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道德經》章節注釋
第一章
都說第一章重要,重要性在哪里?老子在第一章都說了些什么?
老子是在宣揚不可知論嗎?道真的不可以說?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那個道?
研究《道德經》者,如人在桃花源中,“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生活在桃花源,讀桃花源中書,引桃花源中典,作桃花源中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如此怎能識得老子思想真諦?
老子在第一章提綱挈領的把生命與宇宙的根本問題點明,提出了有關“微妙玄”的關鍵問題,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把自己的天道思想原理展示在世人面前,世人還不領悟,直叫老子無言。
為了準確深入地研究并理解第一章,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思維層面上的問題
學習中國文化經典,必須用中國思維方式進行思考。認識宇宙天道,必須具備能認識宇宙天道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
老子的“可名”與可名之“名”,其中包含了認識論、思維方法和哲學本身的意義。老子把對認識對象的認識、研究、分析和理論都歸之于“名”,通過觀察、研究、論證而得出了認識和結論,這種認識和結論常常以象的形式出現,是為“可名”。進而使用以得之名,把具體的象之名代入思維程序的名中,得出合乎邏輯的理論,就是老子對“名”的規定和應用。這些可名之“名”不同于單純名詞,而是哲學概念的指代,而“可名”已屬于形而上之象的抽取和術數應用,已經進入了思維和哲學的范疇。
名詞之“名”為對事物的認識所在、所用、所得之名;動詞之“名”為研究、認識、分辨、知識、理論之名;象之名屬于形而上的思維思辨之名;理論之名屬于哲學概念之名。用“名”進行研究分析的思維方式和思辨程序謂之“可名”,可名就是對名的應用和思辨,可名所得的理論就是哲學。把具有“象” 之意義的名引入到陰陽術數體系之中,對這些名以“象物精信”認識思維系統進行識別和運算,對宇宙世界進行探求和推論,從而取得認識宇宙世界生命本質的成果。這些思辨的方式和內容,這些思辨的過程和結果,就是“可名”的過程和“可名”所得出的結果和內容。
與“非常名”相對的是“常名”,兩者結合應用才是完整的思維方法,對“非常名”和“常名”的規定就體現了“可名”的思維方法。
“常名”屬于常規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對“狀”的論述,是在直觀層面上對事物進行觀察和思維,是對具體物象的描述和說明,如“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的認識。
“非常名”屬于超越直觀層面的思維方式,上升到抽象的思維層面,達到形而上的層面,就是象和術數體系的應用,是應用“象物精信” 認識天地自然所得。“非常名”的思維是認識“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這樣深奧內容所必須的。
對“有狀之狀,有物之象” 的認識和描述,屬于宇宙現世的常名和非常名。對“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認識和描述,屬于宇宙前世的常名和非常名。
“道可道”點明了道可以認識,事實上已經通過“名可名”的思維方法認識了道。
能夠“可名”,所以“可道”;“可名”了,也就“可道”了;能“可名” 之人方能做“可道”之事;能夠“可道”之后才能得出“可名”之名。
老子“可名”所得之“名”的理論,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哲學概念和理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圣人認識道的思維和理論。圣人能夠做到并且已經做到,圣人已經得到了道的奧秘,進而把他們所知道的內容告訴世人。
“道可道,非常道”,說明老子已經掌握了這種能夠認識天道理論的獨特思維方法,并且應用這種思維方法認識了天道理論的真諦。
“名可名,非常名”,說明老子已經應用這種方法認識了道,并且在《道德經》中使用和闡述這種思維方法,得出了宇宙天道理論。
“微”者,萬物之間的各種差別;“妙”者,繁衍生息的生命本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說明老子已經認識了道與世間萬物生命的關系。認識了微妙玄的問題,說明老子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獲得了可靠的研究成果。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兩者為“常道” 和“非常道”,常道和非常道的運行都體現為玄,天道之玄是生命的本質。老子認識了微妙玄,就說明老子已經準確地認識到了道的運行與宇宙時空之間、與萬物生命本質之間的關系。
這種認識天道的思維方法,通過這樣思維方法所認識的天道,是一個完整圓滿的結果,就是“抱一為天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