作用的結果,與先天稟賦、后天養成均有密切關 系。臨床以本虛為主,但同時存在著腑氣不通、氣 血不暢的標實一面; 治療既要固護本虛,也要兼顧 標實。直腸無力性便秘多數情況都是以本虛為主要 矛盾,益氣升陽、溫陽補腎是治療中的主線。臨床 辨治要辨證與辨病結合、內治與外治結合,緊緊抓 住核心病機,從臟腑辨治入手,調整陰陽平衡,方 能取得持久療效。
來源:中醫雜志 作者:賈小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