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周圍(包括大腿內側近腹陰處)部位經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證。《張氏醫通·汗》 :“陰汗,陰間有汗,屬下焦濕熱。” 故治宜清熱燥濕法。自擬基本方由三味陰汗湯,藥物為黃柏15g、蒼術15g、萆薢15g。而陰汗多責之于肝、腎。
若五心煩熱、陰囊、會陰灼熱、脈細數之腎陰虛熱,合用知柏地黃湯;
若陰囊紅腫熱癢、口苦,脈數之肝膽濕熱,合用龍膽瀉肝湯;
若肛門下墜、氣短乏力、脈細弱之中氣下陷,合用補中益氣湯。
此外,《雜病源流犀燭》卷七:“有陰囊 汗者,則為腎虛陽衰”不屬本方治療范圍。
病案1:劉某,男,33歲,初診日期 :2011 年12月13日。主訴:陰囊潮濕3年余。現病史:患者自述年青時每日飲酒,經常去風月場所,甚則通宵達旦。近3年陰囊潮濕,氣味臊臭,某某醫院,西醫按炎癥治療治療效果不明顯,經介紹求診于我。刻診:陰囊潮濕,五心煩熱、陰囊、會陰灼熱、小便黃,舌質紅苔薄,脈細數。辯證:腎陰虛熱之陰汗。方藥:萆薢15g、蒼術15g、黃柏10g、知母10g、熟地20g、山藥15g、山茱萸15g、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5g、白芍15g。每劑服2次。14劑后, 陰囊潮濕悉除。
按語:《醫略六書》卷二十;“酒色過度,濕熱下乘者則精血不藏,每多陰汗,宜滋腎涼肝。” 知柏地黃湯加白芍柔肝。
病案2:張某,男,27歲,初診日期 :2012 年9月1日。主訴:陰汗陰癢3周余。現病史:患者陰汗陰癢,口苦脅痛,小便黃,尿熱,舌質紅苔黃,脈數。辯證:肝膽濕熱之陰汗。方藥:黃柏10g、蒼術15g、萆薢15g、龍膽草10g、柴胡10g、黃芩15g、梔子10g、當歸10g、生地15g、澤瀉20g、苦參15g、車前子30g。每劑服2次。3劑后, 陰汗陰癢,口苦脅痛,小便黃,尿熱均好轉,龍膽瀉肝丸善后1周,病愈。
病案3:田某,男,33歲,初診日期 :2012 年5月11日。主訴:陰汗乏力3年余。現病史:患者陰囊潮濕,肛周多汗,肛門墜脹、氣短乏力,納呆消瘦,小便黃,胃下垂病史,舌質紅苔薄,脈細弱。辯證:中氣下陷夾濕熱之陰汗。方藥:黃芪30g、黨參30g、白術15g、陳皮10g、當歸10g、升麻10g、柴胡10g、黃柏10g、蒼術15g、萆薢15g。每劑服2次。7劑后, 陰汗乏力,肛門墜脹均減輕。患者不愿服湯藥,用補中益氣丸合三妙丸,繼續治療3周,陰囊潮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