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痛風(尿酸鹽腎病)6年,平素嗜食肥甘,一月前受寒后出現四肢關節腫脹疼痛,左足趾跖關節紅腫痛甚,不可觸及,夜劇晝緩,屈伸不利。服用秋水仙堿疼痛緩解不明顯。雙耳輪及手足可見痛風石。舌暗紅、苔黃膩,脈弦。素食3天查血尿酸512.9mol/L,尿尿酸7.7mol/L。
辨證:濕熱痰瘀痹阻經絡。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化痰。
處方:黃柏10克,蒼術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羌活10克,桂枝15克,白芷10克,川芎15克,防己10克,秦艽20克,茯苓15克,薏仁30克,天南星10克,威靈仙15克,忍冬藤20克,甘草10克。14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復診:關節腫脹不顯,疼痛明顯減輕,屈伸自如,舌暗紅,苔淡黃微膩,脈弦。效不更方,再進30劑,關節痛消失。查血尿酸:295mol/L,尿尿酸:3.78mol/L。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和血中尿酸結晶而引起的組織損傷疾病。常侵犯關節、腎臟等組織。西醫治療痛風的首選藥為秋水仙堿,雖見效快,但降血尿酸及促進尿酸排泄效果不顯,易反復反作,并形成藥物依賴,損害腎功,易出現胃腸道反應和毒性反應。
“痛風”中醫歸屬于“歷節風”、“痹證”的范疇,多由于風、寒、濕、熱等致病因素引起的經脈痹阻不通而致。本病案中,該患者因過食肥甘厚味,導致濕熱內蘊,加之外感風寒侵犯經絡,導致氣血不通、瘀血凝滯,絡脈不通而發病,急性發作多為濕熱瘀滯較甚,以標急為主,辨證為濕熱痰瘀痹阻經絡,治當清熱化濕以瀉濁,活血化痰通絡以止痛。
方選上中下通用痛風方,取其祛風除濕、清熱化痰、活血通絡之效;加茯苓、薏仁健脾利濕化濁,忍冬藤清熱解毒、疏風通絡,并囑注意飲食調節,二診諸癥即明顯好轉,守方治療30劑,癥狀消失,血尿酸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