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余幾種舞弊手法中,合并商譽的處理處在一種頗為奇妙的位置,既可謂始作俑者,也可是“集大成者” 對于獨立主體之間的企業合并,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只能采用購買法。在美國的近幾十年間,購買法與權益結合法的博弈之路實非坦途,而啟動和終止博弈游戲的按鈕便是商譽處理的變化。 歸根結底,購買法產生商譽,權益結合法沒有產生商譽,而購買法下商譽的攤銷會影響合并日以后期間的利潤。 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商譽處理的變化是合并方法變化的始作俑者。一旦商譽攤銷處理的按鍵鎖死,權益結合法也就退出了獨立主體合并會計的歷史舞臺。 商譽的有無和多少,或成為合并會計舞弊所形成的表象,或成為合并會計舞弊所導致的后果。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商譽是 企業合并舞弊的“集大成者”。 而獨立主體之間的企業合并廢止權益結合法后,購買法與權益結合法的選擇就變成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與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之間的選擇。當傾向做大利潤時,企業可能會制造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如年末突擊完成集團內重組合并,或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偽造成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當舞弊企業在購買法與權益結合法之間騰挪之時,隨之呈現的是商譽的有無。 就合并范圍的確定而言,若被合并公司作為子公司納入合并范圍,且該子公司并購屬于獨立主體之間的企業合并,則商譽赫然于合并報表。 反之,若被合并公司不是投 資方能夠施加控制的子公司,而僅是投資方能夠施加重大影響的聯營公司,甚至是投資方既不能控制也不能施加重大影響的一般權益性投資,則無單獨列示的商譽。當舞弊企業對納入合并范圍的子公司予取予奪之時,相應伴生的是商譽的存亡。 合并日被合并公司資產負債的計量則直接導致商譽的多少,同時也直接影響合并日后的利潤。 在現行的會計確認和計量框架下,僅有外購商譽才予以確認,且商譽是差額運算的結果。以我國企業合并準則為例,商譽是并購價格與被合并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之間的差額。 在并購價格一定的情況下,若合并日被合并公司凈資產公允價值 高估,則合并商譽相應較少。同時,合并日后的資產攤銷額相對較大或資產收益相對較低,或負債償付出現損失。若合并日被合并公司凈資產公允價值低估,則合并商譽相應較高。另外,合并日后低估資產的出售和高估負債的釋放可為合并日后的報表創造較高的盈利空間。 而合并商譽的彈性不僅體現在合并日,其在合并日后各期費用化金額的計算通過減值測試來確定,而減值測試的彈性亦是眾所周知的。于是,被減數—— —并購價格,減數—— —被合并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以及差值—— —合并商譽,都存在舞弊的可能性。 (摘編自《首席財務官》雜志,作者黨紅,5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