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胃脘痛又叫胃痛,是指以臍以上,劍突心口以下部位的上腹部疼痛。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癥狀,多見于胃痙攣、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疾病。
胃痛的病位在胃腑。飲食不節、情志不暢、起居不時、感受寒邪等均可引起胃痛。治療選穴:
1.
以指代針,按壓至陽、靈臺穴,治療針急性胃痙攣有特效。方法:醫者立于患者一側,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放于至陽穴和靈臺穴上,行圓圈狀按揉,用力要垂直朝向腹部方向,用力大小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按壓時間一般為3—5分鐘,按壓時應囑咐病人進行緩慢而深長的腹式呼吸,以活動胃部,提高療效。
臨床上治療各種胃病,至陽,靈臺也多常用針刺或者針后拔罐。
2.
針刺中脘穴對急慢性胃痛都有效,對急性胃痛效果更好。中脘是胃的募穴,是胃腑之氣輸注的部位,又是腑之會穴,胃痛是六腑病,六腑屬陽,中脘在腹部,腹部屬陰,所以胃痛針胃的募穴中脘。
3.
內關即能理氣止痛,又能和胃止嘔,對胃痛伴有惡心嘔吐者最為適宜。
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一穴通心包和三焦兩條經,內關穴還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陰維為病苦心痛”心痛就包括胃痛,所以內關穴是治療胃痛及所有胃病的常用穴。
4.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不僅所有的胃病可用足三里,六腑病可用足三里,而且所有的脾胃病,不論是其寒熱虛實,也可用足三里。足三里和膏盲、涌泉這三穴都可以主治百病。
5.
中脘、內關、足三里稱為胃病三要穴,但是是公孫穴的療效最好。一般針后即可止痛,這個穴位有一個特點就是針刺是較痛。
這個穴位是臨床上個人發現的,位于上肢太淵與尺澤連線的中點,即孔最下1寸處。
7.
臍胃在肚臍左上方(相當于時鐘的1—2點處)0.5—1寸壓痛點處,因為是臍部又可治療胃病,所以叫臍胃。臨床上發現胃病患者在臍胃都有壓痛點或可以按及動脈的搏動。針法:臍胃穴針刺時可直刺1—2寸,對胃痛和各種胃病都有一定的效果。
腹痛,
1.
主要治療上腹部以中脘穴為中心的疼痛,即胃脘痛。
2
臍周疼痛,以雙側天樞穴為中心的疼痛,屬大腸病,應取大腸的下合穴上巨虛。此種疼痛多見于急慢性腸炎。只針上巨虛即可,也可配合天樞一起應用,效果更好。
3.下巨虛
臍下疼痛,特別是以關元為中心的腹痛,屬于小腸病,應刺小腸的下合穴下巨虛。臍下腹痛只針下巨虛就有效,臨床多配合關元、太溪穴用補法,效果好。
4.
肚臍下腹部兩側叫少腹,是肝經所過的地方,如果兩側或一側少腹疼痛,多與肝經有關。都可以針刺肝經的合穴曲泉。在臨床上可配阿是穴一起應用。
曲泉在膝關節內側,屈膝,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中。
婦科病人可見兩側少腹疼痛,但也多是以左側少腹為重,此與肝氣行于左有關。凡是左側有病痛,許多都與肝有關。常規治療無效時,結脈癥,此類病人多是脹大于疼,多有走竄或起包塊,伴心煩,左關脈大于其它部位,每遇生氣時加重者,屬肝郁無疑,當從肝診治,可針可藥,多收佳效。
膈肌痙攣
胃居膈下,胃氣上逆動膈就會呃逆,所以針灸治療,常規針法針刺:中脘、內關、足三里再加上治隔的膈俞。但這些針法有時也不好用,只好按下面的方法進行治療。
1.攢竹
2.翳風
3 .太淵
4 .乳中
5 .中魁穴
6 .太溪
7 .已故名醫馮鳴九先生之驗方:白蔻仁9克、山楂核30克,研末吞服。
急性胰腺炎
選用直刺雙地機穴,行龍虎交戰手法。一兩分鐘就會疼痛漸緩,30分鐘左右疼痛就會全部消失。
支氣管哮喘
1.孔最
2 .魚際
3.神闕
也可在肚臍拔罐,方法:拔罐5分鐘即將罐取下,再拔5分鐘再取下,連拔3個5分鐘為一次,每日拔罐1次,堅持拔2—3個月,可改善過敏體質。
以上方法不僅對過敏性哮喘有效,對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也有效,關鍵是要長期堅持,至少需要2—3個月,時間短了難以取效。
心絞痛
1.內關
2.至陽 此穴治療心痛、心絞痛和胃脘痛效果是最明顯的。一是經脈所通,主治所及。二是寒主收引。有寒故痛也,需要溫通陽氣,督脈為陽脈之海,至陽穴又為陽氣至盛之處,所以按壓至陽穴可溫通心陽,散寒解痙,陽氣通陰寒散,則絞痛自止。
喜笑不休. 每日上午針刺雙神門,用瀉法,留針1小時左右。笑不休是心的實癥,心五行屬火,火生土,即土為火之子,所以心經的實癥就應該刺心經的輸士穴神門。
臟躁.
慢性膽囊炎. 常見癥狀是右脅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不適感,多呈脹痛或悶脹感,可向右肩部放射,癥狀在多食油膩及情志不暢后發作或加重。腹部B超可以確診。
1.陽陵泉或膽囊穴
2.丘墟透照海
痛經
1、十七椎 在十七椎上找到壓痛點,進行按壓、針刺。如果疼痛時間長,可同時加刺承山穴,用3寸毫針向上斜刺,起針后可在十七椎拔罐5至10分鐘,效果更好。特別是對寒凝血瘀的痛經,用之最宜。
2、神闕
急性扁桃腺炎
1、少商 取穴都可點刺出血。急性扁桃腺炎臨床上有兩種情況:一是風熱毒邪客于咽喉;二是過食辛辣煙酒等,胃熱火毒上攻咽喉。前者病在肺,后者病在胃。點刺少商不僅可散肺經之風熱毒邪,還可清胃腸腑熱,對急性 扁桃腺炎有良效,針刺后疼痛立即減輕。方法:點刺同側少商穴,擠血10余滴,疼痛立止。并囑多喝水。
2、商陽
上述兩個穴位治療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點刺前宜先用手分別沿拇指和食指向末端快速推擠血液數次,并用手捏緊,使穴位處充血;二是點刺時多用三棱針或采血針,點刺要快、準、點刺的深度要適當,以能擠出較多的血液為度;三是出血的原則是“血變而止”。血色越深,說明熱毒越重,出血以血液顏色變為正常為度。沒有變為正常還需要再次治療。四是點刺后囑患者多飲水,忌食辛辣及牛羊肉等溫性食物。五是一般情況下只是點刺即可,若已化膿,或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可配合內服清熱解毒或抗菌素。
美容
1.足三里
一般針10到15次左右面色即可開始好轉,凹陷減輕或消失,針1至2個月,面色就會鮮明而有光澤了。
2.人迎 無論何癥,皆讓病人仰臥于床上針其人迎穴,療效好。在臨床進行針灸美容時,最好足三里和人迎交替或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養生保健.
需要三個穴位:足三里、涌泉、膏肓俞。
針灸足三里時多用補法,灸的補法更好。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合治內腑,是調理胃氣的第一要穴,此穴多補法;涌泉是腎經的井穴是調補腎氣的要穴;太溪是腎的原穴,是補益腎氣的要穴;氣海是原氣之海,是原氣匯聚之處調整原氣不足者是最好的;關元是任脈與足三里經的交會穴,是原氣之關隘,元陰元陽交關之所通過調理原氣和腎、脾、肝三臟而實現,關元保健多用灸法;神闕多用灸法,最好以指代針,晚上睡前仰臥,用拇指指腹按壓,按壓數秒再抬起,反復300次以上。
I 聲明信息:
本文選自:《一針療法》。本公眾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發布內容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可隨時和我們聯系。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