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
何懷宏 2010.5.28人民法院報
隨著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一書在中國的出版,三部美國七十年代自由主義的經典之作——加上此前出版的羅爾斯的《正義論》、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終于都有了中譯本,這確實是一件把我們對社會政治哲學的研究引向更深入的維度和更廣闊的視野的好事。
《認真對待權利》是一部在論文基礎上集合而成的著作。那么,德沃金在這里主要是要求誰認真對待權利呢?是要求政府、要求體現政治意志的法律、制度、政策以及直到總統的各級掌握權力的官員。而誰是權利的享有者呢?則是政府統治下的所有人,是每一個國家的公民,是社會的每一個成員。至于為什么要求政府認真對待每一個人的權利,簡單地說是因為道德,但這主要不是對個人提出的道德要求,而是對政府提出的道德要求,政府應當合乎道德,亦即平等地對待所有人。在此,權利的提出主要不是為了限制個人行為的,而是為了約束政府行為的。德沃金從一個法學家的觀點認為,權利構成了法律的道德基礎,他的一個精辟警句是:“如果政府不能認真對待公民的權利,它也就不會認真對待法。”在德沃金看來,這種對政府行為的道德要求的要義是平等,亦即政府必須平等地關懷和尊重所有人。所謂“平等關懷”,也就是把人們作為會受挫折、會有失敗和痛苦的人們來同等地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所謂“平等尊重”,也就是把人們作為能理智地、自主地制定和履行他們的生活計劃的人們來同等地尊重和關照他們的意志和意愿。因而前者較側重于社會經濟利益的公正分配,而后者較側重于政治和思想言論自由等基本權利的保障。或者說,前者主要是指經濟權利,指對于起碼的生活水平和發展條件的權利,而后者則主要是指政治權利。
盡管這種“平等關懷和尊重”經常也可以立足于功利的基礎,在許多情況下社會功利與道德權利的要求也并不沖突,但是,政府的行為究竟最終是以功利還是以權利為根基,還是會在某些情況下產生分歧乃至對立,比方說,政府有時可能會以“最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為名,否定少數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甚至不能排除政治權力的行使者以虛假的或錯認的“國家利益”、“人民利益”之名否定相當多個少數群體──而這些分散的少數最終也就構成了實質上的多數——的權利和利益的情況。所以,這種“平等關懷和尊重”從根本上說就不能立足于功利的基礎,而是必須立足于道德的理由。也就是說,對每一個人基本權利的保障決不能受制于社會利益的權衡。“人民”、“國家”常常是一個空洞、抽象的字眼,我們必須努力把權利的訴求落實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個案中。
不過,雖然德沃金是在與“功利”對立的意義上使用“權利”一詞的,但他又指出權利與功利之間的明顯對立僅僅是表面上的,權利的觀念和總福利的觀念同樣根源于一個更基本的價值,而且,它們可以在這一根本價值、根本觀念的基礎上統一起來,這一根本觀念就是平等。這種統一表現為:在正常情況下可以以一般利益作為政治決定的正當理由,但在特殊情況下又把個人權利作為不理會一般利益、超越這種正當理由的一張王牌。德沃金舉經濟權利為例:在一般情況下可實行某種一視同仁的普遍平等主義的態度,但在某些情況下對某些人、某些弱勢群體就必須通過確認他們有一種對于起碼的生活水平的權利來進行修正,就應該為他們爭取某種更大的經濟權利。
德沃金的實質性觀點與羅爾斯的結論實際上相去不遠,他同樣認為政府把所有公民都視作平等者那樣對待,意味著把他們作為自由、獨立、擁有同等尊嚴的個人,同樣認為正義是獨立于“好”,獨立于德性和價值的,只是他否定一種抽象的自由權,而以平等作為各種權利的基礎。他主張正義要求確定兩種主要的制度:一是市場經濟,一是代議民主制。然而,在此選擇市場經濟不僅是為了效率,更是為了平等。而由于人的天賦差別很大,就需要通過某種再分配體系來修正和改造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代議民主制的多數裁決規則也仍然可能侵犯到權利,這就需要在上述兩種主要制度之上再加上各種個人權利的限制,使個人把這些權利作為抵抗來自政府、制度的侵犯的有力武器。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