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湯
【來源】金·劉完素《宣明論》
【歌訣】防風湯用甘草歸,杏仁桂枝與赤苓,
秦芩葛根麻黃配,風濕痹痛此方施。
【組成】防風30克,甘草30克,當歸30克,赤茯苓30克,杏仁30克,桂枝30克,黃芩9克,秦艽9克,葛根9克,麻黃15克。
【用法】上藥研末。每用15克,加大棗3枚,生姜5片,水煎服。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適量。
【功效】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解】方用防風、秦艽祛風除痹;佐以麻黃、葛根發散風寒;赤茯苓、甘草、杏仁利濕化痰;桂枝溫陽行痹;當歸活血利痹,有助于祛風除濕;更佐以黃芩清熱使無傷陰之弊;姜棗和中。合而用之,共奏祛風通絡,散寒除濕之功。
【主治】行痹,癥見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關節伸屈不利或見惡寒發熱、苔薄白或膩、脈浮。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等病癥。
【加減】
若見周身治療走性疼痛, 加威靈仙、 防己、 絡石藤、 桑枝;
發于上肢, 加羌活、 姜黃;
發于下肢, 加獨活、 牛膝;
惡寒發熱、 身有汗出者, 去麻黃, 加芍藥。
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妙方(方11首)
2015-03-24
學中醫書館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妙方
1白術附子湯
【來源】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歌訣】白術附子湯生姜,大棗再配炙甘草,
散寒化濕通絡痛,風濕痹證此方施。
【組成】附子9克,白術12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1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散寒化濕,祛風通絡。
【方解】方用附子、生姜辛溫散寒,且能化濕;配以白術化濕祛風,以助附子化濕之力;炙甘草溫中并調和諸藥;大棗扶脾。合而用之,共奏散寒化濕,祛風通絡之功。
【主治】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可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各種風濕痹痛等病癥。
2桂枝芍藥知母湯
【來源】漢·張仲景《金匱要略》
【歌訣】桂枝芍藥知母湯,麻黃生姜白術襄,
防風附子配甘草,通陽行痹逐風濕。
【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知母9克,麻黃9克,生姜3克,白術9克,甘草6克,防風9克,附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方中附子先煎30分鐘。
【功效】通陽行痹,祛風逐濕。
【方解】方用桂枝、麻黃、防風祛風通陽;附子溫經化濕止痛;合以知母、芍藥養陰清熱;白術化濕祛風;生姜散寒;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伍,共奏通陽行痹,祛風逐濕之功,實為治頑痹之良方。
【主治】肢節疼痛、腫脹、頭暈短氣、溫溫欲吐、舌偏紅苔白、脈濡數。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腰腿痛、麻疹并發肺炎、氣管炎、肺源性心臟病、深部組織炎等病癥。
【加減】若風濕偏盛者,加秦艽、獨活;寒濕偏盛者,加苡仁、車前子、澤瀉;熱化火傷津者,加生地、麥冬、玄參;濕熱下注者,加防己、萆薢、海桐皮;胸脅滿悶者,加柴胡、黃芩;口渴欲飲者,加石斛、天花粉。
3追風丸
【來源】現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歌訣】追風方用星二烏,歸芎防膏制白附,
芍芷僵桂雄黃夏,荊龍甘橘明天麻。
【組成】膽南星30克,防風100克,制川烏50克,制草烏50克,當歸100克,制白附子25克,石膏50克,川芎100克,白芍100克,白芷50克,炙僵蠶100克,桂枝40克,雄黃25克,天麻100克,制半夏75克,荊芥100克,地龍50克,甘草25克,橘絡7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功效】祛風散寒,舒筋活血,豁痰通絡。
【方解】方用川烏、草烏、荊芥、防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配以膽南星、白附子、制半夏、僵蠶、地龍豁痰搜風通絡;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舒筋活絡;桂枝通陽行痹;雄黃解毒;白芷、橘絡、天麻祛風化痰;且少加石膏清熱以反佐;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散寒,舒筋活血,豁痰通絡之功。驗之臨床,常收良效。
【主治】肩臂或腰背肢節疼痛、筋骨軟弱、手足麻木、舌淡苔薄白、脈細緊滑。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頸臂病、腰腿痛等病癥。
【附記】本方藥力較為峻猛,孕婦忌用。藥后癥情有所轉機,當稍加補益氣血之品配合使用,以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4防風湯
【來源】金·劉完素《宣明論》
【歌訣】防風湯用甘草歸,杏仁桂枝與赤苓,
秦芩葛根麻黃配,風濕痹痛此方施。
【組成】防風30克,甘草30克,當歸30克,赤茯苓30克,杏仁30克,桂枝30克,黃芩9克,秦艽9克,葛根9克,麻黃15克。
【用法】上藥研末。每用15克,加大棗3枚,生姜5片,水煎服。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適量。
【功效】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解】方用防風、秦艽祛風除痹;佐以麻黃、葛根發散風寒;赤茯苓、甘草、杏仁利濕化痰;桂枝溫陽行痹;當歸活血利痹,有助于祛風除濕;更佐以黃芩清熱使無傷陰之弊;姜棗和中。合而用之,共奏祛風通絡,散寒除濕之功。
【主治】行痹,癥見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關節伸屈不利或見惡寒發熱、苔薄白或膩、脈浮。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等病癥。
【加減】若見周身治療走性疼痛, 加威靈仙、 防己、 絡石藤、 桑枝; 發于上肢, 加羌活、 姜黃; 發于下肢, 加獨活、 牛膝; 惡寒發熱、 身有汗出者, 去麻黃, 加芍藥。
5五加皮酒
【來源】唐·孫思邈《千金要方》
【歌訣】五加皮酒薏苡仁,枳刺豬椒丹參皮,
芎姜秦椒通草桂,歸雄甘草火麻仁。
【組成】五加皮500克,炒枳刺2升,豬椒(即兩面針)根皮250克,丹參250克,薏苡仁250克,川芎150克,炮姜150克,白蘚皮120克,秦椒120克,通草120克,炮天雄120克,火麻仁3升,官桂90克,甘草90克,當歸90克。白酒15000毫升。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入白酒,浸泡4~7日后,即可飲用。每次飲酒15~30毫升,日服1~2次。
【功效】溫散寒濕,活血止痛。
【方解】方用五加皮、薏苡仁、白蘚皮祛除風濕;配以天雄、官桂、秦椒、炮姜溫經散寒;佐以當歸、川芎、丹參活血通痹;豬椒清熱,為反佐藥;枳刺理氣;通草利水;火麻仁潤通;甘草調和諸藥;妙在白酒溫經以助藥力直達病所。諸藥合用,共奏溫散寒濕,活血止痛之功。
【主治】筋痹、癥見四肢拘攣、遇寒加劇。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陳舊性損傷等病癥。
【附記】本品藥性辛燥溫熱,非屬寒濕者,或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孕婦忌服。
6除濕蠲痹湯
【來源】清·《類證治裁》
【歌訣】除濕蠲痹湯姜汁,蒼術白術竹瀝沖,
茯苓澤瀉甘草配,羌活再配上陳皮。
【組成】蒼術6克,白術3克,茯苓3克,澤瀉3克,羌活3克,陳皮3克,甘草15克,姜汁3匙(沖),竹瀝3匙(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健脾利濕,通痹止痛。
【方解】方用羌活、蒼術祛風除濕;配以白術、陳皮健脾燥濕;更用茯苓、澤瀉利水滲濕,以加強祛濕之功;姜汁、竹瀝溫胃化痰;甘草調和諸藥。合而用之,共奏健脾利濕,通痹止痛之功。
【主治】著痹,癥見身重酸疼、痛有定處、苔膩。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等病癥。
【加減】本方祛風濕、除痹痛之力較弱,用時可適當加用豨薟草、木防己,以助羌活之力。此外,如寒邪較盛,加川烏、附子、桂枝;熱邪較盛,加木通、忍冬藤;發于上肢,加姜黃、桂枝;發于下肢(足膝),加牛膝、苡仁。
7乳香定痛丸
【來源】明·龔信《古今醫鑒》
【歌訣】乳香定痛丸川烏,蒼術當歸配丁香,
乳香沒藥川芎伍,寒濕痹痛用時多。
【組成】蒼術60克,川芎30克,當歸30克,川烏30克,丁香15克,乳香9克,沒藥9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亦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祛除寒濕,活血止痛。
【方解】方用乳香、沒藥、當歸、川芎活血止痛;配以蒼術、川烏溫散寒濕。合而用之,可達活血止痛,溫散寒濕之功。
【主治】寒濕痹阻、關節疼痛、時有刺痛、遇寒加劇、屈伸不利、苔白膩、舌質暗有瘀斑或瘀點。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病癥。
【加減】若濕重苔膩,加白術、茯苓;遇寒痛劇,加附子、桂枝;疼痛較甚,加全蝎、蜈蚣;痛在肩臂,加羌活、片姜黃;痛在膝部,加牛膝、獨活。
【附記】方中藥偏辛燥,陰虛者忌用;性能活血祛瘀,孕婦忌服。
8大活絡丹
【來源】明·《奇效良方》
【歌訣】大活絡丹二蛇麻,細蝎芍貫兩頭尖,
防葛沒蝎宋犀腦,龍僵甘香乳麝桂,
羌蔻虎玄牛黃竺,藿威天麻龜板參,
首芷烏藥青豆蔻,附子香附安息香,
芩連苓術骨碎竭,大黃松虎熟地黃,
當歸木香沉香配,藥味雖多組方嚴。
【組成】白花蛇60克,烏梢蛇15克,麻黃60克,細辛30克,全蝎45克,兩頭尖60克,赤芍30克,貫眾60克,防風75克,葛根45克,沒藥30克,血竭23克,朱砂30克,烏犀梢15克,地龍15克,炙甘草60克,丁香30克,白僵蠶30克,乳香30克,麝香15克,片腦45克,官桂60克,草豆蔻60克,川羌活60克,虎脛骨30克(今為禁品,可狗脛骨倍量代之),玄參30克,牛黃75克,威靈仙45克,天麻60克,藿香60克,天竺黃30克,敗龜板30克,人參30克,何首烏60克,白芷60克,烏藥30克,安息香30克,青皮30克,黑附子30克,香附30克,白豆蔻30克,骨碎補30克,黃連60克,茯苓30克,黃芩60克,白術30克,熟地黃60克,松香脂15克,大黃60克,當歸45克,木香60克,沉香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金箔為衣,如彈子大,約重45~6克。每服1丸,黃酒化服,或溫開水送服,日服1~2次。
【功效】祛風化濕,舒筋活絡。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療風濕、勞損、損傷所致的四肢酸痛痿弱和中風后遺癥。方中以蛇、蝎、羌活、威靈仙等祛除風濕;佐以赤芍、乳香、沒藥、麝香等活血通絡;人參、白術、熟地黃、何首烏等補益氣血。扶正祛邪并投,作用全面,驗之臨床,效果頗佳。
【主治】風濕痹痛、跌仆傷痛、中風后四肢痿痹、步履困難、日久不愈。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寒濕性關節痛、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肩臂痛、腰腿痛、傷筋骨折的中后期、陽痿、癲癇及中風后遺癥等病癥。
【附記】孕婦忌服。市售“大活絡丹”,各地產品,組成頗不一致,用者注意。
9大防風湯
【來源】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大防風湯熟地黃,川芎附子白芍襄,
術歸黃芪川牛膝,杜仲羌甘上人參。
【組成】川芎45克,附子45克,熟地黃60克,白術60克,防風60克,當歸60克,白芍藥60克,黃芪60克,杜仲60克,羌活30克,人參30克,甘草30克,牛膝30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每服15克,加生姜7片,大棗1枚,水煎服。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定。
【功效】補氣血,益肝腎,祛風濕,止痹痛。
【方解】方用防風、羌活、附子祛風勝濕,散寒止痛;配以人參、黃芪、熟地、當歸、白芍補益氣血;杜仲、牛膝補益肝腎;白術化濕祛風;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祛邪扶正,共奏補氣血、益肝腎、祛風濕、止痹痛之功。
【主治】痹痛日久、氣血虧損、腳膝乏力、不能步履。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以及鶴膝風、附骨疽等病癥。
10二藤桑枝湯
【來源】張夢儂《臨癥會要》
【歌訣】二藤桑枝海桐皮,玉竹芍斛薏苡仁,
茅根牛膝炒黃柏,知母再配五加皮。
【組成】玉竹、白芍、鮮石斛、薏苡仁、五加皮、海桐皮各15克,白茅根、忍冬藤、夜交藤各30克,川牛膝、炒黃柏、知母各10克,鮮桑枝60克。
【用法】水煎服(濃煎)。每日1劑,分3次溫服。15劑為1療程。重病、久病,可續服3個療程。
【功效】增液潤燥,養筋活絡。
【方解】濕熱蘊結于肢體關節經絡筋骨之間,久羈不解,郁而化燥,劫傷津液,筋骨關節失于潤養,氣滯血瘀,凝結不行,故令關節變形而拘攣。故方用玉竹、石斛、茅根益氣清熱,潤燥生津;白芍、牛膝、海桐皮通經活血,消瘀止痛;夜交藤、忍冬藤、桑枝養血補虛,通經絡以利關節;黃柏、知母滋陰清熱,潤燥消腫;薏苡仁治筋急拘攣,清熱散結;五加皮逐肌膚瘀血,解筋骨拘攣。合而用之,共奏增液潤燥,養筋活絡之功。
【主治】痹痛日久、熱痹化燥,全身關節疼痛變形、肌肉萎縮、甚至拘急攣縮、不能屈伸、脈微浮短澀、或有浮洪弦滑者。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
【附記】方名為筆者擬加。驗之臨床頗驗。
11海桐皮丸
【來源】張夢儂《臨癥會要》
【歌訣】海桐皮丸用蒼術,防己二活菟絲子,
脊斷乳沒制川烏,補骨脂配二風蛇。
【組成】羌活、獨活、蒼術、海桐皮、菟絲子、防己、狗脊、川續斷各60克,制乳香、制沒藥、制川烏、攢地風、尋骨風、補骨脂、烏梢蛇肉(焙枯)各30克。
【用法】上藥共炒研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0克,日服2次,空腹時開水送下。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兼補肝腎。
【方解】風寒濕邪深入經絡筋骨之間,肝主筋,腎主骨,日久不解,則累及肝腎,因腰為軀干轉折俯仰之大關節,膝為筋骨屈伸之大關節。故痛連腰膝。治當大補肝腎,兼祛風濕。但本病邪尚盛,故以祛邪為主,扶正為輔。故方用羌活以理游風,獨活以理伏風而治風濕相搏之痛;蒼術除風寒濕而強筋骨;海桐皮直達病所以祛風濕;川烏除寒濕而治風痹;防風治風水濕熱而利九竅;烏梢蛇治諸風濕痹;乳香祛風伸筋,沒藥散結通滯,二藥均能通十二經而止痛;狗脊除寒濕周痹;補骨脂治腰膝冷痛;續斷理筋骨,菟絲益陰精,二藥均能滋補肝腎;另用民間治痹之草藥尋骨風及攢地風(二風本草未載)祛風濕,治痹痛。合而用之,共奏祛風除濕,溫經散寒,通痹止痛,補益肝腎之功。因病邪深入,非辛溫重劑不能為功,但慮藥重傷正,當以丸劑緩圖,此重劑輕投之法。
【主治】肢體經常作痛,尤以腰膂酸楚脹痛為甚,下肢軟弱無力,髀、膝、肩、肘關節受累疼痛,病久不愈。可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腰腿痛等病癥。
【附記】方名為筆者擬加。驗之臨床,堅持服半年以上,效佳。但病重日久,非短時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