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發生過命案的房子
發生過命案的小區
買房置業是人生中的大事,很多人都是傾全家甚至幾代人之力買房,可是,買到手的居然是“兇宅”,這該怎么辦呢?江蘇南京的崔先生就為此打起了官司。崔先生在2013年年底買了一套二手房,可是搬進去不久,就聽說房子里曾經發生過殺人焚尸案,這讓他無法接受!
誤買兇宅 百萬房產成了燙手山芋
據警方信息,2002年4月,這套房子里確實發生過命案。一名女性吸毒人員案發當天進入一位老人家行竊,被老人撞見后殺人滅口,并放火焚尸。雖然離兇案發生已經過去十多年,可這套花了137萬購買的住房依然是個燙手山芋。崔先生說,聽說這事后,心里多少有點不舒服。
崔先生的訴訟代理人江律師表示,原告現在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第一他沒有能力再去花錢買房子,原告當初買這個房子的時候,沒有被如實告知信息;二是,現在這套房子嚴重降低價值才能賣成功,被告的隱瞞導致原告處于尷尬的境地,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溝通無果 賣方認為買方事先知情
多次溝通無果后,2015年11月,崔先生一紙訴狀將原房主湯某告上了法庭,索賠15萬元房屋貶值損失。當時負責處理賣房事宜的湯先生表示,賣房時的確沒有告訴對方房子是兇宅。湯先生認為,一來房屋里的命案已經過去十幾年了,而來他也不清楚是否有義務要將此事告訴給買家。
湯先生還強調,買房人崔先生和他們一家是熟人,應該對房子的情況心知肚明。
湯先生一家認為,買房人應該知道房內發生過兇案、且兇案年代久遠,他們才沒有披露有關信息。相反,買房人崔先生到現在還沒有結清3萬元的尾款,才是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存在紛爭 披露義務仍待法院判斷
那么,所謂的“兇宅”信息是否應該披露呢?專家表示,雖然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但這并不是房屋交易的盲區。
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解亙認為,根據誠實信用原則,結合國外的一些案例,“兇宅”的信息是有披露的義務。
如果賣房人故意隱瞞兇宅事實,則涉嫌欺詐。但如果買房人的確知道房子是兇宅,則免除了賣房人的披露義務,因此所導致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樣。
記錄信息 房產中介稱會如實告知
目前,多家房產中介都有專門的“兇宅”數據庫,一旦通過新聞報道、警方發布或鄰里介紹等渠道得知房屋發生過非自然死亡情況,就會記錄在案,并如實向買房人告知。
由于兇案發生距賣房時,已過去12年,且原被告雙方彼此熟悉,這起案件中的賣房人是否仍有披露義務,還有待于法院的最終認定。本案原定于今天下午進行宣判,但由于爭議較大,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表示將暫不宣判,記者也會持續關注。不管最終判決結果如何,在這里都想提醒大家,買房是件大事,一定要慎重,買房前一定得多考慮考慮,把自己特別在意的事兒問清楚了,這樣,就避免了以后的一些紛爭,自己也住得舒心。
(據荔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