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為何抗拒“早期教育”
問:我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聽人講孩子的智力越早開發,孩子長大了就越聰明。因此,我們也給孩子報了好幾個輔導班。平時在家里,我們輪換著教孩子識字、數數,大人雖然很累,但一想到孩子的將來也就咬著牙堅持。可是,孩子一點也不配合。剛開始時,還有點熱情,時間一長,教什么都不愿學。我很發愁,如果早期教育跟不上,將來怎么辦?
答:早期教育對孩子今后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點已被許多家庭所共識。早期的一些訓練會使孩子終生受益。中外名人大多受過良好的早期影響。對于智力落后兒童,越小訓練越有效,這些都是我們的實踐證明了的。
但是,許多家長把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教育混為一談,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提早期教育就認為是給孩子上幾個輔導班,上學之前能識多少個字,會背多少個兒歌。把孩子時間都占得滿滿的,連一點游戲,嬉鬧的時間都沒有。于是不管孩子自身素質如何,興趣如何,對知識的“消化”能力如何,將大量知識“填鴨”式地硬塞給孩子,將早期教育的內容,局限于智力教育,而忽視了多方面的綜合教育。
我覺得,早期教育應該是多方面的,除了智力開發,還包括對孩子良好的性格、品德、習慣和能力的培養。習慣方面包括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和勞動習慣。能力方面包括語言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中,重要的不是智力問題,而是人格教育,是培養孩子能夠關心他人,具有獨立意識。
目前,社會上對早期教育還存在著片面發展的錯誤認識,在早期教育中往往忽視思想品德培養,認為“樹大自然直”,甚至發現孩子的一些不良意識和行為習慣,也不以為然,說什么“年齡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不采取積極的教育措施予以糾正,任其發展下去。還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恨不得孩子一下學到很多知識,變成“超常兒”。盲目地讓孩子學習彈琴、書畫、跳舞,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過多。因此,眼睛只盯在智育上,只強調其一,忽視其他,都是錯誤的。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6歲之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的好,以后只需順勢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移,態度壞了不易變。這些兒童進到學校里,教師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經形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真是事倍功半”。
家長要改變有關早期教育的舊觀念,不能脫離實際地強調超前教育使孩子提前進入小學狀態,去應付小學入學。這種違背孩子心理,生理特點的強化學習,只能加重孩子的負擔,造成孩子對學習的逆反心理。應該大力宣傳和提倡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到大自然中去認識大自然,恢復孩子好動的天性,才有利于發展。
良好的個性品質。
兒童的身心發展(主要指德、智、體三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過程,家長應該全面把握,不能把它們割裂開,孤立地按先后順序一項一項去培養。不能把對兒童的德育、智育、體育看成像在一張白紙上繪畫一樣,先畫一部分,其他部分留下空白,再逐一去畫。在兒童的身心發展上是不會存在任何“空白”的,這是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幻想讓兒童在某一方面保持“空白”,留待以后去發展是不可能的。家長應該對兒童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全面教育培養,早期智力要開發,早期人格教育也不能落下,這樣兒童才能健康發展。
所以,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機會,其中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比如,時常帶孩子到陌生的環境中去。在陌生孩子之間大家是平等的。他會逐漸認識到為什么不能打人,為什么不能隨便動別人的玩具等等。使孩子在群體生活中萌生公共道德意識。
二、刺激孩子的反應性,讓他感到新奇。比如,鼓勵孩子摸一摸,動一動可愛的小貓、小狗或能使孩子感到好奇的東西,給他感知自由,他會慢慢了解很多東西。這種主動的學習比起家長的波動灌輸來,孩子易接受得多。有些教育可以適當提前。比如,早點教孩子講話,增加一些語言刺激反應,會收到不錯的效果。訓練中家長要及時表揚孩子的努力和成績,適當的寬容和鼓勵是很必要的。
三、讓孩子從小受點磨難和挫折。應該干的事他不想干,就堅持讓他干;不該拿的東西地想拿,就堅持不讓他拿。當然這有點難,但對孩子有好處。讓孩子從小受點磨難,長大了就可能經得住挫折。
四、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寓教于玩耍之中,讓孩子有興趣地學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