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中型坦克”,可以的話必須把黑豹踢出去,雖然按照德軍標準它算中型,但按照平均值和用途而言,它根本不算中型。46噸的“中型”,比45噸的IS-2還重,M4坦克只有30多噸,最重的“小飛象”38噸,T34-85也只有31噸。
通過租借法案援助給蘇聯的M4坦克在蘇軍中評價并不差,蘇軍官兵認為這種坦克操縱舒適,空間寬敞,駕駛感極好,而且很少出現什么大毛病,唯一的缺點是——喝的油太高級了。
謝爾曼、T34這類坦克走的都是高可靠性路線,在這方面黑豹給他倆提鞋都不配,美國人M4損失過高大部分都是因為對裝甲戰術的不熟悉所導致。蘇德戰場上轉場而來的那些鋼鐵猛獸揍美軍就像大號進新手村,不過后期回過神的美軍迅速的通過自己的謝爾曼裝甲組織起有效的戰斗,在荷蘭與同等級的對手四號坦克打得有聲有色,他們甚至能在阿登森林的對射中連續打掉幾輛虎王。
所以實在不能輕視美國人的坦克,他們缺乏的只是能頂在前面的重型和裝甲作戰經驗,M4這種中型坦克已經證明了自己足夠優秀。
再說T34,早期的T34-43被俗稱為“米老鼠”,后來又出現了37-76,這種坦克曾經一度是蘇聯的中流砥柱,但設計更為優良的T34-85坦克很快成為戰場經典,它堪稱二戰中型坦克的典范,適合生產、成本控制好、性能到位、可靠性極高,擁有優越的機動性和不弱的火力,便是德軍的重型坦克它也有正面對戰的實力。
ZIS-4坦克炮只生產了133門,ZIS-4M只生產了不到200門,隨后D-5T型85炮便徹底取代了57炮。全部的T34-57不會超過這些炮的數字,并且大量的彈藥都用于供給使用ZIS-2反坦克炮的部隊,坦克部隊的57炮彈相當捉襟見肘。
盡管T34-57擁有強大的穿甲能力,但是蘇軍并不待見這種不利于大規模生產的東西。
盡管經典,但T34系列坦克對上豹式仍然是死傷枕籍,畢竟車體裝甲上T34完全無法與黑豹這種50噸的所謂“中型”對比。
不過坦克戰術上黑豹顯然占了許多有利條件,德軍受困于黑豹設計有缺陷的行走機構,很難把這輛坦克開到很遠的地方去。
粗制濫造的工業水平讓黑豹出現的質量問題比當年的虎式還多。低劣的機動性迫使德軍官兵將黑豹當做殲擊車來使用,這極大的增長了黑豹的生存率以及戰果。
說到底黑豹是一種高度參考了T34坦克的德國車型,早年正是俘獲了T34坦克后才帶動了黑豹的研究。幾個競標方案中,奔馳公司的3002(DB)與T34幾乎一致的布局迎來了元首的怒火,而斯柯達公司的T25不消說更拿不出手。總算是MAN的3002(MAN)方案得到了通過,卻也失去了T34的那種靈氣,變得更像虎式。但無論如何,黑豹仍然屬于德國坦克里產量較大的那種。
黑豹最貫徹德國人思想的其實是交錯負重輪和寬履帶的車身穩定方式,通過這套死重巨多的機構,德國坦克的行駛穩定性非常好,因此他們沒有像蘇聯和美國那樣為坦克安裝垂穩。反而T34坦克這種粗糙到電臺都無法普及的坦克安裝了這樣的機構。因此充當固定炮臺時德國坦克表現很好,但行進間的停車射擊上T34實際上占有略微優勢的。
有趣的是,德軍相當欣賞蘇軍的T34坦克,并將之視為一種提高戰斗力和減輕后勤維修壓力的好東西,德軍將繳獲的T34重新涂裝和整備,稱之為Flakpanzer T-34。而蘇軍也相當喜歡黑豹坦克,蘇軍有專門配發的黑豹坦克操作手冊,并將下發給連隊的黑豹視為給戰士的榮耀,后勤部門專門開綠燈維護這些換上綠色涂裝的坦克。
相對來說還是黑豹更受大家的歡迎,連自由法軍都搞到了這種坦克進行裝備,還拿來與德軍的虎式坦克對戰,可惜沒打贏。英軍、美軍、加拿大軍、波蘭軍統統不能免俗,大家都愛黑豹,前提是你能忍受那毛病狂出的車體機構。有些盟軍裝備的黑豹都是修無可修才忍痛扔掉。
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能否認黑豹的優秀,它的綜合性能的確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如果坦克拿來對打,黑豹勝率絕對超過謝爾曼和T34。畢竟德國人考慮的東西不一樣,蘇聯和美國考慮的都是大生產計劃,這種戰略性的觀念黑豹的生產者們不懂。但它的設計者們卻做到了令一輛車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