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雙將威嚴存浩氣
獨門藝術見雛形
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此聯(lián)幾乎家喻戶曉,不過這“爆竹”、“桃符”兩物并非人人皆知其源,容在下饒舌幾句。
相傳,古時西方深山中有一怪物,體長約三尺,頭大面長,眼小而凹,兩頰藍紫有皺紋,腹部灰白色,尾極短而向上,有尖利長牙,性兒兇猛,狀貌丑惡。喜歡吞食蝦兒和螃蟹,還常常偷偷地來侵擾人類。不過那東西怕遇火、畏響聲,于是人們想出了對付它的辦法,就是把竹筒放至火堆里燃燒,讓竹節(jié)在火焰之中發(fā)出畢剝畢剝的爆裂聲。如此,那家伙就被嚇得抱頭鼠竄了。唐朝劉禹錫《畬田行》中有句云:“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
時至宋朝,火藥被廣泛應用,爆竹已不再用燃燒竹子來取響,而改之為以紙筒扎火藥來點放。從此,燃爆竹不單單為驅鬼辟邪,更多則是為了喜慶或玩耍。爆竹也有了許多新名稱,如炮竹、炮仗、鞭炮等等,燃放的時間不再限于過年,其他節(jié)日或喜慶日,甚至連小孩玩耍時亦可燃放。
諸位看官莫急,因這爆竹與桃符有些關聯(lián),所以在下羅嗦幾句。言歸正傳,現(xiàn)在說說那桃符。
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茫茫無際的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上生長著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枝向周圍伸展,方圓足足占三千里。那桃樹頂有一只金雞,日照其身即啼叫。在這桃樹東北之端有一拱形枝干,樹梢垂掛下來,挨到地面,仿佛一扇天然的大門。傳說這便是所有鬼怪出入之門,因此稱作“鬼門”。天帝因怕鬼怪下山到人間去作祟,就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鬼門,他們是神荼(shēnshū)、郁壘(yùlǜ)倆兄弟,這兩位神將擅長捉鬼。如有惡鬼膽敢溜出鬼門,就把它抓住,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老虎。當時黃帝對此很重視,便定了一個規(guī)矩:每當除夕時,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立兩個桃木神像,在門上懸掛葦子編的繩索,畫上老虎,以此來鎮(zhèn)邪,求得來年的吉祥、幸福。
最初,人們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壘的神像,掛于大門的兩側。也許是因為雕刻神像太費事,后來則采取變通之法,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像以代替,即所謂“桃符”。后又覺得畫畫兒仍很費事,便再簡化一下,以長二三尺,寬四五寸的薄薄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個神名,往門上一釘來表示除舊迎新。
宋姜夔《鷓鴣天·丁巳元日》一詞說及寫“神荼”、“郁壘”一事:
柏綠椒紅事事新,
隔籬燈影賀年人。
三茅鐘動西窗曉,
詩鬢無端又一春。
慵對客,緩開門,
梅花閑伴老來身。
嬌兒學作人間字,
郁壘神荼寫未真。
《西游記》中有一段故事與之相似:說是長安附近的涇河龍王與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派魏征在明日午時三刻監(jiān)斬老龍。涇河龍王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傳出一道圣旨,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下著下著,魏征打起瞌睡來。當時正是午時三刻,唐太宗以為將魏征留住,不放他出宮,就行了,所以沒叫醒他,讓他睡著。哪知道魏征在睡夢里魂靈升天,已斬掉涇河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大將秦叔寶奏道:愿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太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于門上。后代人相沿下來,于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如今我們見到的門神是神荼、郁壘或尉遲敬德、秦瓊,有時還可見其他神將。
宋朝王安石《元日》詩記述著新年時“家家椒酒歡聲里,戶戶桃符霽色中”(陸游《丙寅元日》)的民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驅鬼辟邪的“桃符”就是對聯(lián)的雛形,后來演變成了中華民族文苑里的一朵奇麗之葩。那么,最早之聯(lián)又是產(chǎn)生于何時何處呢?
欲知詳情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下拉屏幕,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