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在我們的平臺上,有家長反映:“我們家的孩子在學校里總是被欺負,該怎么辦呢?”
而在這些反映中有男生欺負女生的,也有女生欺負男生的。
那么,作為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后,應該怎么辦呢?是怒發沖冠地去找學校理論,還是冷靜分析后去找老師商量?是慫恿孩子報復,還是鼓勵孩子多跟同學交流溝通?是責罵孩子無用,還是幫孩子重新樹立自信?……怎樣處理才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呢?
小語是個三年級小女生,學習好,人也漂亮,老師同學都喜歡她。這次班里調了座位,小語的新同桌田野是有名的調皮鬼,上課愛搗亂,學習也不好,老師是想讓小語幫幫他,可自從跟田野做了同桌,田野總愛欺負小語,時不時揪揪她的辮子,偷拿她桌上的東西,弄得小語很苦惱。可即使告訴老師,老師批評了田野,他第二天又會這樣。
那天回家后媽媽發現女兒的裙子上都是顏料,就問是怎么回事,剛一開口,小語就哭了,“還不是田野弄的啊,美術課老師教我們手指畫,結果他偏要直接用手把顏料拍到我身上,嗚嗚……'其實,關于女兒的新同桌經常欺負女兒的事情,小語媽媽是知道的,媽媽本來以為這是孩子間的小矛盾,讓孩子自己解決最好。可沒想到,女兒這次真的傷心了,直嚷嚷讓媽媽和老師說,再也不要和田野同桌了。
第二天,小語媽特意早早下班,去接女兒放學。到了學校,她拉著女兒去找田野,同學們都湊過來看熱鬧,以為田野肯定要挨批了。見到小語媽媽,田野也有些心虛,低下了頭。
沒想到小語媽不但沒批評他,反而問:“你是不是很討厭我們家小語呀,她哪里做的不對嗎?你和阿姨說,阿姨來說她!'小男孩有些不好意思,連聲說:“沒,沒不對……”
'肯定是小語哪里做的不好,所以你不喜歡她,不然她怎么總回家說你欺負她了呢?'小語媽語氣一直很親切,帶著和藹的微笑。
小男孩臉漲紅了,一直不吭聲,小同學們紛紛告起狀來,你一言我一語開始揭發田野的種種“罪行”……
小語媽見狀,連聲說“謝謝同學們,阿姨知道了”,然后叫同學們都散開,她拉著田野到了人少的角落,低聲說:'阿姨找你沒別的意思,只是問問你是不是小語哪里做不好了,既然你說小語沒什么不好,那阿姨希望你以后多幫著小語,畢竟你是男孩子,人也比她高大,好不好?'田野只顧著點頭,還是不說話。
小語媽又拿出一大盒手指畫顏料來,說:“小語說你很喜歡畫畫,這是阿姨送你的,不過下次可不能再弄在小語身上了哦!”田野很驚訝,一直沒敢接,小語媽直接塞在了他的書包里,然后說了幾句歡迎和同學們來家里玩的話,就帶著小語離開了學校。
還真是奇怪,自從那次后,再也沒聽到小語回家抱怨被欺負了,偶爾問起,還會很驕傲地說:“他現在是我的保鏢啦,有男同學欺負我,他都會幫我的!”而且,小語還會經常主動幫助田野學習,老師之前“優生帶差生”的想法還真實現了。
后來,小語媽才知道,原來田野一直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爸爸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哪天知道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回家就是一通暴打。導致后來即使田野調皮闖禍了,老師也不敢輕易叫家長來學校了,就怕孩子回家被打。
第一,老師同學眼中的“壞孩子”并不一定就是無藥可救的,孩子生來都是單純得如一張白紙,他的“壞”一定有原因,家庭環境的影響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對于孩子,我們引導他,影響他,遠遠比懲罰他更重要。
第二、每個孩子在學校都可能會遇到被同學欺負的事情,這只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小插曲,也是孩子長大必經的一些小煩惱。作為家長,最好不要輕易出面,讓孩子自己解決最好,或者教給孩子解決的方法。即便覺得有必要出面,也不能帶著孩子去訓斥報復,這樣的做法對雙方孩子的心理成長都是不利的。倒不如學學小語媽媽的做法,帶著孩子去化解矛盾,幫著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遇到孩子經常受欺負這種情況,家長不應過分焦慮。首先要冷靜下來,進行各方面的分析:第一,孩子在學校里不敢反抗欺負他的同學,只能回到家里跟大人訴說,說明孩子缺乏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家長要引導孩子逐步學會自己去面對困難和比自己強大的同伴。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慢慢成長起來,行為上漸漸獨立,內心也會逐漸堅強和自信起來。第二,家長應該多為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大膽地與同伴交往,并教給孩子一些與人交往的技巧,培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第三,家長應及時與孩子的老師進行溝通,請老師創造機會讓孩子跟同學們一起游戲,以便孩子在與同學們的平等交往中建立自信。
前幾天,毛媽的兒子回到家,一個人悶悶不樂地坐在沙發上,有意無意地拉拽衣服的長袖。
“被老師批評了?”毛媽好奇地問,還遞了一個水果給兒子,想活絡活絡氣氛。可兒子伸手接水果的瞬間,毛媽的心一陣抽緊,原來她看到了兒子衣袖口的手臂有一塊暗紫色的瘀青。怎么回事?毛媽一把拽過兒子的手,想要探個究竟,拉開衣袖以后,兩三塊新的瘀青赫然眼前,而且另外一只手臂還有幾處。
“不小心撞了。”毛媽還沒心疼夠,兒子就已經快速抽回手,然后漫不經心地看起了電視。
“撞到什么東西,可以撞出那么多塊大小差不多的小瘀青?”毛媽不甘心地責問,兒子就是不理睬她。無奈之下,他給家委會會長打電話了解情況。
接電話的正是會長的女兒。得知毛媽打電話的原因,她樂呵呵地說,班里某個女生經常用“武力”欺侮男生:“那些瘀青都是她掐出來的。”
毛媽聽說倒吸了一口冷氣,小打小鬧無所謂,這都把手臂掐出了小花豹的樣子,下手是不是太重了?毛媽更氣兒子一個堂堂男子漢,經常不懂得保護好自己。為了預防下次再遭遇如此的“暴力”,毛媽還是忍不住給掐兒子手的“野蠻女生”家打了電話。但電話接通,這到了嘴邊的話,又該怎么樣說呢?
在某網站上,記者發起了一個小調查:現在學校里的“野蠻女生”多不多?意外的是,幾乎所有參與調查的小記者都表示,班級里面有那么幾個“暴力女”,她們就是愛欺負男生。擅長的“手段”各有不同,用得最多的是“九陰白骨爪”,女生的指甲是天生的利器,可以所向披靡,然后留下血的印記,并且保持一個星期之久,可以讓男生見“疤”喪膽;其次是“佛山無影腳”,雖然,除了泥土腳印以外,不會留下其他傷痕,但只要飛腿一出,就可以用最小的力量幻化出最大的威力;當然還有一個“無敵千手捏”,可以通過手指扭轉、并攏等技巧,發散出不同的威力,一般的“重擊對象”是男生的手臂、臉蛋、肩膀。再不濟的時候,女生還可以借“道具”出力,比如書本、教具、文具等。
有家長認為,女生的暴力行為是家庭嬌生慣養成的“公主病”,絕對不能姑息,應該讓對方學會尊重。張媽教兒子:“如果這個女生再發生如此的暴力行為,千萬不可求饒,應該反抗。”如果兒子實在搞不定,她會跟班主任或者女生家長進行溝通;有的家長則認為,這是孩子之間的游戲,只不過有時候玩得太開,而導致下手沒有輕重,根本不需要太在意,孩子之間是“逆來順受”或者是“絕地反擊”,還是別的方式,家長都不應該摻和進去。
兒子雙手被女生掐成小花豹的毛媽則選擇直接和女生交流。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她緩和地與“野蠻女生”對話。“是不是我的兒子欺負你了?如果他欺負你了,你告訴阿姨,我一定替你好好收拾他。”女生聽到毛媽這樣的開場白,反而不好意思了,主動承認錯誤,說了對不起。毛媽也并不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慢悠悠地分享起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她告訴女生,自己小時候也喜歡“動手動腳”,但是現在身為人母以后,看到兒子被“掐”得太嚴重,心里還是很肉疼的。“畢竟,女生都是有自尊的,我只是想把心情告訴她,聰明的孩子自會領會的。”
教孩子學會暴力下的自我保護
其實,不只是小學,就連幼兒園,張揚的女生也越來越多。“野蠻女生”多是因為女生的性格、氣場越來越強勢,這與學生的成長環境有關。
從學生的成長規律來說,從幼兒園開始,女孩子的成長就比男生要快。幼兒園、小學的老師青睞乖巧的孩子,理所當然,女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表揚就更多。老師們甚至還教女生,哪個男生比較調皮,你就可以管理一下。女生的自控能力又較強,加上老師的重視和支持,她們的性格容易得到張揚,尤其是到青春期的時候,長期得到關注的她們更有欲望控制別人。
而男生還會面對另外一個問題。從小到大,他們接觸的老師多為女性,而回家以后陪在身邊忙乎的也多為媽媽。燒飯的是媽媽,陪他上培訓班的是媽媽,開家長會的也是媽媽,在缺少向爸爸學習的模板情況下,男生的性格特性當中,陽光的一面也會相對較弱。
家長不要總是浮于表面看問題。如果自己的兒子被班里的女生欺負了,她不會首先糾結兒子被誰欺負了、怎么被欺負的、對方為什么要欺負他,她會首先想想自己的教育環境,很多男孩都由媽媽一手管理,建議讓爸爸的角色盡快進入孩子的成長過程。
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發生的具體原因,碰到“無理取鬧”的女生,男生也應該學會自我保護,對女生動手是絕對不可以的,但是起碼要學會如何擋住女生的拳頭和指甲。
芬蘭一個研究小組對5000名兒童從8歲起進行了長達16年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8歲時遭欺負的女孩長大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和服用抗抑郁藥物的比例明顯高于沒有類似經歷的人;男孩中,無論是被人欺負還是欺負他人者,長大后都易出現精神問題。
“一個孩子從小經常遭人欺負,包括威脅、嘲笑、辱罵、毆打等,不僅自尊心會受傷害,他們長期處在恐懼、焦慮等情緒之中,還容易產生抑郁、退縮等不良心理。如果不加干預,這些不良心理可能一直延續到成年,嚴重時甚至會引發精神障礙。”鄭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博士耿耀國說。
不少人覺得處于強勢的欺負人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發展該不會受太多不良影響。其實,錯了。耿耀國說,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期就有很強的攻擊性,經常毆打、辱罵他人,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攻擊行為會始終存在,成年后甚至會發展成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看完以上這些,家長們現在應該知道了,無論是欺負人的孩子還是被欺負的孩子,家長的關愛與家庭的和睦是最關鍵的,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首要因素,心理健康才是化解一切矛盾的真正解藥。
(文章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