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諾綜合征中醫:痹證。脾腎陽虛:補益脾腎,溫陽和絡。右歸丸加減。藥用附子、桂枝、yin羊藿、菟絲子、山茱萸鹿角膠、枸杞、附子。四肢不溫,畏寒怕冷,遇寒則四肢末端冷甚,肢體麻木
1.外寒侵襲 人體感受外來寒邪,寒邪客于四肢之末、凝滯氣血,痹阻陽氣,四肢失其溫煦而致肢端拘攣疼痛。正如《素問·舉痛論》所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血不通,故卒然而痛。”
2.氣滯血瘀 肝喜條達,主疏泄。憂郁憤怒,致使肝郁氣滯,條達失司,經脈受阻,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為本病。
3.脾腎陽虛 素體虛弱或久病之后,脾腎陽氣虧虛,陽虛不能溫煦肢體,充達四末,故四肢冷涼而發為本病。或在脾腎陽虛的基礎上,復感寒邪,血行遲緩,脈絡閉阻,更可誘致本病或加重病情。
4.血熱毒遏 患病日久,發作頻繁,寒邪、氣滯、血瘀等,郁結日久,均可化熱;或外感濕熱毒邪,熱邪蒸腐,熏的脈絡,而致肢體末端紅熱作痛,或為腫脹,或為潰瘍、壞疽。 季節 寒冷季節發作較多。
地區 人群 本病較少見,多發生于女性,尤其是神經過敏者,男女比例為1:10,發病年齡多在20~30歲。
強度與傳播 發病率 發病機理 病變初期,指、趾動脈無顯著病理變化可見。后期可見動脈內膜增生。彈力膜斷裂和肌層增厚等變化,使小動脈管腔狹小、血流減少。
少數患者最后可有血栓形成,管腔閉塞,伴有局部組織的營養性改變,嚴重者可發生指(趾)端潰瘍,偶有壞死。根據指動脈的病變狀況,本征可分為梗阻型(62.6%)和痙攣型(37.4%)兩大組。
前者有明顯的掌、指動脈梗阻,多由免疫性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所伴隨的慢性動脈炎所致,室溫時指動脈壓明顯降低,寒冷的正常血管收縮反應即可引起發作;
后者無明顯掌、指動脈梗阻,室溫時指動脈正常,在臨界溫度時(18~20℃)才引起發作。
中醫病機 祖國醫學認為,四肢為諸陽之末,得陽氣而溫。
本病系因脾腎陽虛、外因寒邪侵襲而發。
脾主四肢,脾腎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四末,故見肢體冷涼蒼白;
寒邪客于經脈,或肝郁氣滯,均可致血瘀脈絡,而致肢體青紫,暗紅、疼痛;
病程日久,寒邪郁久化熱或復感濕熱毒邪,氣血瘀滯,熱盛肉腐,則終致肢端潰瘍、壞疽。
總之,本病病位有心、肝、脾、腎、脈,病分虛實,
虛者力氣血不足、脾腎陽虛;
實者為寒凝、血瘀、氣滯、熱毒。
病理 病理生理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
(3)脾腎陽虛:
證候:面色不華,四肢不溫,畏寒怕冷,遇寒則四肢末端冷甚,指、趾皮膚顏色蒼白,或青紫,肢體麻木疼痛,遇溫則肢端皮膚恢復正常、疼痛消失,腰膝酸軟發涼,舌質淡,苔白,脈沉細弱。
證候分析:脾腎陽氣虧虛,不能溫養四肢、肌肉,則面色不華,肢體不溫,畏寒怕冷,遇寒則陽氣更傷,脈絡攣緊,故肢體末端冷甚,皮色蒼白、青紫或疼痛。遇熱則寒散,脈絡舒緩,故諸癥減輕或恢復正常。腰為腎之府,腎陽不足則腰膝酸軟冷涼。舌淡,苔白,脈沉細弱為脾腎陽虛之象。
(3)脾腎陽虛:
治法:補益脾腎,溫陽和絡。
方藥:
右歸丸加減。藥用
附子、桂枝、yin羊藿、菟絲子、山茱萸
鹿角膠、枸杞、附子。
方用附子、桂枝溫陽通絡;yin羊藿、菟絲子、山茱萸、鹿角膠、枸杞溫腎壯陽,滋補腎陰,取陰陽相生,相輔相成之意;炮姜色黑入血,合附子、桂枝溫通血脈。
寒邪重者,加干姜,小茴香以溫經散寒;
脾虛腹瀉者, 加云苓、白術健脾止瀉;
氣機阻滯者,加木香、陳皮、烏藥理氣。
中藥
①毛冬青片:5片/次,每日3次口服。
②丹參片:5片/次,每日3次口服。
③四蟲丸:
蜈蚣、全蝎、土鱉蟲、地龍等分研細末,
水泛為丸,每次5g,每日2~3次口服。
④藥物熏洗:
透骨草30g,川楝子、姜黃、當歸、
海桐皮、威靈仙、 川牛膝、羌活、
白芷、蘇木、五加皮 紅花、虎杖各10~15g,
水煎,先蒸后洗,每日2次,每次30~60分鐘。
用于未發生潰瘍及壞疽者。
⑤生乳香、生沒藥、當歸各15g,羌活、獨活、海桐皮各20g,土茯苓30g,血竭10g,透骨草、防風各12g,
熏洗患部,方法同上。
⑥有潰瘍者,可用紅油膏、九一丹外用,每日換藥一次。
針灸
1.體針
(1)寒凝痹阻者:取外關、三陰交、八邪、八風,平補平瀉,溫針灸,留針10~20分鐘。
(2)脾腎陽虛者:取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曲池,針后隔姜灸,或隔附片灸,每穴3~5壯。
(3)氣滯血瘀者:取曲池、外關、合谷、中渚、血海、三陰交、太沖、俠溪,用瀉法。
2.耳針:取穴指、趾、腕、踝、神門、交感,心、肝、內分泌。毫針或電針刺激,每日一次,
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貼耳,不時按壓之。
3.水針:上肢取內關、曲池;下肢取足三里、三陰交,用丹參注射液或當歸注射液2ml,左右穴交替輪流注射,每日一次,15~30次為一療程。
推拿按摩
中西醫結合治療 護理 康復 預防 注意保溫,防止局部受寒,可少量飲酒,戒煙,避免創傷,及時治療可引起血管損傷的各種疾病,避免應用各種縮血管藥物及β受體阻滯劑,避免不必要的情緒激動和精神緊張,保持心情樂觀,積極治療原發病,均是重要的預防措施,有助于減少或避免發作。 歷史考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