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景深拍出精彩照片(上)
圖(除署名外)|文 湯識真
上兩期我們探討了如何把照片拍清楚,我們給出了16條建議。有朋友問:怎么沒有談到景深呢?景深也和畫面清晰有關呀?拍攝肖像時,我們是不是希望被攝者清晰而背景模糊呢?在拍攝遼闊的草原時,我們是不是希望從近到遠的景物都清晰呢?這些都和景深有著密切的聯系。 也許您剛剛接觸攝影,面對一大堆陌生的術語感到困惑,“景深”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不要緊,加入我們的討論中,可以幫助您了解景深、運用景深。 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什么是景深,它能干什么用? 北京西郊有一座山叫作香山,香山的旁邊有一條溝叫作櫻桃溝,櫻桃溝外有一間寺廟叫作臥佛寺,臥佛寺前有一個牌樓。很多很多年前,我們站在牌樓前拍合影。那時,我第一次接觸到景深這個概念,并運用景深將人和牌樓都拍清楚。
那么,什么是景深呢?簡單地說,景深就是沿光軸方向對焦點前后可以接受的清晰范圍。舉個例子,當我們對準一個人聚焦拍攝時,在這個人近相機方向上和遠相機方向上的一段距離內,所有景物都會相當清晰。從前到后的這段距離就是景深。 在紐約攝影學院的第一次照片作業中,有兩項拍攝計劃與景深控制技術相關。學員通過反復地練習,可以掌握景深的運用和判斷。其實呢,在我們拍攝的每一張照片中,都會“有景深存在”。正因如此,判斷景深和運用景深就成為拍攝照片最基本的技巧之一。 在前面的例子中,如果人沒在景深之內,那么人看起來就會模糊;如果牌樓沒有在景深之內,那么牌樓看起來就會模糊。如果我們希望人和牌樓都清楚,就需要將人和牌樓都安置在景深之內,那么該怎么做呢?通常我們可以控制的影像景深的因素有三個:光圈、對焦距離和鏡頭焦距。通過這三條因素,我們可以改變或判斷景深。對于定焦鏡頭而言,我們可以通過光圈和對焦距離改變景深。 小貼士: 在其他相關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分別改變光圈、對焦距離和焦距后,景深的變化會遵循如下規律: 光圈對景深的影響: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對焦距離對景深的影響:在超焦距范圍內,對焦距離越近,景深越?。粚咕嚯x越遠,景深越大。 焦距對景深的影響: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光圈變化對景深的影響示意圖:
鏡頭焦距變化對景深的影響示意圖:
對焦距離變化對景深的影響示意圖:
怎樣讓主體清晰、其他景物模糊?
小景深的照片很容易出彩。那么什么時候需要小景深的照片呢?
我們總會一下子就注意到那些主體清晰、其他模糊的照片。因為虛實的對比總是能夠輕易地將我們的目光吸引到清晰的物體上,這樣的照片及可以突出主體,也可以使畫面變得更簡潔。當我們需要這樣的照片時,就要讓景深小一些。這樣的照片在生活中也會獲得很多贊許。親朋好友、同道中人的認同,會讓我們對攝影充滿信心。
那么我們怎樣獲得一張主體清晰、其他景物模糊的照片呢?
1、讓光圈大一些。
從前面的規律中,我們可以得知:光圈大一些,景深就會小一些。我們在拍攝中等距離的照片時,經常會使用這個方法,尤其是拍攝肖像時。
2、使用更長的焦距
還記得您所見到過的非洲野生動物的照片么?在很多這樣的照片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主體清晰背景模糊。那些鮮活的生命躍然紙上。這是因為攝影師使用了長焦鏡頭或超長焦鏡頭拍攝。
3、離主體更近一些
還記得那些小小的昆蟲么?它們在照片上艷麗奪目。在這些昆蟲的照片中,我們可以找到同樣的特點——景深很小。那是因為我們在拍攝昆蟲時,總是離它們很近。當然,《黑衣人》中的那只蟲子除外。 案例3
運用小景深的時候應注意什么?
當我們為得到一張小景深的照片興奮不已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想要的主體是否真的清晰呢?在我們過去所看到的很多照片里,有很多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景深太小,以至于想要的主體不完全在景深范圍內。比如在拍攝半側面人像的時候,被攝者的一只眼睛清晰,而另一只眼睛不清晰。 所以,在運用小景深拍攝時,我們建議首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需要哪一個范圍清晰,我現在用的景深是不是太小?
景深太小又無法有效調整的時候怎么辦?
我們在前面談到過光圈作為首選改變因素也有局限性。當我們在中等距離和使用中等焦距拍攝時,光圈對景深的影響顯而易見。但是當我們使用超長焦鏡頭或在很近的距離拍攝時,光圈對景深的作用表現不佳。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想或無法改變對焦距離和使用的焦距時,上述情況中景深會很小,而我們通過改變光圈又無法“有效”地改變景深。這時候怎么辦呢?
方法很簡單——我們需要哪里最清楚,就對哪里精確對焦。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精確地選擇對焦點。那么,對焦點應該選擇在哪里了?
通常來講,對焦點的選擇是我們認為畫面中最重要的地方。比如,動物的面部、昆蟲的眼睛,鮮花中的雌蕊或雄蕊等等。
微距攝影時,景深往往很小,這時候就要更加注意對焦點的選擇。案例4就是一個很典型了例子。
這張照片中的昆蟲只有指甲蓋大小,拍攝距離很近。在這張照片里,最重要的是蟲子的眼睛,不過很可惜,眼睛的部位并不是很清晰。最清晰的是畫面右側中間的小爪子。拍攝昆蟲的時候,我們需要極大的耐心。如果它們受到驚擾,就會逃跑或攻擊我們,尤其是離他們非常近的時候。對焦失誤是經常會發生的。
另外,在用長焦距拍攝奔跑或飛行的野生動物時,我們也有一些建議。
拍攝一頭從150米外向我們奔跑過來的獵豹,如果我們使用35毫米相機、600毫米鏡頭、f/5.6的光圈進行拍攝,景深大概有21米左右。一只成年獵豹的身長大概2米左右,看起來好像完全可以把整只獵豹拍清楚。
不過不要忘記,獵豹跑得很快,它在長距離奔跑狀態下的速度可以達到60公里/小時左右,捕獵時更可達到110公里/每小時。也就是說,一兩秒的時間內獵豹就超出了我們的景深,而且隨著獵豹越來越近,我們可以用的景深就越來越短。當獵豹距離我們50米時,景深只有2米左右;當它距離我們20米的時候,景深只有40厘米左右。從150米到20米,獵豹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
這么短的時間里,手動完成對焦實在需要很深厚的功底。還好現在有很多相機都有連續對焦的功能。所以在野外用超長焦鏡頭拍攝運動中的野生動物時,我們建議開啟連續對焦功能。
在小數碼相機上如何實現小景深的運用?
“怎么總是清楚的?”“我怎么拍不出來虛化背景的效果?”在小數碼相機上,通常光圈不會很小,焦距也不是很長。所以在通常的拍攝距離上總是從前到后都清晰。我們是否因為它感到過煩惱呢?
其實,利用景深大的特點,小數碼相機在很多技法的應用上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我們下次進行討論。這次,我們來解決小數碼如何實現小景深的運用?不用說您也一定猜得出來,既然光圈和焦距(超長焦距除外)都見效不大,那么只有所短拍攝距離了。
只要對焦的距離足夠短,小數碼相機仍然能夠獲得小景深的照片。在微距攝影中,小數碼相機表現得尤其出色。
這一期,我們很高興和大家一起探討了景深的基本概念和如何或獲得小景深的影像,以及在將小景深運用到拍攝中是要注意的一些問題。下一期,我們將繼續景深的話題,探討如何獲得大景深和涉及到大景深運用的一些技巧。(未完待續)瀏覽《
如何運用景深拍出精彩照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