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旨是面對未來經濟L周期的一些邏輯的證偽和一些過去思路的集合.
從年底中鋼協披露的數據來看,行業的整體性低迷還要繼續很長一段日子,我想起了這一年來由改革預期引導到資本市場的一系列邏輯的證偽。周期底部的投資不可能在當時就有充足的基本面支撐,是否買入取決于預判未來基本面走勢的邏輯,何時買入取決當前股價下的風險收益比,買入后持有或賣出取決于基本面實際變化對先前邏輯的驗證。同一時刻周期股股價和基本面之間非常糾結,基本面很差時候的低股價與基本面很好時候的高股價前者投資意義更大,對整體市場判斷也適用,市場底部的投資不可能在當時就有充足的基本面支撐,關鍵是對未來走勢邏輯判斷和低股價下的風險收益比。換言之市場底要早于經濟底,周期股的投資是一種階段性的投資,對于煤炭有色來說永遠是彈性最足的周期股。高貝塔特性是市場屬性收益而非周期投資收益。而這,是投資長周期股的主要邏輯。對于航運和航空等周期股,在運價上漲的初始階段供給端是決定運價的主要因素,而需求端是次要因素;集運以及航空股的研究,大周期的分析框架基于總供需分析;中周期的分析框架式基于寡頭者的競爭策略,分析框架錯誤使用是投資容易錯過投資機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這也是上一輪年初的時候我對整個航運邏輯判斷錯誤的根源。
我們來談牛市的假定,在一輪完整的牛市里,周期行業是不會缺席的。任何一輪牛市的周期都是從質疑→事件驅動→估值修復→業績拐點→形成趨勢→流動性溢價。任何市場的質疑都是從估值修復中開始,在流動性泛濫中終結。一輪市場周期輪回數年,人的一生能吃三次估值修復足矣。在價值投資者的眼中:具備持續分紅能力,高壁壘現金流充沛的護城河的企業就是有價值。在技術派投資者眼中短中長三線周期指標共振,金叉就是有價值。在邏輯派投資者眼中,能夠表面的外在挖掘出深層內涵的東西,最后延展到整個邏輯線條,就是有價值。我們在歷史和長河中去發現規律:不管是資金推動型的,還是價值發現型的,目前的事實是可以勝于狡辯。股市提前反應與經濟周期的變化是最基本的經濟原理。政策推手起著調控配置作用。大金融行業是整個貨幣寬松預期最直接的受益者。而且是長期受益。如果不看短期的波動,中長期來看會實實在在帶來業績上的提升。因為現在步入貨幣寬松周期之中,周期類的彈性眾所周知,但很多成長&價值方面的東西被低估了。低估的東西遲早會被發現。
所以,在八月初,我和我的好哥們
@唐史主任司馬遷 討論后得出的共識是:下半年將是題材股的天下。主線有這么幾個:1,逆周期型:電影,傳媒和醫藥2,業績推動型:航空,3,邏輯確定性:豬。4,國家意志型:工業4.0,體育產業,核電。在八月份的全國路演里都講過,經濟不好是已知前提,在這個悲觀預期下股市大環境要盡量去尋找確定性的東西。在配置上:挖掘主動驅動性增長(豬周期相關)&國家戰略(核電&體育&工業智造)&內生性增長(醫藥)等類似可以穿越經濟周期或受經濟波動影響較小的行業,盡量回避那些與宏觀經濟緊密相關的周期性行業。目前來看,這一大邏輯框架已得到市場一致預期及認同。作為資產管理者,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角色的轉換,在主動挖掘與被動配置方面的專業性。做投資不是單純的買指數,不是每時每刻都有盯著上證指數的必要。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指數,而這些行業是可以穿越經濟周期的。在配置中去尋找內需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而這類就是我們要找的阿爾法(α)。我一直認為:市場真正的機會,是跌出來的機會,而不是漲出來的機會。市場真正的風險,是漲上去的風險,而不是跌下去的恐慌。一部分人得到的利益是和另一部分人失去的利益等價交換而來。股災期間杠桿資金和強平絕大多數是飲恨割肉離場。這次大規模的洗牌,換種思維理解就是財富在貧富分配之間的二次轉移,而真正的同上市公司的業績影響不大,但那些傳統的能夠穿越經濟周期的優質白馬股普遍表現并不佳,這是為什么呢?是時代造就了創新還是人的思維仍然活在過去?
你的朋友
呂健中
2015年12月13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