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檳榔五兩,大黃八兩,黑牽牛子四兩,皂角十枚,苦楝根皮一斤[1]。
3.2 制法
前三味為末,后二味熬膏,搜和為丸,梧桐子大,再用沉香、木香、雷丸各一兩分研,依次為衣[1]。
3.3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丸,四更時砂糖水送下[1]。
3.4 功能主治
《醫(yī)學正傳》卷五方之萬應丸主治蟲積內(nèi)阻,腹痛拒按,便秘,脈沉實者;近代也用于治療蛔蟲性腸梗阻而見上癥者[1]。
[返回]4 《證治準繩·幼科》集八方之萬應丸
4.1 處方
五倍子、胡黃連、青皮(去白)、陳皮(去白)、黃柏、神曲、麥芽、炮三棱、炮莪術、蕪荑、檳榔、龍膽草、川楝子仁、使君子各一兩[1]。
4.2 制法
前藥除檳榔、麥芽外,余剉炒令焦黃色,候冷,同檳榔、麥芽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麻子大[1]。
4.3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至七十丸,不拘時溫米湯送下[1]。
4.4 功能主治
《證治準繩·幼科》集八方之萬應丸主治小兒疳證,胃口有熱,飲食不進,頭發(fā)作穗,面色萎黃[1]。
[返回]5 《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三引《醫(yī)林方》之萬應丸
5.1 方名
萬應丸
5.2 組成
荊三棱、干葛根、大戟、芫花各等分,巴豆少許。
5.3 主治
《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三引《醫(yī)林方》之萬應丸主治酒積通身黃腫。
5.4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煎生姜湯送下。取下水為效。
5.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返回]6 《醫(yī)學正傳》卷四引《外臺秘要》方之萬應丸
6.1 方名
萬應丸
6.2 組成
檳榔5兩,大黃8兩,黑丑4兩(以上3味為末),皂莢7挺(不蛀者),苦楝根皮1斤。
6.3 功效主治
《醫(yī)學正傳》卷四引《外臺秘要》方之萬應丸功在下諸蟲。主治蟲積心痛腹脹,有塊硬起,吐清水,面黃肌瘦,小便如泔。
6.4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四更時用砂糖水送下。
6.5 制備方法
上先以皂莢、苦楝,用水2大碗熬成膏,一處搜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又以沉香、木香、雷丸各1兩為末為衣,先以沉香衣,次用雷丸衣,又次用木香衣。
6.6 用藥禁忌
忌婦忌服。
[返回]7 《本草綱目》卷三十五引《指南方》之萬應丸
7.1 方名
萬應丸
7.2 萬應丸的別名
萬病丸、地黃煎丸
7.3 組成
干漆1兩(打碎,炒煙盡),牛膝末1兩,生地黃汁1升。
7.4 主治
《本草綱目》卷三十五引《指南方》之萬應丸主治月經(jīng)瘀閉不來,繞臍寒疝痛徹;及產(chǎn)后血氣不調(diào),諸癥瘕病。
7.5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加至3-5丸,酒、飲任下。以通為度。
7.6 制備方法
入銀、石器中慢熬,俟可丸,丸如梧桐子大。
7.7 附注
萬病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八)、地黃煎丸(《普濟方》卷三五二)。
[返回]8 《圣濟總錄》卷八十三方之萬應丸
8.1 方名
萬應丸
8.2 組成
沒藥半兩(研),乳香半兩(研),木香半兩,白附子半兩(炮),烏藥半兩,蒺藜子半兩(炒,去角),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半兩,硇砂(研)1分。
8.3 功能主治
《圣濟總錄》卷八十三方之萬應丸主治干濕腳氣。
8.4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空心冷酒送下10丸。如人行3-5里,吃荊芥茶半盞,每日1次。漸加至15丸止。以覺藥力到腳膝下為效。
8.5 制備方法
上藥各為細末。用木瓜2枚,去皮瓤,剜內(nèi)空,留蓋子,將硇砂入木瓜內(nèi),蓋了,用竹簽子簽定,以濕紙3-5重裹,熱灰煨令香熟,取出不令傾側,別頓一處;次用好酒1升,銀、石鍋內(nèi)煎,先下蒺藜、乳香末,熬去1-2分;次下諸藥末同熬,少時取出,不得令干;卻將煨了木瓜同搗三五百杵,可丸即丸,如豌豆大。
[返回]9 《中藏經(jīng)》卷下方之萬應丸
9.1 方名
萬應丸
9.2 組成
甘遂3兩,芫花3兩,大戟3兩,大黃3兩,三棱3兩,巴豆2兩(和皮),干漆2兩(炒),蓬術2兩,當歸5兩,桑皮2兩,硼砂3兩,澤瀉8兩,山梔仁2兩,檳榔1兩,木通1兩,雷丸1兩,訶子1兩,黑牽牛5兩,五靈脂5兩,皂角7挺(去皮弦。上藥銼碎,洗凈,入米醋2斗,浸3日,入銀器或石器內(nèi),慢火熬,令醋盡,焙干焦,再炒為黃色,存性。入后藥),木香1兩,丁香1兩,肉桂1兩(去皮),肉豆蔻1兩,白術1兩,黃耆1兩,沒藥1兩,附子1兩(炮,去皮臍),茯苓1兩,赤芍藥1兩,川芎2兩,牡丹皮2兩,白牽牛2兩,干姜2兩,陳皮2兩,蕓臺2兩(炒),地黃3兩,鱉甲3兩(醋炙),青皮3兩,南星2兩(漿水煮軟,切,焙)。
9.3 主治
《中藏經(jīng)》卷下方之萬應丸主治傷寒結胸,癥瘕積聚,心腹疼痛,痢疾,瘧疾,水腫,腳氣,產(chǎn)后血暈,胎衣不下。
9.4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用度謹具如下:結胸傷寒,每服7丸,用油漿水送下,當逐下惡物,如人行20里,未動再服;多年積結、癥癥塊,每服3丸至5丸,臨臥水送下,每夜服之,病即止;如記得因傷物作積,每服7丸,即隨所傷物送下;水氣,通身腫黃者,每服5丸,茯苓湯送下,每日2次,水消為度;如要消酒進食,每服1丸,生姜湯送下;食后腹中一切痛,每服7丸,醋湯送下;膈氣噎病,每服3丸,丁香湯送下,夜1服;因傷成勞,每服10丸,鱉甲湯送下,每日3次,漸安減服;小腸痃癖氣,每服3丸,茴香湯送下;大小便不通,每服5丸,蜜湯送下,未通加至7丸;9種心痛,每服5丸,茱萸湯送下,立止;尸注走痛,每服3丸,木瓜湯送下;腳氣,每服5丸,每日食前石楠湯送下;卒死氣未絕,每服7丸,小便化,灌之立活;產(chǎn)后血不行,每服3丸,當歸酒送下;血暈、血迷、血蠱、血痢、血脹、血刺、血塊、血積、血癥、血瘕,每服2丸,并用當歸酒送下,逐日服;難產(chǎn)橫倒,每服2丸,榆白皮湯送下;胎衣不下,每服2丸,燒秤錘通紅,以酒淬之,帶熱送下;脾瀉血痢,每服1丸,干姜湯送下;赤白痢,每服1丸,甘草、干姜湯送下;赤痢,每服1丸,甘草湯送下;白痢,每服1丸,干姜湯送下;胃冷吐逆,并反胃吐食,每服2丸,丁香湯送下;卒心腹痛不可忍者,每服3丸,熱醋鹽湯送下;如常服1丸,臨臥茶清送下;五爛疾,每服1丸,牛乳送下,每日2次;如發(fā)瘧時,每服10丸,童便、酒化開灌之,吐利即愈。
9.5 制備方法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9.6 用藥禁忌
小兒、妊婦、老人勿服。
[返回]10 《人己良方》之萬應丸
10.1 方名
萬應丸
10.2 組成
人參3分,白術4分半,茯苓6分半,甘草6分半,當歸6分,川芎3分7厘,白芍9分,熟地3分6厘,半夏6分,柴胡6分,黃芩3分6厘,黃連3分7厘,地骨皮3分半,知母6分,桔梗7分,陳皮3分半,防風6分,薄荷6分,麻黃8分,枳殼5分,羌活9分,獨活4分,藁本6分,石膏3分半,細辛9分,天麻6分,肉桂3分半,木香6分,僵蠶3分,全蝎10個(去頭足),小茴6分,菟絲子4分,甘菊3分,杜仲6分,蔓荊子3分半,生地3分半,朱砂5分。
10.3 主治
《人己良方》之萬應丸主治小兒1歲之中或月內(nèi)諸癥:臍風,天吊,驚癇,驚搐,外感風邪,頭痛發(fā)熱,痰涌咳嗽,疹子,麻子,痘瘡,身熱泄瀉,痢疾,吐乳,嘔逆。大人亦可用。
10.4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百病俱用姜湯送下;咳嗽有痰,薄荷湯送下;寒,用姜湯送下;水瀉,姜米湯送下;瀉黃色,滾水送下;白漏腹痛,姜艾湯送下:麻疹后,作嘔食及翻胃,淡姜湯送下。
10.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重1錢整。
[返回]11 《活幼心書》卷下方之萬應丸
11.1 方名
萬應丸
11.2 組成
五倍子1兩(去內(nèi)蟲屑),胡黃連1兩,青皮1兩(去白),陳皮1兩(去白),黃柏1兩,神曲1兩,麥芽1兩(凈洗,焙干),三棱1兩(炮,銼),莪術1兩(炮,銼),蕪荑1兩,檳榔1兩,龍膽草1兩,川楝子肉1兩,使君子肉1兩。
11.3 主治
《人己良方》之萬應丸主治諸般疳證,胃口有熱,飲食不進,頭發(fā)作穗,面色萎黃。
11.4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至50丸,或70丸,溫米清湯送下,不拘時候或空心。兒小者,丸作粟谷大,粒數(shù)、下法同前。
11.5 制備方法
上除檳榔(不過火)、麥芽2味外,余12味銼碎,炒令微焦色,候冷,同前麥芽、檳榔研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麻仁大。
[返回]12 《醫(y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王氏集驗方》之萬應丸
12.1 方名
萬應丸
12.2 組成
硇砂半兩(水飛過,研),阿魏(醋研,去砂土)半兩,大黃半兩,吳茱萸(去枝梗)半兩,青礞石(研細末,用焰消拌和,于銀鍋內(nèi)煅,取凈)半兩,肉桂半兩,木香半兩,青皮(去瓤)半兩,玄胡索半兩,五靈脂(酒淘,去沙)半兩,小茴香(炒)半兩,川山甲(蛤粉炒)半兩,乳香半兩,沒藥半兩,當歸半兩,石菖蒲半兩,皂角(去皮弦子)半兩,干漆(炒煙盡)半兩,檳榔半兩,陳皮(去白)半兩,枳殼(去瓤,炒)半兩,京三棱(煨)半兩,丁香半兩,莪術(煨)半兩,良姜(炒)半兩,甘遂半兩,芫花(醋煮,焙)半兩,大戟半兩,雄黃半兩,巴豆(去油膜)3錢。
12.3 功效主治
《醫(y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王氏集驗方》之萬應丸功在破一切積,散一切氣。主治蠱氣,血氣,結塊疼痛,癥瘕積聚,心氣脾疼,食積,肉積、酒積,胃冷吐食,氣膈噎塞不通,遍身水氣浮腫,氣急痰壅。婦人血氣不行,腹肚疼痛,年深日久者。
12.4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生姜湯送下。利后以白粥補之。
12.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12.6 萬應丸的臨床應用
蠱脹:一婦人年四十余歲,經(jīng)脈不行十三個月,腹肚蠱脹而疼,時腫時消,醫(yī)以行經(jīng)動胎之藥服之,女口水澆石,脈息沉細而實。予曰:此非胎也,當作血氣治之。予以此藥,生姜湯下三十丸,大便如常,腹疼稍減。至次日五更初,再進五十丸,至天明,糞下異色,腥臭難聞,腹蠱稍消,旋以白粥補之。第三日早,又以五十丸進之,至天明,糞下如故,腹脹又減。如是者服藥十日,其病全獲安矣。
[返回]13 《便覽》卷三方之萬應丸
13.1 方名
萬應丸
13.2 組成
大腹子2兩(同檳榔制法),使君子20枚,貫眾(去土)5錢,土朱5錢,雷丸(水浸,刮去黑皮)5錢(紅者不用),木香3錢(另研),雞心檳榔2兩(用無灰酒浸半日,至心黑為度,以黃豆煎湯洗),自然銅1兩(有金星小者佳,用醋煅7次,以酥為度),錦紋大黃5兩5錢(濕紙裹,煨半生半熟),黑牽牛4兩(炒半生半熟,取頭末2兩),滑石1兩(白者佳)。
13.3 功效主治
《便覽》卷三方之萬應丸功在追蟲取積。主治蟲積,面色萎黃,肌膚羸瘦,胸膈停痰,宿食不化,肚腹膨脹,蟲咬心疼,吃泥炭米物。五臟中諸氣血積聚,婦人癥瘕。
13.4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大人3錢,小人減半,莫食晚飯,四更時冷茶送下。行5-7次無妨。候蟲積諸毒下盡,以溫米粥補之。
13.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皂角水煎成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13.6 用藥禁忌
忌腥冷面食。孕婦忌服。
[返回]14 《癥因脈治》卷一方之萬應丸
14.1 方名
萬應丸
14.2 組成
麥芽、神曲、雷丸、陳皮、甘草、京三棱、莪術、檳榔、蕪荑、鶴虱、使君子。
14.3 功能主治
《癥因脈治》卷一方之萬應丸主治蟲積胃脘痛。
[返回]15 《癥因脈治》卷三方之萬應丸
15.1 方名
萬應丸
15.2 組成
黑丑、大黃、檳榔、雷丸、南木香、沉香。
15.3 主治
《癥因脈治》卷三方之萬應丸主治蟲積腹脹。
[返回]16 《女科指掌》卷四方之萬應丸
16.1 方名
萬應丸
16.2 組成
知母(鹽水炒)、青皮(醋炒)各等分。
16.3 主治
《女科指掌》卷四方之萬應丸主治產(chǎn)后玉門不閉。
16.4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芎、歸湯化下;酒服亦得。
16.5 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返回]17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之萬應丸
17.1 方名
萬應丸
17.2 萬應丸的別名
朱砂萬應丸
17.3 組成
大黃5錢,巴豆霜5錢,廣郁金5錢,滴乳香5錢,明雄黃2錢半,朱砂2錢半。
17.4 功效主治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之萬應丸功在溫降寒積。主治寒積腹痛,寒食凝聚,臍腹絞結,疼痛拒按,堅硬結塊,胃脘寒痛,酒酲傷胃,停食,胸口疼痛,咯氣嘔逆。
17.5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腹開水送下。
17.6 制備方法
朱砂、雄黃各自另研,余藥共為細末,一處調(diào)勻,陳醋打糊為丸,如小豆粒大。
17.7 用藥禁忌
忌食辛辣生冷等。
[返回]18 《楊氏家藏方》卷七方之萬應丸
18.1 方名
萬應丸
18.2 組成
白牽牛、檳榔、肉豆蔻(面裹煨)各等分。
18.3 主治
《楊氏家藏方》卷七方之萬應丸主治久挾積滯,因傷生冷,遂作痢疾,或赤或白,經(jīng)久不愈。
18.4 萬應丸的用法用量
食前服50丸,赤痢,甘草湯送下;白痢,干姜湯送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湯送下。
18.5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萬應丸
【藥物組成】干漆1兩(打碎,炒煙盡),牛膝末1兩,生地黃汁1升。
【處方來源】《本草綱目》卷三十五引《指南方》。
【方劑主治】月經(jīng)瘀閉不來,繞臍寒疝痛徹;及產(chǎn)后血氣不調(diào),諸癥瘕病。
【制備方法】入銀、石器中慢熬,俟可丸,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丸,加至3-5丸,酒、飲任下。以通為度。
【藥物組成】白牽牛、檳榔、肉豆蔻(面裹煨)各等分。
【處方來源】《楊氏家藏方》卷七。
【方劑主治】久挾積滯,因傷生冷,遂作痢疾,或赤或白,經(jīng)久不愈。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用法用量】食前服50丸,赤痢,甘草湯送下;白痢,干姜湯送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