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金佛草散。
【來源】宋·朱肱《類證活人書》
【歌訣】金佛草散生姜棗,辛夏前胡苓荊草,
發散風寒力尤勝,化痰止咳療效佳。
【組成】金佛草、前胡、半夏、茯苓各9克,荊芥穗6克,細辛、甘草各3克,生姜3片,大棗2枚(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功效】發散風寒,化痰止咳。
【主治】風寒咳嗽,癥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悶氣促、苔白脈浮。可用于感冒咳嗽痰多、哮喘、肺炎、支氣管炎等病癥。
【加減】
喉癢、咳嗽不爽,加桔梗;
風熱咳嗽,去荊芥、前胡,合桑菊飲(桑葉、菊花、杏仁、連翹、桔梗、蘆根、薄荷、甘草);
燥熱咳嗽,去荊芥、前胡,合貝母瓜蔞散(浙貝、瓜蔞、天花粉、茯苓、桔梗、橘紅);
痰多而清稀,合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痰黃而夾熱,加黃芩,或合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
兼喘,合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
痰壅氣促,上盛下虛,去荊芥、前胡、合蘇子降氣湯(蘇子、前胡、制半夏、厚樸、當歸、陳皮、甘草、肉桂、生姜);咳嗽日久,無明顯外證,合止嗽散(百部、紫菀、陳皮、桔梗、白前、甘草);
脾胃虛弱,合五味異功散(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
反復感冒者,合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
【附記】本方性溫,咳嗽而有咯血者,不宜應用。
各種內傷咳嗽在發病的過程中亦皆有咳嗽表現,應采取不同對策。現僅介紹外感性咳嗽的辨證施治。
1.風寒咳嗽:氣候改變時,尤其季節交替之際,容易外感風寒,發熱或不發熱,咳嗽,痰液清稀,兼有鼻塞流涕,頭疼,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都是風寒犯肺的表現。其因在肺氣不能宣暢,風寒傷于皮毛外束膚腠,其邪在表。
治法應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可選用金佛草散:金佛草(其花叫旋復花)12~15克、前胡12~15克、荊芥10~12克、細辛3克、半夏10~12克、云苓15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棗6枚。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風熱咳嗽:身熱體溫偏高或不高,咳嗽,咯痰,痰多黃色,難以咯出,口渴欲飲,咽疼咽癢,頭疼,乏力,脈浮數(編者注:輕輕一按就感覺到脈跳,且每分鐘超過90次,即為浮數脈),舌紅,舌苔薄黃,此為風熱咳嗽的表現。其因在風熱襲肺,肺失清肅,熱熬津液為痰,口渴咽疼為肺熱耗津,風熱主疏泄故而有汗,苔黃為肺熱在表。
治法應疏風解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可用桑菊飲或銀翹散(編者注:這2種藥,藥店均有成藥供應)。
桑菊飲:杏仁6~10克、連翹6~10克、薄荷6~10克(后下)、桑葉10~12克、菊花10~12克、桔梗10~15克、甘草6~12克。
銀翹散:銀花10~20克、連翹10~15克、苦桔梗10~12克、薄荷10~15克(后下)、淡竹葉10~12克、生甘草6~10克、荊芥穗10~12克、淡豆豉10~12克、牛蒡子10~15克。
以上二方可選一。如不方便煲藥,可選購成藥;若有條件煲藥,最好服湯藥。
在運用以上所舉方藥時均需注意以下幾點:
1.咳嗽甚重者在每方中加前胡15克、浙貝20克、冬花15克、枇杷葉15克(前述藥方中已有者不用加,下同)。
2.如痰多,加陳皮12~15克、半夏10~12克、膽星10克。
3.發熱體溫高者,加板藍根30克、柴胡15克。
4.口干咽燥者,可加百合12克、麥冬15克、北沙參15克。
5.外寒內熱者,酌情加麻黃3~6克、杏仁10~12克、生石膏20~30克。
6.有氣短氣喘者,加麻黃6~10克、厚樸10克。
由于氣候的變遷,現代社會中,風熱外感咳嗽多于風寒外感咳嗽,即使冬季風熱外感咳嗽也較多,在辨證時需加以注意。
金沸草散
(疏風宣肺法)
《博濟方》
荊芥穗四兩  旋復花三兩  前胡三兩  半夏一兩,洗凈,姜汁浸  赤芍藥一兩  麻黃去節,三兩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加生姜、大棗,同煎至六分,熱服。如汗出并三服。
【主治】傷寒感冒,發熱惡寒,無汗惡風,肢體疼痛,鼻塞聲重,咳嗽不已,痰涎不利,胸膈滿悶;及外感風寒,齒浮,舌腫,牙痛。
【方論選萃】
清·汪紱:金沸草咸苦微辛,其花午開子落,與半夏意同而輕浮,上入于肺,苦能泄熱氣,咸能化痰結,辛能行痰濕,凡痰飲之逆于肺者,此能降而泄之;前胡甘苦微辛,能降泄高亢之氣,而疏暢下行之滯,主下氣行痰;麻黃以大開腠理而泄其風;荊芥辛苦而性上浮,祛頭面之風,去經隧之濕,此方蓋以此為君藥,以兼去風痰,諸藥亦隨以上升于肺,而后乃降而下墜其痰也;赤芍藥酸于瀉肝斂陰,且監麻黃之過散,用赤者以行水分收痰濕也;輕用半夏者,以風則夾相火也,然必用之者,非此不足以通滯行痰也。金沸草輕虛,此以行于下所以助之;甘草以厚脾土,以緩肝急(《醫林纂要》)。
【按語】
宋·朱肱《類證活人書》載“金沸草散”前胡三兩,荊芥四兩,半夏一兩,洗凈,姜汁,浸,赤芍藥二兩,細辛一兩,甘草炙一兩,旋復花三兩,方意仍較《博濟方》方為和平。
感冒初起神效方
2013-11-07  蟻Z
麻黃2桂枝2柴胡6白芍15茯苓10甘草3陳皮2白術10蘇葉2神曲3半夏2
單位:克
一般來說,服藥后體溫有短期升高的現象是正常 的。按用藥經驗,一般服藥三、四個小時后身體發熱就會有明顯的下降的,若服一付藥后仍有發熱的,可再服一付。
二付藥后仍發熱或有感冒癥狀的,是感寒深也,需另開方治之。
另外,感冒治后的恢復是有一個過程的。若治后出現咳嗽、多痰的癥狀,請用如下方:
蘇子5半夏5陳皮5花粉5甘草5茯苓10,用一二付就可,之后若有微咳就讓其自然恢復。
有關感冒方中的一些補充說明:
1、除蘇葉外,其它的藥先溫水浸泡10分鐘左右再煎,煎滾3分鐘時放入蘇葉即停火,過10分鐘后倒出藥水服(蘇葉、桂枝等藥味易揮發,故此);
2、半夏是指法夏,不能用水半夏;
3、神曲是建曲;
4、感冒越發現得早而治越易治,敬請父母多留意自己孩子的身體狀況,多總結、掌握孩子感冒前的征兆。
咳嗽的治療
2011-03-15  cuimingzo...
咳嗽是肺病中最常見的癥狀,是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的表現。“咳”是指有聲無痰;“嗽”是指有痰無聲,“咳嗽”為有聲有痰。現在;臨床上并不區分,統稱為“咳嗽”。咳嗽一癥,首當鑒別外感內傷。一般說來,外感咳嗽,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必兼表證,多屬實證;內傷咳嗽,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或反復發作,以虛證居多,咳嗽之辨證,要注意咳聲的特點,如咳聲緊悶,多屬寒濕,咳聲清脆多屬燥熱等。如咳嗽晝甚夜輕者,常為熱為燥;夜甚晝輕者,多為肺腎陰虧。若無力作咳,咳聲低微者,多屬肺氣虛。此外,對咳嗽的診斷,還須參考痰的色、量等不同表現和兼見癥狀以鑒別寒熱虛實。
臨床上還常見頓咳和犬吠樣咳嗽。
頓咳又稱為“百日咳”,其特點是咳嗽陣作,咳聲連續,是痙攣性發作,咳劇氣逆則涕淚俱出,甚至嘔吐,陣咳后伴有怪叫,其聲如“鷺鷥鳴”。頓咳以五歲以下的小兒多見,多發于冬春季節,其病程較長,不易速愈。多因風邪與伏痰搏結。郁而化熱,阻遏氣道所致。一般地說,初病多屬實,久病多屬虛,痰多為實,痰少為虛,咳劇有力為實,咳緩聲怯為虛。實證頓咳多因風寒犯肺或痰熱阻肺所致。虛證頓咳多見肺脾氣虛。白喉病則咳聲如犬吠,干咳陣作,為疫毒內傳,里熱熾盛而成。
止嗽散由桔梗、荊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陳皮組成,為清代程鐘齡“苦心揣摩而得”,載其所著《醫學心悟》中,是臨床常用方,影響深遠。上海曾將此方制成糖漿,名“寧嗽露”(《中醫方劑臨床手冊》)。北京中醫研究院也曾將其配制成糖漿,廣施于病人,據岳美中先生介紹“療效甚好”(《岳美中醫話集》)。
止嗽散的創制,與程氏的學術思想、醫療經驗密不可分。咳證雖多,無非肺病,肺屬金,程氏將肺譬喻為一座鐘,鐘是非叩不鳴的,今既鳴,當找出叩鐘之具。叩鐘之具甚多,概而言之不外兩端,一為外感,一為內傷,外感六淫之邪乃自外叩鐘之具;勞欲情志飲食炙爆之火乃自內叩鐘之具。一經辨證確認何種所為,除掉它,鐘鳴自止。反之,沒有找出鳴鐘之具并除之,反而磨挫其鐘,勢必損鐘而鳴亦不止,鐘將不保,后果可慮,此其一。其二,程氏主約“治病于未形”,治咳嗽“貴在初起得法為善”,咳嗽初起屬風寒者十居其九,因此,發散風寒,除掉自外叩鐘之具,是咳嗽的主要治法。其三,肺開竅于鼻,外合于皮毛,外邪入侵,最易犯肺。善治者治皮毛,必須表散。但肺又為嬌臟,乃清虛之體,一物不容,不耐寒熱,因此用藥配方,既要客邪易散,又要肺氣安寧,程氏以“溫潤和平,不寒不熱” 為原則,選用桔梗等七味藥組合成方,此方“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
在“咳嗽”門中,程氏以止嗽散貫穿始終,從中可以得到他運用此方的四條經驗:一、不僅六淫所致咳嗽可用,五臟六腑之咳嗽亦可用;二、實證用,虛證亦用,如陰虛內熱所致咳嗽,朝用地黃丸,午用止嗽散去荊芥,加知母、貝母、葳蕤胡桃湯治之;三、藥味一般只加不減,從所舉十二見證看,僅因咳而嘔出蛔蟲者去甘草,加烏梅、川椒、干姜;四、風寒咳嗽,睡前以生姜湯調下此散,效果甚佳。
余臨證三十六年,治咳常將止嗽散作湯劑作用。風寒較重者加防風、蘇葉、羌活、生姜;風熱為患者加桑葉、薄荷、菊花,表癥初起寒熱夾雜者加柴胡、赤芍、防風、蘇葉(即合正柴胡飲);咳嗽多痰加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厚樸;干咳少痰加桑葉、栝樓皮、桑皮、貝母;咳而兼喘加炙麻黃、杏仁、地龍、蟬衣。總之,病在肺衛之表,治療及時,邪從表出,其咳自止。可惜的是不少病人視咳嗽為小恙,大意疏忽,日久不治;或不避風寒,不節飲食;或雜藥亂投,貽誤病情。一般說來,久咳多為內傷屬虛,可臨床上仍屬外感實證的久咳并非鮮見,如咳嗽聲響亮,晝咳夜安,痰黃白相兼,或鼻塞,或時有清涕,脈浮滑或浮緩,苔薄白或白滑者,均為外邪未散之侯。尚有風寒邪久伏肺胃,只咳嗽不已,余無他癥者,皆宜解表宣肺,化痰止咳,首選止嗽散。如受風寒咳嗽,不論男女老少,睡前以生姜湯送下10克便安。
曾治一孕婦咳嗽,初起風寒外感,稍有咳嗽,怕服藥影響胎兒而未治療。后外感漸解,咳嗽久不止,且咳而遺溺,方來治療。癥見:咳嗽三月,咳時遺溺,痰多色白,作嘔,納食甚差,大便溏薄,精神不佳,苔白,脈細。此屬脾氣虛不能上輸于肺之侯,當補脾益氣、化痰止咳,藥用藿香10克,砂仁5克,紅參10克,炒白術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5克,陳皮5克,半夏10克,生姜二片,大棗四枚,車前子10克,3劑,每劑煎3次,每次送服止嗽散10 克。藥后癥無進退,守方再進5劑,痰減咳稀,咳時不遺溺,作嘔止,大便成形,飲食增加。這是既補脾土以生肺金,又止咳化痰、安寧肺氣的雙管齊下之舉。后讀陳修園《時方妙用》,見“實癥不可妄用虛癥諸方,恐留邪為患也,而虛癥定不可廢實證諸方,以咳嗽必有所致之者。溯其得病之由而治之,即治本之法也”。此真經驗之談也。
尤值一提的是,有患者記余言,值親友感冒咳嗽,以止嗽散治之,皆一服即效,甚贊古方之神,于此也可見程氏“藥極輕微而取效甚廣”之說不誤。
此方無論風寒、風熱、風燥而引起的咳嗽都起作用(本人親自試過桔梗6g、荊芥6g、紫苑6g、百部6g、白前6g、甘草3g、陳皮6g)
喉癢可用化橘紅代替陳皮效果非常好,經多人驗證。咳嗽一定要加川貝(可用浙貝母價格稍低)。以上是兒童一副藥的量,成人應該加倍。
止嗽散能用于多種咳嗽的治療,止嗽散方出清代程國彭的《醫學心悟》,可治新久咳嗽,無論外感內傷,皆可用之。該方“藥極輕微,而取效甚廣”,確為臨床治咳良方,辨證加減運用,常能獲得滿意的療效,為臨床治咳的常用方之一,現就其應用體會略陳如下。
1 宣散并溫潤,主治風寒咳嗽
《醫學心悟?咳嗽》指出:“風寒初期,頭痛鼻塞,發熱惡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防風、紫蘇葉、生姜以散邪”,說明本方主治風寒咳嗽。本方多用于風寒咳嗽后期,風寒表證不著,或有輕微惡寒,或咽癢則咳,咳痰不爽,痰白或粘,舌苔薄白,脈浮者為宜。應用時,一般以橘紅易陳皮,橘紅化痰止咳,且對咽癢而咳者效果較好。若表寒仍較明顯者,加紫蘇葉、防風;表寒甚者可適加麻黃;咳重加杏仁,與桔梗、白前配合,宣降并用,使肺氣得暢。方中紫菀化痰止咳,溫而不熱,潤而不燥,不論新久、寒熱之咳皆可用之。偏于風寒者尤為適宜,其長于化痰,止咳力緩,無斂邪之弊。若咳久不愈,可酌加款冬花,其止咳之力較強而化痰之力較緩,與紫菀相伍,增強止咳化痰之功。若痰較多者,加茯苓、蘇子。兼氣虛者酌加黨參益氣。若風寒咳嗽郁久有化熱之征,酌加黃芩或青黛以清肺。
病例1: 蘇某,男,31歲,1999年12月5日來診。自述半月前患感冒,惡寒,周身酸痛,咽癢,咳嗽,自服感冒藥,癥狀減輕,但咳嗽至今。現癥:時時咳嗽,咳而不爽,咽癢則咳,晝夜咳嗽無明顯區別,痰白量不多,胸悶不適,有時微寒,乏力,苔薄白,脈稍浮而弦。辨為風寒咳嗽,由于肺氣失宣,氣逆而咳,咳久兼肺氣不足。治擬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法,兼益肺氣。方用止嗽散加減。處方:桔梗15g、炙紫菀 20g,荊芥10g、制百部15g、橘紅10g、白前10g、杏仁15g、枳殼10g、炙款冬花10g、黨參15g、炙甘草6g,3劑。3日后復診,自述服藥2劑后咳嗽明顯減輕,3劑盡已基本不咳,胸悶減輕,咽部時癢。上方再進4劑而愈。
2 宣潤配辛涼,用治風熱咳嗽
本方“溫潤平和,不寒不熱”,因此,適當加減也可用治風熱咳嗽,但適宜于風熱咳嗽表證不著,咳甚而頻者。使用該方主要在于取其宣潤及化痰之功,要在宣暢肺氣,潤肺化痰。應用時去荊芥,白前易前胡;有表熱者加牛蒡子、連翹;咳重加杏仁;痰粘或黃而難以咳出者加浙貝母、瓜蔞;咽紅而痛者加板藍根、射干;陰傷舌紅、口干者加沙參。
病例2: 患者黃某,女,22歲,2000年9月24日來診。自述1月來反復感冒,1周前又時有發熱,頭昏,周身酸痛不適,汗出,咽癢,咳嗽頻作,痰黃而粘,納差。查:咽紅,舌尖偏紅,舌苔薄黃,脈浮稍數而無力。初辨為外感風熱,肺失宣肅。擬辛涼解表、宣肺止咳之法。處方:金銀花15g、連翹15g、牛蒡子10g、黃芩10g、桔梗l0g、前胡10g、浙貝母10g、瓜蔞皮15g、蔓荊子10g、羌獨活各10g、焦楂曲各10g,生甘草6g,3劑。服藥3劑后已不發熱,頭昏、周身酸痛消失,但仍咳嗽,痰粘稍黃,量不多,咽癢稍紅,有汗,口干,舌尖稍紅,脈稍數無力。證屬邪熱蘊肺,失于宣肅,傷及氣陰。擬宣肺清熱、化痰止咳之法,兼以益氣養陰。處方:桔梗15g、炙紫菀15g、制百部15g、橘紅10g、杏仁15g、浙貝母10g、瓜蔞皮15g、牛蒡子10g、沙參 15g、生黃芪15g、生甘草6g,3劑。3診時,咳嗽基本消失,痰少,納差,活動易汗出,口干,舌尖稍紅,脈弱無力。上方減牛蒡子,加麥冬15g,繼服調理。
3 宣潤伍清透,可治肺熱咳嗽
止嗽散并非直接用于肺熱咳嗽治療的主方,但肺熱咳嗽存在肺氣失宣,郁而生熱,可取本方宣降之功,透解邪熱,且潤而不傷津液。肺熱灼津為痰,肺郁不宣則津液失于敷布而為痰,本方可宣肺化痰。因此,稍作調整,可治肺熱咳嗽。應用時去荊芥、白前,加青黛、黃芩等品以清肺熱;咳重加前胡、杏仁;痰黃而粘者加浙貝母、瓜蔞清肺化痰散結;咽紅而痛者加牛蒡子、蚤休、射干。
病例3: 金某,女,19歲,1998年2月15日來診。主訴發熱、咳嗽1月余。1月前著涼后出現發熱,咳嗽,經輸液治療2周,發熱始退,但頻咳不已。又服中西藥物治療2周,咳嗽仍無好轉,胸透無異常。余診時翻閱前醫所用方藥,多為銀翹散、桑菊飲加清熱解毒之品。經仔細詢問,患者初病,惡寒發熱,無汗,咽不痛,咳嗽咯吐稀薄白痰,且其體質偏弱,病由感受風寒所致,咳嗽證屬風寒。前治以大量抗生素及清熱解毒之品施治,未有及時發散宣肺,以致陽氣被郁,肺氣閉而不宣,氣逆而咳。目前,咳頻不分晝夜,痰少而粘,色稍黃,脈弱稍數。辨為風寒郁肺化熱。治擬宣肺清熱、化痰止咳之法,以止嗽散加減。處方:桔梗15g、炙紫菀20g、制百部15g、橘紅10g、前胡10g、浙貝母l0g、青黛10g(包煎)、木瓜10g、生甘草6g,2劑。服藥后,其母告知咳嗽已明顯減輕。2劑盡,又服上方3劑,咳嗽痊愈。
4 溫宣重化痰,可愈痰濁咳嗽
《醫學心悟?咳嗽》指出:“若濕氣生痰,痰涎粘稠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棗以祛其濕。”本方加減可用治痰濁咳嗽。臨床癥見咳嗽痰多色白,胸部滿悶不適,舌苔白而偏膩,則可選用。應用時,本方去荊芥,加半夏、茯苓、枳殼,即本方合用枳桔二陳湯,宣暢肺氣,燥濕化痰。若痰濕咳嗽日久,脾失健運,出現食少便溏,腹滿,倦怠乏力,可遵《醫學心悟》之說,合用異功散施治。
病例4: 王某,男,15歲,1985年4月12日由其母帶領來診。患者素體較弱,平時食納欠佳,易于感冒。去冬因著涼感冒而咳嗽,經治感冒癥狀消失,但反復咳嗽,時輕時重。目前,仍時發咳嗽,痰多色白,胸部滿悶不適,納差,活動易汗出,舌淡,苔白偏膩,脈緩無力。辨為痰濕蘊肺兼脾虛。先擬化痰宣肺止咳之法,方用止嗽散加減。處方:桔梗10g、炙紫菀12g、制百部10g、橘紅10g、白前10g、茯苓15g、清半夏l0g、枳殼l0g、焦楂曲各l0g、炙甘草 6g,3劑。復診時其母告知藥后咳嗽加重,咳痰增多。予謂此屬用藥后的正常反應,囑依前方再進3劑。又服2劑后,咳出大量白粘痰,其后咳嗽明顯減輕,偶有幾聲。遂合健脾之法繼續調理。處方:桔梗10g、炙紫菀12g、制百部10g、橘紅10g、白前10g、茯苓15g、白術10g、黨參10g、焦楂曲各 10g、炙甘草6g,繼服善后。
5 宣潤兼調氣,適于郁火咳嗽
《醫學心悟?咳嗽》指出:“若七情氣結,郁火上沖者,用止嗽散,加香附、貝母、柴胡、黑山梔。”郁火主要是指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宣肅而致咳。止嗽散宣降肺氣,潤肺化痰止咳,并無清泄郁火之功,但肺氣得以宣降,則郁火可泄,此為治療郁火咳嗽的前提,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應用時減荊芥,加青黛、子、黃芩清泄肺熱、郁火;痰粘加浙貝母、瓜蔞、海浮石、合歡皮。
病例5: 魏某,女,48歲,1989年8月27日來診。自述咳嗽40余日,時輕時重,反復發作,咳時痰少而粘,色微黃,胸脅滿悶,眠差多夢,有時煩躁,食欲不振,口干口渴,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而細。辨證屬肝郁化火,上逆犯肺,失于宣肅而致。治擬清肝潤肺、化痰止咳之法。以止嗽散合黛蛤散加減。處方:桔梗 l0g、炙紫菀15g、制百部20g、橘紅10g、浙貝母10g、瓜蔞皮15g、青黛10g(包煎)、海蛤殼15g、合歡皮15g、枳實10g、制枇杷葉 6g、生甘草6g,5劑。9月2日復診時,自述咳嗽減輕,咳痰減少,但仍有少量粘痰滯于咽部,咳而不爽,痰色白,舌偏紅,舌苔微黃,脈弦細。繼以上方加郁金10g,又服10劑,咳嗽、咯痰漸愈。
6 潤肺且殺蟲,亦治肺癆咳嗽
《醫學心悟?咳嗽》指出:“若腎經陰虛,水衰不能制火,內熱,脈細數者,宜朝用地黃丸滋腎水,午用止嗽散,去荊芥,加知母、貝母以開火郁,仍佐以葳蕤胡桃湯。”這說明本方適當配伍加減,亦可治陰虛咳嗽。因方中百部可潤肺止咳,又可治癆殺蟲,故止嗽散也可用于治療以咳為主癥的肺癆。肺癆以陰虛為主或氣陰兩虛證均可以本方加減施治。應用時去荊芥、桔梗,加沙參、麥冬、黃精、百合等滋陰潤肺之品;咯痰而粘者加貝母;痰粘而黃者加黃芩;痰少咳重者加五味子或烏梅; 手足心熱者加知母、地骨皮。
病例6: 祁某,男,32歲,1976年5月23日來診。自述2個月前,因反復咳嗽,有時痰中帶血,經某醫院胸透檢查診為肺結核,服用雷米封等抗結核藥物治療,癥狀好轉,但仍反復咳嗽,干咳少痰,有時胸痛,納差乏力,手足心熱,舌質偏紅,邊有齒痕,脈細無力。辨為肺癆氣陰兩虛證。以止嗽散合沙參麥冬湯加減。處方:制百部30g、炙紫菀15g、橘紅10g、白前10g、川貝母15g、黃精15g、沙參15g、百合15g、麥冬15g、地骨皮15g、白扁豆15g、炙甘草6g。服藥6劑后,咳嗽逐漸減輕。上方又服10劑,咳嗽已止。繼用抗結核藥物,配合中藥益氣養陰之品兼治,半年后復查,病灶已愈。
止嗽散能用于多種咳嗽的治療,主要在于該方“溫潤平和,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又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本方用藥充分注意到肺為嬌臟的生理特性,治療在于順應并恢復其生理功能,故取效甚廣。開宣肺氣以桔梗,降氣化痰用白前,升降相伍;紫菀化痰止咳,溫潤不燥;百部潤肺,化痰止咳;陳皮易橘紅化痰作用較好;甘草調和諸藥。《醫學心悟》曾兩處提到治療風寒咳嗽以該方加荊芥,似原方應無荊芥。正因為該方具有宣降肺氣、潤肺化痰止咳之功,且性味平和,故可以之為基礎方,稍事加減調整,便可用于風熱、肺熱、痰濁、郁火、肺癆陰虛等咳嗽的治療。不論施于何證,該方體現的宣、降、潤、化之功不可變,再結合病證性質,或散風熱,或清肺熱,或重化痰,或泄郁火,或潤肺養陰殺蟲,以適應不同咳嗽的治療
是清代醫家程鐘齡所著《醫學心悟》一書中的名方,由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陳皮、甘草組成。時至冬日,對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如能辨證靈活應用此方,則療效頗佳。
風寒咳嗽因風寒襲肺,肺氣失宣引起咳嗽頻頻,聲重不揚,咳吐稀薄痰液,色清多沫,并伴有惡寒發熱,全身疼痛,無汗,流清鼻涕,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浮緊者,宜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原方加防風、蘇葉、羌活各10克,生姜3片,水煎服。
風熱咳嗽因風熱犯肺,肺氣宣降失調而引發劇烈咳嗽,痰稠色黃,咳吐不爽,伴有發熱頭痛,惡風汗出,鼻塞濁涕,口干咽痛,舌質紅苔黃,脈浮數者,宜疏散風熱,清肺止咳。用止嗽散加桑葉、菊花、薄荷、川貝母、連翹、蘆根各10克,水煎服。
風燥咳嗽因風燥傷肺,肺失宣肅而致咳嗽聲嘶,干咳無痰或少痰,難以咯出,或痰中帶血,鼻咽干燥,咳引胸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數者,宜清燥潤肺,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加桑葉、麥冬、知母、玉竹、枇杷葉、川貝母、栝樓皮、黃芩各10克,沙參、茅草根各15克,水煎服。
痰熱咳嗽因痰熱犯肺,肺失肅降而致咳嗽頻作,痰黃黏稠,嗆咳氣逆,咳劇嘔吐,或伴有發熱不適,口干咽痛,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者,宜解表宣肺,化痰止咳。用止嗽散加桑白皮、地骨皮、麥冬、前胡、黃芩、川貝母、竹茹各10克,魚腥草15克,水煎服。
咳嗽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病癥,有些咳嗽其它伴隨癥狀已輕,唯咳嗽遷延不愈,其病程纏綿數周至數月,輾轉治療罔效。其病程久者與西醫“慢性持續性咳嗽”相類似, 經常用抗生素治療無效者,多為病毒感染所致,此類咳嗽目前西醫尚無特效藥,僅對癥治療,療效不佳。,濕熱咳嗽就是屬于臨床上常常被誤診誤治的一種咳嗽,本文僅就此種咳嗽的辨證施治闡述如下,祈同道指正。
一、外感濕熱咳嗽是南方沿海地區的常見病癥,發病與素體濕熱內盛有關
此病癥在臨床上是相當常見的,有人曾統計216例外感咳嗽患者的證型,其中痰濕型103例,痰熱型70 例,其它證型挾濕型15例,非濕型26例。表明濕型咳嗽占大多數[1]。
二、濕熱咳嗽的病機和臨床表現特點
1、濕熱咳嗽的病機相當復雜,大致存在著三個方面的病機互相糾纏在一起。
⑴、濕邪停滯于體內,能夠阻遏和耗傷陽氣,使病性偏寒。⑵、熱邪客于體內,耗傷津液,并使氣血運行加速,使病性偏熱。雖然濕為陰邪,熱為陽邪,二者性質相反,由于寒熱的陰陽屬性比濕邪更為突出,因而,總體上濕熱咳嗽的病性仍屬熱。⑶、存在程度不同的氣虛,甚至陰虛。《景岳全書》:“故凡病內濕等證者,多屬氣虛之人。”《蠢子醫》曰:“濕熱原從寒上得。”由于陽氣不足病性屬寒,和濕熱總的病性相反,濕熱咳嗽患者陽氣不足的表現被熱象所掩蓋,不易表現出來,然而這一病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促使濕熱咳嗽向寒濕咳嗽轉化的主要因素,也是迫使我們在治療上不可過于寒涼的原因。《類證治裁》說:“雖濕邪化熱后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不可過用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也?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臨床常見由于誤用石膏,傷及陽氣,加重病情。總之,濕熱咳嗽的邪氣方面存在痰濕、熱邪,正氣方面可能有陰虛和陽虛。
2、濕熱咳嗽的癥狀復雜,舌象是診斷關鍵。
由于濕熱咳嗽的病機復雜,因而臨床表現也較為錯綜復雜,濕熱二邪同時為患,二者各自要表現其特點,但又互相影響,互相裹結,濕遏則熱伏,熱蒸則濕動,因而臨床每多見矛盾性癥狀。擇其常見者如下:(1)咳聲重濁、胸悶,痰質粘量不多,濕熱咳嗽的熱重于濕者,由于肺氣不宣,熱傷津液,經常痰少質粘,咳吐不利;而濕重于熱者可能痰質稀量多。(2)熱證而脈不數,熱證而面不紅反淡黃,精神不煩躁而反呆滯,口干而不引飲、且喜溫飲,大便數日不解而不燥結,大便質溏而排出不爽,舌質紅而舌苔白厚膩,身體困怠而活動后稍減等。(3)病程長,病情反復纏綿難愈,具有一般濕熱證的癥狀。《濕熱病篇》說:“濕熱證,咳嗽晝夜不安”,濕熱病具有來緩去遲的特點,濕熱咳嗽也不例外,往往纏綿數周或數月;濕熱咳嗽具有一般濕熱證的癥狀,如:周身困重,倦怠乏力,納差,胸悶腹脹。
濕熱咳嗽癥狀表現復雜,但是只要抓住舌象,診斷還是有據可循的,常見舌象為舌質紅、苔黃膩或白膩,質地較厚。其中舌質紅是判斷疾病性質屬于熱證的重要指證,苔膩是判斷存在濕邪的重要根據,苔的厚薄程度是判斷濕邪數量多少的依據。舌苔的顏色一般與病程長短、濕邪和熱邪之間的比例關系密切,病程短者和濕重于熱者多見白色;病程長者和熱重于濕者多見黃色。切不可一見白苔便為寒證。
三、濕熱咳嗽的治療規律
濕熱咳嗽的治則是宣降肺氣,清熱利濕。內經》說:“濕上甚為熱”。濕熱咳嗽的氣機病理是以肺氣不降為主的。因此,濕熱咳嗽的肺氣調理當以降肺為主。咳嗽初期伴有表證、脈浮者,咳嗽的病機以肺氣失宣為主,治療當以宣降肺氣、清熱利濕為主。咳嗽日久者(以筆者的經驗而言,約在10天以上者),咳嗽的病機以肺氣不降為主,伴有氣逆的表現、脈不浮,治療當以清肺降逆、清熱利濕為主。
處方時還應當注意濕熱之間的輕重,濕重于熱者治療以利濕為主,熱重于濕者治療當以清熱為主。如果津液已受傷者,還應當加入生津化痰之品。
筆者相當長一段時間苦于辨證已明,而無良方,后受《醫源》等有關論述的啟發,用千金葦莖湯加味治療,每獲良效,基本處方:葦莖15-30克,冬瓜仁30克,桃仁6克,薏苡仁30克,杏仁15克,車前子12克,前胡12克。
陳元犀說:“此方以濕熱為主。咳而微熱煩滿,胸中甲錯者,是濕熱之邪在肺也。肺既結,則阻其氣血不行而為癰矣。方用葦莖解氣分之熱結;桃仁泄血分之熱結;薏苡利濕,清結熱之源;瓜瓢排瘀,開結熱之路。《金匱方歌括》”《成方便讀》說其:“方雖平淡,其散結通瘀、化痰退熱之力,實無所遺,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濁之藥傷其下也。”所以用千金葦莖湯治療濕熱咳嗽是頗為合理的。但是畢竟此方是為治療痰血熱邪互結肺臟、久而成膿的肺癰所設的處方,作用在于清肺化痰化瘀。利濕之力不足,止咳效果較遜,更無降肺之效。所以在原方的基礎上增加具有宣肺止咳作用的杏仁,“濕熱治肺,千古定論”,一般濕熱病都需要宣肺以啟水之上源,濕熱咳嗽當不能例外,故重用杏仁;“濕熱不利小便非其治”,故加用清熱利濕降肺作用的車前子;千金葦莖湯止咳之力不足,故加降氣化痰止咳的前胡;一般咳嗽氣血壅滯之象不及肺癰,故減少活血化瘀的桃仁的藥量。全方藥物清輕滑利,善走三焦水道,具有清熱利濕生津,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此方適用于以咳嗽和舌紅苔膩為主癥的咳嗽,患者可能伴有濕熱證的其他表現。如果表證存在可加荊芥、防風以解表;久咳者加瀉白散以肅肺止咳;有食滯者加消導藥;熱重者加黃芩、魚腥草;痰濕重加半夏。
〖典型病例〗黃X X,男,35歲,診于2002年11月5日。
患者咳嗽已有半年余,經中西醫治療時重時輕。辰下:咳聲重濁,無痰,身體疲倦,胸脘痞悶,大便溏,小便黃。舌稍紅苔微黃膩厚,脈細。
辨證:濕熱阻肺
治法:降肺化痰止咳
處方:葦莖15-30克,冬瓜仁30克,桃仁6克,薏苡仁30克,杏仁15克,車前子12克,前胡12克,桑白皮12克。
日一劑,水煎服。
服藥2劑后,咳嗽較少,呼吸較暢,有白痰少許,易咯;服藥7劑之后,咳嗽消失。
三拗湯加減治療咳嗽
2
咳嗽為肺病主要癥狀之一。此證出現,有因外感侵襲,肺氣不宣而發者;有因肺臟本病或由其他臟腑有病,傳至肺臟而發者。咳嗽雖為常見小疾,但久病咳嗽,應當重視,可能為重病的前兆。陳寶貴認為,咳嗽之病因雖有外感與內傷之別。但咳嗽之病機均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所致。《景岳全書·咳嗽》云“咳證雖多,無非肺病”,即是此意。治療以宣降肺氣,止咳化痰為主。處方常用三拗湯加減。
基礎方:炙麻黃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
方解:方中麻黃發汗散寒,宣肺平喘,炙用則止咳之力大;杏仁宣降肺氣,止咳化痰;甘草顧護中氣,協同麻、杏利氣祛痰。三藥相配,共奏宣肺止咳之功效。現代研究表明本方及加減方具有止咳、平喘、祛痰,鎮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過敏和緩解氣管平滑肌痙攣等作用。
加減:外感風寒者,改麻黃為炙麻黃,加桂枝10克;外感風熱者,去炙麻黃(若不去改麻黃為6克)加桔梗1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薄荷10克;外感風燥者,去炙麻黃,加桑葉10克,沙參10克,浙貝母10克。兼有痰濕者,加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兼有里熱者,加石膏20克(入里化熱者)或黃芩10克(內生里熱者);兼里寒者,加干姜10克,細辛3克,五味子3克;兼陰虛者,加麥冬10克,沙參10克;外感兼寒痰者,加荊芥10克,桔梗10克;外感兼熱痰者,加半夏10克,黃連6克,瓜蔞15克。
使用注意:此方一般單用較少,多隨其兼證而加減應用。因患者情況各不相同,具體應用時應該隨證加減。
典型病例
案一  風寒犯肺案
李某,女,48歲,2008年11月8日診。
患者外感風寒之邪已5日,咳嗽,咳白稀痰,夜間尤甚,惡寒,發熱,體溫37.8℃,納寐不佳,大便溏薄。平素畏寒。舌淡,苔白,脈弦滑稍浮。診斷為咳嗽,辨證為外感風寒兼里虛證。治療以止咳化痰,疏風散寒為法。
處方:麻黃10克,荊芥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3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溫服,日1劑。
二診:服2劑后即微汗出熱退,現患者仍有咳嗽,較前好轉,已不惡寒,納寐可,大便亦見好轉。舌淡,苔白,脈滑。上方去荊芥,改麻黃為炙麻黃,予5劑。
三診:諸癥好轉,唯大便偶見溏薄,予四君子湯加砂仁7劑善后。
案二 痰熱壅肺案
王某,男,45歲,2007年10月20日診。
患者陽熱之體,平素易咽干咽痛。3天前天冷外出,之后出現惡寒發熱,咳嗽,咳黃痰,自服藥物后(具體不詳),已無外感癥狀,時有咳嗽咳黃痰,量多,胸悶不舒。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滑稍數。診斷為咳嗽,辨證為肺熱壅盛證。治療以宣肺止咳,清熱化痰為法。
處方:炙麻黃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20克,瓜蔞20克,浙貝母10克,半夏10克,沙參10克,陳皮6克,厚樸6克,大黃6克,竹葉10克,炙甘草10克。5劑,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溫服,日1劑。
二診:服藥后癥狀大減,偶有咳嗽,咳痰減少,大便已通。舌紅減輕,苔微黃。上方去厚樸、大黃、生石膏,予5劑。
按:案一為風寒犯肺案,依據患者外感風寒,咳嗽咳白稀痰,微惡寒,發熱,體溫升高,舌淡,苔白,脈弦滑稍浮,診斷為咳嗽,辨證為外感風寒兼里虛。治療應以止咳化痰,疏風散寒為法。方用三拗湯加減。方中麻黃、荊芥外散風寒,桔梗、杏仁宣降肺氣,止咳化痰,黨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健脾化痰,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并用共奏止咳化痰,疏風散寒之效。辨證準確,藥已對癥,故一診后患者癥狀好轉。二診時患者已無外感癥狀,故去荊芥,改麻黃為炙麻黃。三診時患者咳嗽已不明顯,惟因平素體虛,易生痰濕,故用四君子湯加砂仁善其后,回訪患者,療效良好。案二痰熱壅盛案,患者外感風寒之后,入里化熱。依據患者咳嗽咳黃痰,胸悶不舒,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滑稍數,診斷為咳嗽,辨證為肺熱壅盛。治療以宣肺止咳,清熱化痰為法。方中炙麻黃、杏仁宣肺止咳;生石膏清肺熱;瓜蔞、浙貝母、半夏、陳皮理肺化痰;厚樸降氣;大黃通便;竹葉清心利尿;熱必傷陰,故加沙參以養陰,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并用共奏宣肺止咳,清熱化痰之功效。二診時患者癥狀大減,因大便已通,咳嗽減輕,舌紅減輕,故去石膏、厚樸、大黃。原方又進5劑而愈。
陳寶貴認為,咳嗽病因不外內傷與外感,病機皆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所致。治法實者宜清宜散,虛者宜補宜斂,若實虛兼有,則清(或散)補(或斂)并施。因肺為“嬌臟”。故在外春易感風,夏易感熱,秋易感燥,冬易感寒,也有相兼而感之者,亦不少見,如風寒、風燥等。在內則有肺臟本病,七情所傷,他臟所致等。具體治療時,外感者宜疏風,解熱,潤燥,散寒等,內傷者則有治其本臟,調其情志,兼治他臟等,可根據具體情況隨證治之。臨床上陳寶貴治療咳嗽常用三拗湯,此方有宣有降有調,不論外感內傷皆可用,臨床療效很好。另還有五拗湯、七拗湯等,皆是在本方基礎上隨證加減變化而成。一般外感風寒者宜用生麻黃,無外感者宜用炙麻黃。麻黃性辛溫,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內可深入積痰凝血,故很多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皮膚過敏癥)、陰疽等病皆可加減用之,療效很好。雖然咳嗽與肺相關,但也不能見咳治咳,見咳治肺,應該推本尋源,找其癥結所在。久病咳嗽,經治不愈,應考慮肺癌、肺結核等的可能性,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感冒、氣管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有咳嗽癥狀者皆可用本方加減治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支氣管炎咽炎的克星
三拗湯合止嗽散、小柴胡湯合止嗽散  感冒后咳嗽
咳嗽反復發作中醫治咳良方止嗽散
【國醫大師】方和謙:治咳秘招一文全懂!
治療咳嗽中醫百家方之金沸草散,發散風寒,降氣化痰
咳嗽的治療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监利县| 永安市| 平谷区| 定日县| 天峨县| 长乐市| 泗水县| 清新县| 和硕县| 郁南县| 樟树市| 金阳县| 潢川县| 黑水县| 蓝田县| 四平市| 安西县| 兰坪| 苏尼特右旗| 武鸣县| 青海省| 尚志市| 云和县| 道真| 茌平县| 池州市| 邮箱| 中西区| 威宁| 平昌县| 中阳县| 瑞丽市| 广平县| 吴旗县| 寿光市| 嘉兴市| 曲水县| 保靖县| 九寨沟县| 新田县| 铜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