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質(zhì)淡紅舌苔黃厚膩表面濕潤,脈濡。
初診投以五芩散加石膏、天花粉治之,石膏用至100克,二劑。
患者服后訴口干口苦口中粘膩感稍有好轉(zhuǎn),但大便次數(shù)多,時呈水樣。時欲嘔。
二診,細(xì)為診察,腹診所見:腹軟,無明顯壓痛,心下部有明顯振水音。近幾日怕冷。舌脈同前。
改以柴胡桂枝干姜湯合平胃散和五苓散:
柴胡12克,肉桂10克,干姜6克,黃芩8克
天花粉10克,牡蠣15克,炙甘草6克,茯苓30克
澤瀉15克,炒白術(shù)30克,蒼術(shù)10克,厚樸10克
陳皮10克,半夏15克
一劑。服一劑后諸癥全解。
1、本方屬于治療柴胡體質(zhì)的寒熱錯雜劑。這里的
“熱”是指肝膽郁熱,
“寒”是指脾臟的虛寒。
所以臨床既可見口苦、口干、口中粘膩或口臭等熱象,又可見腸鳴或便秘或便溏或腹脹等太陰脾虛的寒象。便溏,見于大便次數(shù)增多,食冷物時更甚。便秘需與陽明病的便秘相區(qū)別,雖大便多日末排,但腹中無所苦,舌苔末見黃厚或燥干之象。
腹脹需與用厚樸的半夏厚樸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相區(qū)別,雖脹卻覺饑而不影響進(jìn)食,脹而有矢氣,腹脹并不因矢氣而明顯緩解。
4、方中有瓜蔞牡蠣散,其方證的界定是“渴不差者”。所以有的患者渴感明顯,飲不解渴,甚則喜冷飲,渴飲無度。
臨床上有時易與石膏證相濕淆。鑒別在于本方之渴,唇舌多不干,口中不呼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