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昨夜雨疏風(fēng)驟》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她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是在百脈泉畔度過的,
為此她的詩詞中留下了故鄉(xiāng)的很多印記!

攝影:四眼龍
位于章丘百脈泉公園內(nèi)的漱玉泉,據(jù)說是詞人李清照梳妝打扮、填詞吟詩之所在。泉水源源不斷往上冒很是清澈,好泉好水好風(fēng)光,想當(dāng)年李清照住在這樣的地方,難怪文思如泉涌。后來,李清照有《漱玉集》問世,就是因為她的故居在漱玉泉畔。
公元1084年,章丘廉坡村一位善研《易經(jīng)》的隱士廉復(fù)去世了。他的好友李格非知道后,于次年寫下了一篇《廉先生序》以作哀悼。此時的李格非剛?cè)胧送荆畠豪钋逭找膊艃蓺q。廉家人得到這篇紀(jì)念先人的文章后,自是感激不盡,但是不知何故當(dāng)時未鐫刻成碑,而是直到公元1123年,由廉復(fù)的孫子廉宗師、曾孫廉理、廉珪才辦完了這事,并請李格非的侄子李迥寫了跋,一同刻于石碑之上,是為宋宣和碑,這才有了“迥憶昔童時,從先伯父、先考、先叔西郊縱步三里,抵茂松修竹溪深水靜,得先生之居”的線索,從而使后人知道李清照的老家就是廉頗村東三里的明水。

攝影:王琴
天真爛漫的少女
公元1084 年(宋神宗元豐七年),在山東章丘明水鎮(zhèn),誕生了一個后來取名叫李清照的女孩。
這是一個極其平常的日子。誰也沒有在意,這個女孩的降生會有什么不尋常的意義。倒是這女孩的降生之地頗有幾分不同尋常。
這是一個風(fēng)光綺麗、物產(chǎn)豐饒的好地方。女郎山、錦屏山、胡山風(fēng)姿綽約,百脈泉、墨泉、梅花泉包孕靈秀。這里還是一個文化高度發(fā)達(dá)的地方,著名的漢東平陵及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就在明水十幾公里處。
也許是明媚的山水賦予了李清照靈氣,沉蘊已久的文化沃土孕育了她的才華,從此,這鐘靈毓秀之地又多了一份足以傲視他邑的資本。出身名門的少女,不光飽讀詩書,并且是那樣的可愛,有詩為證: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個臨水的亭子,因為一首詞,靈動在很多人的記憶里。她們那天游玩的項目,一定很是精彩,以致忘記了歸家。
夏日的傍晚,隱去了白天的炎熱,輕風(fēng)拂過水面,拂過花朵,也送來了陣陣清香……而那只小船,一直安靜地停在那里,專心等待晚歸的少女,等待那個即將名震北宋詩壇的奇女子。陣陣笑聲從遠(yuǎn)處傳來,于是,她們架起船槳,朝著家的方向劃呀,劃呀!
此時,岸邊的沙灘上,正棲息著滿灘的鷗鷺,或竊竊私語,或安心小憩。而這突如其來的小船,以及一船的笑聲,驚擾了它們此刻的安靜。一個奇女子的人生,伴著鷗鷺的叫聲,正在徐徐展開,宛如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卷,上面,有淺吟低唱,也有濃墨重彩。

攝影:王琴
惜春憐春的少女
十四五歲,正是朝氣蓬勃的年紀(jì)。這一年,李清照多了一分敏感、細(xì)致的心思。年少采蓮弄舟的時光早已不在,傷春惜時才應(yīng)是如今的主旋律,回首往事,拾起昨日的細(xì)雨流光,此時,最是寂寞溫柔香,有詩為證: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fēng)驟》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春暮昨宵,雨狂風(fēng)驟。少女敏感的心思原本就為惜春,而此時,風(fēng)雨驟至,零亂了庭院中的落花,詞人望了一眼桌上的酒杯,心中五味雜陳,不知不覺,竟已酒醉。于是,她枕著孤夜寒雨,悄然入夢。一覺醒來,天已大亮。雖然濃烈的酒意還在,但思之昨夜心情,詞人連忙起身,詢問身邊人:“海棠花還好嗎?”
“試問卷簾人”中的一個“試”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李清照那細(xì)膩的心思,看來,李清照對海棠花的喜愛太深了。身邊人漫不經(jīng)心地說:“海棠依舊。”非但沒有慰藉她的心靈,反而讓她徒增了幾分憂愁,如此疾風(fēng)驟雨,海棠花怎么安然無恙?
終于,在詞的末尾,早已料定的局面,還是李清照自己說了出來:“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一場雨過后,院子里一定一片狼藉,花兒一定已經(jīng)被風(fēng)雨摧殘了,而綠葉在雨水的滋潤下一定更加肥碩了,自己心愛的海棠花,不用看,一定也只剩點點殘紅了。

攝影:王琴
多愁善感的少女
秋千與美人,從來都是相輔相成,更是相得益彰。此刻,滿園子里朵朵繁花,正是姹紫嫣紅開遍。一個身姿輕盈的少女,沐浴著陽光在秋千上飛舞。衣衫飄飄,青絲縷縷,和花們一起綻放在時光里,有詩為證:
《點絳唇·蹴罷秋千》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有點累了,她便從秋千上下來,小憩片刻。早已漫上臉頰的紅暈,襯托著芙蓉般的面龐,更顯嬌羞可愛。
這時,一個陌生人闖了進(jìn)來,打斷了她的遐想。此刻,她只想逃遁,來不及穿鞋子了,那就穿著襪子跑吧。沒想到,金釵滑了下來,掉在了地上,發(fā)出一聲輕響,也敲打著少女的心扉,她臉上的紅暈更濃了。
“走吧,趕緊走吧!”她在心里對自己說,然而,好奇心又促使她停下了匆匆的腳步,悄然回眸。此刻,這樹梅子,像善解人意的知音,想聽她此刻的心跳,破譯一部分生命的密碼……

攝影:李鋒
心生凄涼的少婦
北宋徽宗建中辛巳年(公元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與太學(xué)生趙明誠喜結(jié)連理。二人的婚姻門當(dāng)戶對,頭兩年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時間。
好景不長,因新舊兩黨之禍爆發(fā),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九月,徽宗下詔,元祐黨子女不得與宗室有婚姻,李清照父親李格非是元祐黨,于是被貶回老家山東章丘明水鎮(zhèn)。才子佳人被迫分居兩地,七夕之時她內(nèi)心的凄涼重重疊疊,有詩為證:
《行香子·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guān)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fēng)。
七夕這天,天氣漸涼,草叢里的蟋蟀鳴不停,人間有夫妻不能相見的自己,天上的牛郎織女怎能與自己相比,你們可以腳踏彩云,月亮上還有你們的落腳之地,可是她去哪里尋找趙明誠呢?關(guān)鎖重重怎樣才能通過?
宋時過七夕節(jié)日時,女子們都喜歡去街市買一束并蒂蓮預(yù)示夫妻恩愛。而身在章丘老家的李清照,七夕這天駕小船在自家池塘游逛,小船東游西游一天也沒碰見并蒂蓮。
牛郎織女一年有一次相見,可是她們夫妻相見是哪一天呢?牽牛織女說不上是離別,她這兒一會兒是晴天,一會兒是陰雨,一會兒是狂風(fēng)大作,相見恨難啊!“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fēng)”,暗指的是兩黨之禍導(dǎo)致李趙夫妻分分合合,政治時局動蕩不安。

攝影:李鋒
思念家鄉(xiāng)的病婦
北宋滅亡之后,李清照一路漂流到了南方。雖然生活能夠暫時得到安定,但是人越老就越會思念故鄉(xiāng)。在她年老的某一個春天,非常想念老家章丘明水鎮(zhèn),有詩為證:
《春殘》
春殘何事苦思鄉(xiāng),病里梳頭恨最長。梁燕語多終日在,薔薇風(fēng)細(xì)一簾香。
春天本身是美好的,百花爭艷,百鳥爭鳴,冰雪融化,桃紅柳綠。但是到春天即將過去的時候,這所有的一切都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此時李清照已經(jīng)年邁,北宋王朝滅亡多年,南宋王朝又不思進(jìn)取,有生之年回到故土上去看一看,已經(jīng)不復(fù)可得,所以才會有如此的感受。
“病里梳頭恨最長”,也才會讓她梳頭之時,感覺到那份傷感就如同頭發(fā)一樣長。把無形的愁緒,通過實際的頭發(fā)來表述出來,非常形象地顯現(xiàn)出了詩人籠罩在心頭揮之不去的愁緒。
“梁燕語多終日在,薔薇風(fēng)細(xì)一簾香”,此時春夏之交,也應(yīng)該是最為溫暖的日子,但是由于詩人心中滿是鄉(xiāng)愁,耳邊的鳥鳴也不再悅耳,反倒是更覺得吵鬧。薔薇花的盛開也不再美麗,傳達(dá)出來的絲絲花香不再是香氣襲人,反倒是故意來擾亂詩人的心緒。
李清照這首古詩寫得非常婉轉(zhuǎn),通過燕子、薔薇花這樣普通常見的意象,表達(dá)心中對故鄉(xiāng)章丘的思念。此時臥病在床,思念故鄉(xiāng)而又不可得,春天來了不但沒有讓她高興,反而更加讓她愁緒滿懷。
愛國情懷入詞中
自從李清照隨父親來到開封,即拉開了她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序幕。李清照在開封和青州相對優(yōu)越的前半生,有史料記載的足跡也遍布章丘、濟南、開封、青州、淄川、昌樂、萊州等地。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快樂的,但隨著北宋的滅亡,她就開始了逃亡生活。南渡之后的她,夫婿已死,居無定所,四處流亡。國家的半壁江山頓失,國君被攆得抱頭鼠竄,百姓顛沛流離。
作為一個學(xué)富五車的才女,一個處于社會思想制高點的知識分子,面對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損”呢?她上溯數(shù)千年的歷史,卻始終無法找到一位知音,這“怎一個愁字了得”啊!于是,一個纖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詩句,寫出了“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抒發(fā)具有須眉般悲壯的愛國情懷。
金人入侵后,李清照的足跡更是遍布到江寧(今南京)、蕪湖、池陽、越州(今紹興)、明州(今寧波)、奉化、嵊州、臺州、黃巖、衢州、溫州、金華,最后終老在臨安(今杭州)。李清照的一生足跡,遍布當(dāng)時宋朝所轄領(lǐng)土的大部分疆域,不能不說李清照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
喝酒醉酒入詞中
如果說李白的酒詩是唐詩一絕,那么李清照的酒詞就是宋詞一絕。在女詩人中,能把喝酒、醉酒、醒酒寫得千姿百態(tài)的,李清照是第一人。她的存世詩詞里邊,據(jù)統(tǒng)計有二十三首是關(guān)于喝酒的,從比例上來說比李白還多。
她不僅喝酒,還愛喝那種扶頭酒,就是烈酒,而且逢酒必醉。李清照喝酒當(dāng)然跟她的人生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年輕的時候,青春浪漫,以酒會友;結(jié)婚以后,兩口子一塊兒喝,品酒談詩,高高興興;丈夫去世之后,借酒澆愁,酒入愁腸,愁更愁。
李清照留下的很多“閱讀并背誦”的名句中,不少都和酒有關(guān)。比如《醉花陰》中的“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如夢令》里的“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菩薩蠻·風(fēng)柔日薄春猶早》里的“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等等。
李清照愛喝酒,究其原因有兩點:第一個跟她的出身有關(guān)。他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xué)生,她的個性再加上這樣的家庭,所以,她能接觸到酒,也能喝酒。第二個就是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本來她有一個近乎完美的愛情婚姻,后來丈夫趙明誠去世,再加上國破,她不得不顛沛流離。這時唯有喝酒,因為酒懂自己。
李清照,她的生命歷程就如一杯陳釀,在人生的終點處盡顯其醇厚之美!這樣的奇女子,我們又怎能忘懷!

攝影:王琴
章丘方言入詞中
一個地方出了一個詩人、小說家,那么無論如何,這個人都難免會不知不覺地把方言寫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比如曹雪芹寫的《紅樓夢》,王熙鳳說話時他就經(jīng)常將北京方言寫進(jìn)去,人們讀來感覺非常親切、真實。那么李清照寫的詞,其中有沒有章丘方言呢?仔細(xì)讀讀她的作品,發(fā)現(xiàn)還真有。
章丘話中把“一會兒”說成“一霎兒”,常常聽見人們說:“你等我一霎兒,我去拿個東西就回來。”“說好了,就一霎兒,多了我可不等。”“沒問題,就一霎兒。”我們再看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guān)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fēng)。
這里的“霎兒”就是章丘話“一霎兒”,就是說牛郎織女只有到了七夕這一天才能見一次面,他倆是通過喜鵲在銀河上搭建“鵲橋”才得一見。無疑“星橋鵲駕”只能在晴天的時候才能相會,下雨天陰云密布喜鵲不會迷路嗎?刮風(fēng)天喜鵲不會被刮跑了嗎?為什么這天卻又“一霎兒晴”,“一霎兒雨”,“一霎兒風(fēng)”呢?你看,此時的方言多么傳神,多么生動而又情深意切!
還有她的《鷓鴣天·桂花》: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yuǎn)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dāng)年不見收。
這里的“騷人可煞無情思”,可煞,是可是的意思。但“煞”分明帶有章丘的口音。閉上眼睛細(xì)細(xì)琢磨,那種章丘口音的語調(diào)如此親切,如此入耳,仿佛李清照就在眼前一樣。
再就是她的《點絳唇·蹴罷秋千》: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梅花嗅。
“襪刬”其實也是章丘方言,但“刬”章丘人往往讀成“杈”,意思是只穿著襪子走。因為這種“襪刬”卻是少之又少的情境,漸漸地人們將這個“語句”淘汰掉了。
詞有詞的習(xí)語,詩有詩的習(xí)語,賦有賦的習(xí)語。李清照的鄉(xiāng)音入詞,我想大概是一種不經(jīng)意之舉。但只要有就夠了,這說明無論離開章丘多久、多遠(yuǎn),家鄉(xiāng)永遠(yuǎn)是她心底最溫暖的港灣。
來源:章丘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