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玉米生產不僅需要品種、栽培、植保、農機以及政策的支持,也需要“老天”的幫忙。但根據來自“中國天氣網”的信息,氣象專家分析預測,2015年由于受到“厄爾尼諾”的影響,夏季將出現暴雨洪澇、干旱、高溫熱浪、低溫冷害、臺風等5大氣象災害,影響程度將超過2014年。
由于夏季正值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氣候因素將極大影響玉米的生長進程和田間病蟲害的發生,特將有關信息整理如下:
(1)低溫冷害:專家預測,6-8月在東北地區可能會有低溫冷害,這不但影響玉米生長,延長生育期,引發玉米成熟期推遲、籽粒脫水慢、遭遇初秋凍害等生產風險,還可能會因低溫引起大斑病、灰斑病、北方炭疽病等喜低溫病害在局部地區的暴發,粘蟲等喜低溫高濕的害蟲為害有可能加重,增加生產風險。
(2)高溫干旱:黃淮地區今夏會面臨高溫干旱氣候,同時在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東部可能降雨偏少,需要警惕和做好抗旱的準備;高溫條件下,病害總體偏輕發生,但薊馬、蚜蟲和葉螨等害蟲在高溫干旱條件下易嚴重發生,需要警惕;氣象專家分析,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將高于常年,華北可能出現酷暑。如果發生高溫干旱,需要掌握品種的抗高溫表現,從中選擇對高溫反應較弱、結實性好的品種,作為該區域生產推薦品種。
(3)洪澇災害:在長江流域中部和松花江流域可能發生洪澇災害,而黃淮南部降雨多,可能為“涼夏”;建議黃淮南部的試驗站關注苗期根腐病和中后期的葉斑病發生狀況。
(4)高溫熱害:福建、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廣東北部和廣西東部等南方地區高溫日數將多于常年,可能對鮮食玉米生產產生影響。
(5)臺風:由于與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有關,今年登陸的臺風較少,但強度會較大,需要關注在7至8月經臺灣后從福建或浙江登陸臺風的北上路徑,如果此階段發生,在夏玉米區可能引起南方銹病的發生。
希望相關區域的試驗站關注氣候,提前做好災害應對準備工作。
玉米產業技術體系
病蟲害防控研究室
2015年5月13日
(來源:中國氣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