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年,牛頓(Isaac Newton)進行了太陽光實驗,讓太陽光通過窗板的小圓孔照射在玻璃三角棱鏡上,光束在棱鏡中折射后,擴散為一個連續的彩虹顏色帶,牛頓稱之為光譜,表示連續的可見光譜。而可見光譜只是所有電磁波譜中的一小部分。
牛頓認為白光(太陽光)使復雜的,由無數種不同的光線混合,各種光線在玻璃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折射。棱鏡沒有改變白光而只是將它分解為簡單的組成部分,把這些組成部分混合,能夠重新恢復原來的白色。利用第二塊棱鏡可以將擴散的光再次合成為白光。
在重新合成之前,通過屏蔽部分光譜,可以產生各種顏色。Young在1802年的實驗表明:如果在紅、綠、藍區域選擇部分光譜,這三者適當的混合可以再現白光。
后來,Helmholtz成功地定量分析了這種現象。混合物中紅、綠、藍比例的變化可以產生多種顏色,幾乎可以產生任何顏色,紅色、綠色、藍色三者等量的混合可以再現白色。
所以:紅、綠、藍這三種顏色就稱為“三原色”(RGB)。
紅色(Red)
綠色(Green)
藍色(Blue)
紅、綠、藍光的混合結果暗示了人眼也擁有三種顏色的靈敏讀,分別對應于紅、綠、藍。這種三靈敏度理論稱之為Young-Helmholtz顏色視覺理論。它可以對三原色合成顏色作出非常簡單的解釋。
三原色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涉及視覺的場合。
補色的概念:從白色中減去顏色A所形成的顏色,稱之為顏色A的補色 (complementary color)。
補色的形成:(白色減掉三原色,就是黑色)
補色的特點:當使用某個補色濾鏡時,該補色對應的原色會被過濾掉:
原色以及所對應補色的名稱:
原色
紅色(Red)
綠色(Green)
藍色(Blue)
補色
青色(Cyan)
洋紅色(Magenta)
黃色(Yellow)
顏色再現有兩種方式:
1、原色加法:三原色全部參與疊加形成白色,任意其中兩種原色相加形成不參與合成的顏色的補色。
這是合成的示意圖:
加色法
2、原色減法:三補色全部參與疊加形成黑色,任意其中兩種補色相加形成不參與合成的顏色的原色。
這是合成的示意圖:
減色法
原色加法比較簡單,由原色疊加而形成其他顏色,但是應用較少;而原色減法是從白色中減掉相應原色而形成其他顏色,就是用補色來疊加形成其他顏色,應用的場合比較多。
色彩空間
隨著數字攝影的興起,計算機處理圖象已經成為主流,但是現在多數的計算機設備無法完全再現人眼可辨認的色彩。一般的數字影像都是采用了sRGB色彩空間,處理范圍比較寬的是Adobe RGB。下面是國際照明委員會(CIE)頒布的CIE1993-RGB系統的色度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