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對父母提要求,對什么都說好;總是隱藏自己的感受,迎合大人的想法;總是被夸聽話懂事,其實壓抑著不開心。面對要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情況,不是所有孩子都選擇哭鬧,那些委屈自己只是為了討父母歡心的孩子,可以換來一句懂事,但懂事是用壓抑自己換來的,孩子丟了童年時期應有的'任性'的快樂。
其實這樣的懂事并不是孩子明白事理后對父母的體諒,而是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自己忍讓,只是不想讓周圍人不開心。這種'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即使長大也很難改變自己,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習得如何拒絕別人的能力。
什么是討好型人格
蔣方舟曾經(jīng)談到自己的'討好型人格',不敢和別人吵架,不會反對別人,即使是不認同的觀點也會壓抑自己的想法先去附和。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也不會表現(xiàn)不滿。從來不會把自己的感受擺在第一位,總是想要獲得所有人的喜歡。
討好型人格的表現(xiàn)
不會跟別人起沖突,沒有一段安全的、能夠暴露真實的自己、即使表現(xiàn)缺點也不會害怕對方離開的關(guān)系。
不是情商高、懂事顧大局,只是害怕因為自己讓人覺得不高興。
過分在意別人的情緒,改變自己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敢拒絕別人。
總是取悅別人,總是別人的情緒影響,做事糾結(jié)猶豫。
總把'你喜歡就好,我無所謂'掛在嘴邊,從來不敢麻煩別人,忽略自己的感受。
討好型人格的最大特點,是將別人的感受凌駕在自己的感受之上;以對方的快樂為快樂,以對方的痛苦為痛苦,無法對自己的情緒做主,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英國心理學家Donald. W. Winnicott曾經(jīng)提出了一組概念——'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懂得體會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的真實感覺為動機去行動,不會輕易因為失敗就懷疑自我。假自我的人,總是考慮別人的感受,自我價值的高低依賴他人給予的反饋,從外界的反應來判斷自己下一步的行動。懂事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個'假自我'。他們用盡心思讓身邊的人高興,希望以此來避免一切麻煩。
討好型人格是怎樣形成的呢?
童年時期缺少父母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生命初期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主要來源,而安全感的形成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如果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會使孩子變得孤僻膽小,害怕父母離開而不敢提出要求,忽略陪伴會使孩子很敏感,學會察言觀色,認為只有做父母喜歡的事才能得到認可,因為太想得到父母的喜歡而壓抑自己的喜歡。
否定式的生長環(huán)境
有的父母總是會用'別那么不懂事'為借口來搪塞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意愿,孩子認為只要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爸爸媽媽會不高興,久而久之學會了用懂事來'包裝'自己。慢慢地孩子因為害怕被拒絕不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但為了取悅別人往往不去拒絕別人的請求,犧牲自己的感受迎合別人,變成了越來越不快樂的人。
家庭氛圍緊張
父母經(jīng)常爆發(fā)爭吵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孩子可能會認為是因為自己不聽話才導致父母吵架,孩子的內(nèi)心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說'還不是為了你'這種話,久而久之,孩子心理產(chǎn)生的愧疚感會讓他難以再向外界提出請求。這種情況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心理自卑。
父母要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學會不討好?
給孩子輕松愉悅的生長環(huán)境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但是如果過于嚴格,追求完美,孩子稍一出錯就大肆斥責,會給孩子帶來無法磨滅的心理傷痛。孩子無法對父母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久而久之越來越重的壓力就有可能把孩子壓垮。給孩子一點自由生長的空間,和孩子平等地溝通,只有當孩子覺得父母可以依靠的時候才不至于因為害怕而壓抑自己。
無條件的愛
生活中有些父母會對孩子說'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孩子會理解到,原來只有我聽話父母才會愛我,才不會離開我,這種話會給孩子很大的心理負擔,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害怕父母離開自己。只有保持乖巧,做父母喜歡的小孩才能得到他們的愛。孩子會惶恐、患得患失,久而久之只會用討好來面對別人。父母不應該讓孩子總是陷入到這樣的恐慌之中,父母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永遠是孩子可以依靠的港灣。
多一點認可和鼓勵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產(chǎn)出負面的信息,孩子會產(chǎn)生自己是'無用的'這種自我評價,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信任,只會認為我做什么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父母在用負面的情緒去綁架孩子勒索孩子。每個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認可,鼓勵才能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適當?shù)谋頁P能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幫助他們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
尊重孩子的一切
孩子不是附屬品,也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父母沒有權(quán)利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更不能替他做決定。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如果父母都無法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孩子又怎么知道與人交往正確的互動方式呢。就像一棵從來沒有見過太陽的向日葵,怎么能燦爛的接受陽光。
懂事的孩子缺乏拒絕別人的能力,他們總是在接受,總是在妥協(xié)。這樣的孩子性格也是怯懦順從的。長此以往惡性循環(huán)孩子越來越無法順暢的表達自己,長大以后也會成為一個無法拒絕別人而委屈自己的'爛好人'。
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是深深的自卑。因為經(jīng)常忍讓,所以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因為順從,所以不敢對抗;因為經(jīng)常去討好,所以覺得都是自己的錯。'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尋找自己,'自己'在偽裝下埋藏得太久就變得面目模糊,難以辨認,有些人甚至一生都為此所困,無法得到解脫。
童年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在成年后可能就會成為一種偏執(zhí),用一生去彌補小時候的缺失。懂事的孩子可能會讓父母很省心,但是他們過得不快樂,他們有成年人希望的踏實和懂事,但是失去了孩子該有的童趣。
中國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他們總是把'乖,聽話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想要像套模板一樣塑造一些聽話,乖巧、不任性的孩子,認為這才是教育的成功。可是忘了快樂地長大其實也很重要,懂事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事理而不是忍讓。
人格的形成與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父母與孩子,只有彼此尊重,才能共同成長。
作為父母,不要再用'懂事'綁架住孩子,真正的懂事不是地委屈自己來成全別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一種'敢于做自己'的勇氣。只有自己才能做自己的救兵,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去體察自己的感受,獲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