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古棧道褒斜道遺址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蜀道難開,太白山阻絕秦蜀交通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五丁開道,源于秦人設計的一個陰謀
據《華陽國志》《蜀王本紀》《水 經注》等古書記載,戰國中后期,秦 惠文王見古蜀國第十二世開明王朝 國 力 衰 退,蜀王荒淫 無道,便欲伐蜀,但苦于崇山阻隔,無路可通,于是心生一計,請人鑿刻了五個巨大 的石牛,并在石牛屁股底下放置黃 金,每頭牛還像模像樣地安排了專 門的飼養人員,謊稱秦國有五頭能 屙黃金的金牛要送蜀王。貪財迷信 的蜀王信以為真,便派國中五個有 移山倒海之力的大力士去秦,開山 辟路,欲將石牛一路拖回成都。當走 到梓潼地界時,見一大蛇鉆入石穴。 其中一人掣住蛇尾,奮力拔之不出, 于是五人齊力相拔,以致山崩地裂, 五丁被壓入山下。
神話看似無稽之談,其背后也 許隱匿一些歷史的真實:秦國為了越過秦嶺、龍門山脈滅蜀,肯定是千方百計想要開通這條滅蜀之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修筑蜀道千難萬險,此工程中肯定發生過許多重 大的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而 最為嚴重的一次,可能就發生在傳說中五丁掣蛇的四川梓潼境內。
這條拖送石牛的道路叫古金牛 道,亦稱劍門蜀道,是秦蜀棧道的重 要組成部分,它的北起點為漢中勉 縣金牛驛,經寧強,過七盤關進入四 川,再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 下雄關劍門關后到成都金牛壩,全 程 600 多公里。而 金牛道北延穿過秦嶺到寶雞益門的這段蜀道,就是著名的陳倉道。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青泥嶺,陳倉古道上的危嶺
陳倉道因道路北端為秦漢時的陳倉縣而得名。據專家研究:陳倉道即故道,最早稱為周道,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就已經成為關中與漢中盆地的通衢大道,實為蜀道之始。 漢代雖有了褒斜道,但隋、唐、宋王 朝一直把這條路作為入川的正驛官道。沿此道南下,翻越秦嶺正脊大散嶺,順嘉陵江河谷向西南至鳳縣。鳳縣至略陽須跨過嘉陵江,由于谷深水險,要繞行至位于隴南徽縣和陜南略陽之間的青泥嶺,再折向東南,經略陽、勉縣和金牛道相連。
青泥嶺是陳倉古道上的一座危嶺,《后漢書郡國志 》記載,方圓幾十平方公里,險道上百里,懸崖萬仞,多云密雨,泥濘難行,為古蜀道險段之最。且看李白詩中是如何描述此嶺的:青泥嶺上的路啊!盤旋又盤旋,百步九折繞山巒。抬起頭來不敢出大氣,手摸星辰頭頂天。只好坐下來手按胸口發長嘆:“這可怕的蜀道,實在難以登攀!”
擅于在詩中渲染氛圍的李白還覺得不夠,他接著寫:只看見鳥兒在古樹上哀號,雌的跟著雄的飛繞在林間。又聽見杜鵑鳥在月下哭泣: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一聲 聲,愁滿空山,聽一聽也會讓人容顏 變色。至此,李白將蜀道之難行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