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的削藩
淚痕春雨
漢文帝在控制了中央以后,對于地方的劉氏諸王,文帝更是在不動聲色的削藩。
說到漢帝國的削藩,人們常常都會想到晁錯、主父偃;似乎漢帝國的削藩,就是以這兩個人主導的。其實,漢帝國削藩的主要策劃者是賈誼。
晁錯與景帝、主父偃與武帝策劃的事,都沒有超出賈誼與文帝策劃的范圍。關鍵是,如果沒有賈誼與文帝奠定的基礎,晁錯那種粗暴的削藩,恐怕真能把帝國折騰垮了。至于主父偃的策略,恐怕也會弄出難以收拾的后果。
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
這種口號從理論并非完全沒有道理,但是,皇帝喊著這種口號削藩,通常都是沒事找事。因為,削藩最害怕出現的事,就是藩王實現聯合。你喊著這種口號削藩,藩王們能不聯合起來嗎?
劉邦也削藩;呂后也削藩,文帝也削藩。但是,誰曾喊過這種口號?
鼓勵諸侯國內部大搞分裂,最后讓諸侯國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軟弱。從理論上,這是削藩的最好方法。問題是,你用法律的形式頒布出來,公然鼓勵諸侯內部大搞分裂。這很容易會引起諸侯們的聯合抑制,在諸侯們勢力巨大時,他們聯合抵制,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文帝削藩時,只說很憐憫弟弟趙幽王(劉友)的死。于是,就封趙幽王的兩個兒子都當了王;這種結果,表面上是一種恩賜,其實就是后世推恩令的實踐。因為,這等于把趙國割成兩塊,讓趙王的兩個兒子,一人占一塊。
后來,文帝又封齊王劉肥的六個兒子都為王;又封淮南王劉長的三個兒子都為王。表面上,這是一種恩賜,實際上,這就是后世推恩令的實踐。只是,文帝干得不動聲色罷了。
賈誼的削藩之策,遠比晁錯、主父偃的更全面,更復雜。
晁錯的削藩之策,失之于粗暴。文帝時代,不動聲色的把齊國割成六大塊;把趙國切成了兩大塊;把淮南切成了三大塊。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在齊國、趙國、淮南國保持統一的背景下,景帝就敢在晁錯的慫恿下大舉削藩,估計周亞夫也救不了他。
賈誼的削藩之策。比晁錯溫和多了,因為,抓住機會,就讓諸侯王的兒子都當王,這自然不容易引起諸侯們的抵觸。
主父偃的削藩之策,失之于簡單。因為,主父偃的削藩之策,是無差別的針對所有諸侯王,這顯然容易讓諸侯王們產生共嗚。賈誼的削藩之策,只是就事論事;而且還利用諸侯王們與皇帝關系的親疏遠近,讓諸侯王之間無法達成共識。比如,賈誼雖然勸說文帝削藩,但是,賈誼卻建議文帝擴大梁國的地盤;因為梁王是文帝的兒子。事實上,后來吳楚之亂時,梁國成為阻止吳楚西進的最大障礙。
主父偃的削藩之略,是建立在文帝、景帝兩代削藩基礎之上的。換而言之,當時諸侯王的勢力已非常衰弱了。否則,中央政府這樣光明正大的全面削藩,十有八九也會釀成大患的。
在文帝的統治時期。漢帝國最初三足鼎立的權力格局,終于破碎了。
外戚集團的權勢,雖然仍然不可低估,但是,他們已完全仆倒在皇權的腳下;換而言之,皇帝的喜怒哀樂就可以決定他們的命運。這也就是薄昭以皇帝舅父之尊,終于免不了讓文帝逼死。
功臣集團的權勢,雖然仍然不可低估,但是他們也完全仆倒在了皇權的腳下;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周勃被文帝收拾的語無倫次可以看出來;關于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文帝統治后期,沒有一個功臣子弟,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看出來。
至于皇族勢力,雖然還有著與皇權分庭抗禮的權勢,但是,從整體而言,他們已漸漸處于瓦解的邊緣了。于是在景帝最后一推下,皇族的勢力終于越來越弱了,至于后來在武帝趁勝追擊下,皇族的權勢已成為歷史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