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之父—— 巴赫 ( 德 國 )
音樂神童—— 莫扎特 ( 德 國 )
古今樂圣——貝多芬 ( 德 國 )
歌曲之王——舒伯特 ( 德 國 )
音樂神靈——韓德爾 ( 德 國 )
指揮之王——卡拉楊 ( 德 國 )
歌劇之王—— 威爾弟 ( 意大利 )
音樂之王——斯卡拉蒂 ( 意大利 )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 意大利 )
進行曲之王——蘇薩 ( 美 國 )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 ( 英 國 )
園舞曲之父一一老約翰·施特勞斯 ( 奧地利 )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 ( 奧地利 )
交響曲之王——海頓 ( 奧地利 )
交響樂詩人——柏遼茲 ( 法 國 )
印象派大師——德彪西 ( 法 國 )
輕歌劇之王——奧芬巴赫 ( 法 國 )
管弦樂色彩大師——拉威爾 ( 法 國 )
鋼琴詩人——肖邦 ( 波 蘭 )
鋼琴之王——李斯特 ( 匈牙利 )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巴赫家族出過幾十位音樂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位J.S.巴赫,我們平時講的巴赫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指的就是J.S.巴赫。 巴赫是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也曾經是唱詩班歌手、小提琴手、宮廷樂長。他是西方音樂的“音樂之父”,對后世西方音樂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巴赫的家族很多成員都具有音樂天賦,其父本身是一位音樂家,最初是父親教他音樂。10歲時父母先后去世,開始和其中一個兄長生活,十五歲時,巴赫就讀於呂內堡的米亥爾學校,后來先后在唱詩班擔任過歌手、在室內樂團拉小提琴、在當地教堂演奏管風琴。cl 巴赫的音樂創作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威瑪、柯恩、萊比錫。“威瑪時代”的巴赫是管風琴師,期間他創作大量的管風琴作品,而且也逐漸成為比較有名的管風琴師,他自己寫作品演奏,有時也作即興演奏。以器樂曲和管弦樂曲為主的“柯恩時代”,這個時期他已經是當地有名音樂家,在宮廷也有職位,生活安定,期間完成大量的作品,包括其大作《布蘭登堡協奏曲》、《平均率鋼琴曲集》等。巴赫於1732年遷入萊比錫,任當地一重要教堂的合唱長,這是當時一個比較重要的職位,這個時期的作品以清唱劇、圣詠等宗教音樂為主,當中僅清唱劇還有超過200部能保留到現在。直至逝世前巴赫一直都進行創作。 無論是對管風琴、鋼琴,或是對位法研究得到的音樂理論的研究都反映在他龐大的曲目中。1958年德國音樂學者史密特“巴赫作品主題目錄”所定之 Bach-Werke-Verzeichnis (簡記為 BWV )編號的作品就超過1000,當然作品的實際數量比這個數字多得多。巴赫在生時是著名的音樂家,但他在生時的成就遠沒有現在的評價那么高。他的成就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管風琴家、鋼琴家。因此在他逝世后的幾十年逐漸被遺忘,當然他和他作品的偉大仍然受到一些音樂家的尊崇,包括巴赫之后的兩位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莫扎特和貝多芬。1829年,著名德國作曲家孟度遜(菲利克斯·門德爾森)重新上演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使一般公眾也重新注意巴赫的作品,巴赫的在音樂史的地位重新被認識,他的大量作品也開始被重新發現、演奏并受到世人的推崇,直至現在也長盛不衰。
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生于德國哈勒,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后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乃于1703年遷居漢堡 ——當時唯一有民族歌劇的德國城市,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4年在漢堡作了第一出歌劇歐米亞(Almira),獲得巨大成功.1706年游歷至意大利,在意大利寫了不少歌劇、清唱劇、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劇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爾移居倫敦,在漢堡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1711年的歌劇作品利努度(Rinoldo)獲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資助下寫了清唱劇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圣歌。1717年定居英國,1719年得到國王的支持,開始在皇家音樂學院演出他的歌劇。這個時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劇作品利達米士圖、驕里奧.些薩(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連達(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國籍。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亨德爾作了大量英語清唱劇和為清唱劇而作的樂器音樂,其中包括不少偉大的協奏曲,一生共創作了《阿爾西那》、《奧蘭多》等四十六部歌劇,除五部外,其余均在倫敦創作。后因反對勢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劇院被迫倒閉。從三十年代末開始,從事于沒有舞臺表演的清唱劇創作。共寫了三十二部清唱劇,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英國創作的,對于英國的音樂發生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 《水上音樂》,《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里路亞》流傳最為廣泛。1742年彌塞亞(Messiah)首演。繼后以大概每年兩首的速度創作清唱劇,一直持續到1751年,因為那時他的視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棄。1742-1751年這段時間的著名作品有森遜(Samson)、所羅門(Solomon),1759年病逝于倫敦。雖然亨德爾寫了非常多的音樂作品,但是在整過作曲生涯中他都沒有使用巴赫的對位法。亨德爾的藝術特征表現為戲劇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給后世的最大藝術遺產是他的清唱劇作品。 主要作品 水上音樂 皇家焰火音樂 <彌賽亞>
樂圣: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on,1770~1827) 近代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出身于德國波恩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教會合唱團的歌手。由于很早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父親不分白天黑夜地逼他練琴。八歲開始登臺演出,同時挑起負擔家庭生活的重擔。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作有大量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愛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并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里,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其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樂的精華,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 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先河,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里。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杰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后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一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么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么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仆,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于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并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象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么,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盡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于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并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當然,想要完整的評論莫扎特的音樂,絕非這區區近千字能夠表達的。 而想要真正地體會莫扎特,最主要地還是去聽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 降E調第39號交響曲》〈帝王〉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 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 《降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 《C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1號 》 《A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3號 》 其它 《弦樂四重奏〈狩獵〉》
弗朗茲·約瑟夫· 海 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里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后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杰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樸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響曲 《驚愕交響曲》
羅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
十九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歌劇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貝薩洛。十歲從蒂塞學和聲,后在波倫亞音樂學院從馬太學對位。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后所作《塞維爾的理發帥》,集意大利喜劇的精華,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劇代表作。他的創作繼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的擱筆之作《威廉·退爾》,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且推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此后近四十年不事歌劇。在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劇《塞維爾的理發師》、《威廉·退爾》
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 奧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維也納教師家庭。1805年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808年入帝國神學院學習。1812年隨薩里埃里學習作曲。 舒伯特共寫了十四部歌劇、九部交響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與《C大調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鵝之歌》等。 舒伯特是歐洲音樂史中浪漫主義新型音樂體裁——藝術歌曲的開創者。在歌曲結構、旋律、和聲以及鋼琴伴奏諸方面,舒伯特都卓有貢獻。
門德爾松(F.Mendelssohn,1809-1847) 德國作曲家。生于銀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后赴瑞士、法國巴黎、英國倫敦、意大利羅馬等地進行創作和演出活動。 門德爾松的主要作品有:《蘇格蘭交響曲》、《意大利交響曲》等五部交響曲;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芬格爾山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曲《無詞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種題材和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門德爾松的作品風格優美生動,結構完整嚴謹,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使巴赫這部名作得以在樂壇占據重要地位。他還協助舒曼創立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
“鋼琴詩人”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華沙近郊,父親是法國人,僑居華沙任中學法文教員,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六歲開始學習音樂。1830年11月華沙起義前夕,肖邦離開祖國經維也納到法國巴黎定居。 在維也納,肖邦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國詩人海涅,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等,特別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創作上獲得極其豐碩的成果。肖邦的創作可分四個時期。 由于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給肖邦精神上帶來沉重的打擊;遠離故鄉;親人和摯友相繼逝世;都給他身心帶來深深的創傷。1836年他開始患肺結核,癥兆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短期教學和演奏,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同胞開了最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劇惡化,終于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臨終前他要求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生于距奧地利邊境不遠的匈牙利賴丁小鎮。1821年舉家遷居維也納,從車爾尼學習鋼琴,向薩列里學習作曲。從11歲便開始了輝煌的鋼琴演奏生涯。在巴黎他受法國革命思潮和文學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吸收肖邦、柏遼茲和帕格尼尼等人的成就。1848年以前,他在歐洲各地演出,受到狂熱的歡迎,成為一代具有超凡技藝的鋼琴巨人。這一時期主要創作鋼琴作品。1848—1861年期間,任德國魏瑪宮廷樂隊指揮與音樂總監,大力扶植進步的作曲家,演奏他們的最新作品。1854年組織了“新魏瑪協會”,幾年后進而組織“全德音樂協會”,使魏瑪成為當時音樂文化中心地之一。此期間還創作了他的大部分交響樂作品。由于與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一次關于歌劇演出的爭議之后,遷居羅馬。接受了低級的圣職,但仍為慈善事業演奏,奔波于羅馬、魏馬、布達佩斯,從事創作、教學工作。教授出一批鋼琴名家。去維羅特探望女兒科西瑪時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紀最輝煌的鋼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啟發,決心在鋼琴上創造出同樣的奇跡。他的演奏風格繼承了克列門蒂、貝多芬的動力性鋼琴音樂傳統,發展了一種19世紀音樂會的炫技性演奏風格。另一方面他把鋼琴視為萬能的樂器之王,追求宏偉的交響性音響。他的演奏和鋼琴音樂創作大大推進了鋼琴藝術的發展。 主要鋼琴作品有:《12首高級技巧練習曲》、《6首帕格尼尼練習曲》、《旅行歲月》鋼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實際上是依據匈牙利境內的吉卜賽音樂創作的。《D小調奏鳴曲》雖然是單樂章,但其內容表現的幅度廣闊,表現手法顯示出李斯特的獨創個性。兩首鋼琴協奏曲《bE大調第一》和《A大調第二》接近于他的樂隊作品。李斯特還有大量的19世紀歌劇詠嘆調和交響曲的鋼琴改編曲。在聆聽音樂機會缺乏的19世紀,李斯特這些改編曲在浪漫主義音樂的推廣與普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為一位作曲家李斯特對19世紀的標題音樂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柏遼茲的標題交響曲之后,首創出“交響詩”的音樂體裁。這種浪漫主義更為理想的交響樂形式,來源于貝多芬、威柏、門德勒的序曲。李斯特13首交響詩的標題,明示出它們與文學、繪畫、戲劇的密切聯系。如《匈奴戰役》與繪畫相關,《瑪捷帕》以雨果同名詩歌為據,《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戲劇的主要角色,《普羅米修斯》則與德爾的詩篇有聯系。與柏遼茲不同,李斯特不注重用音樂去描繪場景、事件,他也從不陷入瑣細的音樂解說,而追求對作品的內容或藝術形象進行哲理性的概括。他的交響詩更近于貝多芬《交響曲》的傳統。李斯特的交響詩是單樂章,保留了奏鳴曲式的一些特征,各段落速度的變化與對比又似把交響曲套曲濃縮在一起,以主導動機貫穿變化達到音樂的統一和戲劇的發展。他的交響詩還有《塔索》、《山岳》、《理想》、《匈牙利》等,其中最常演奏的是《前奏曲》。體現了他的熾熱、夸張的音樂情感特點。李斯特還寫有《浮士德交響曲》和《但丁交響曲》。他的交響詩在19世紀下半葉被各國音樂家廣泛采用,成為最重要的浪漫主義樂隊體裁。
瓦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 1813年5月22日生于萊比錫。自幼喜愛貝多芬、莫扎特和韋伯的音樂,自學鋼琴和作曲。同時,也受莎士比亞、歌德、席勒的戲劇影響,15歲時就寫了一出5幕的詩悲劇,晚年又受叔本華、尼采甚至弗洛伊德等哲學家的影響。 1833年夏天在維爾茨堡擔任歌劇指揮,并開始歌劇創作。1840年寫成《黎恩濟》,1841年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劇代表作《漂泊的荷蘭人》。1843年被任命為德累斯頓宮廷歌劇院指揮。1845年演出他根據德國傳說所作的《湯豪塞》。1849年后,在國外流亡15年。1875年完成了《指環》的全部寫作,并于1876年8月在新落成的拜羅伊特劇院上演,獲極大成功。其著名的作品尚有《羅亨格林》、《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紐倫堡的名歌手》等。其著作有《論德國音樂》、《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作品》以及《歌劇與戲劇》等。1883年2月13日逝世。 他的音樂戲劇的舞臺作品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特點是都是由自己創作的(包括情節、人物、劇詞、表現方法和音樂)。他對音樂形式本身從不感興趣,只把它作為情感的和心理的表現手段而已。他徹底改革了作曲的技術,從而對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并導致表現主義音樂的形成。
弗朗索瓦·古諾(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 法國作曲家,生于巴黎,在巴黎音樂學院從師于阿列維。1839年在羅馬悉心研究宗教音樂,并反映在創作中。他是梵蒂岡國歌《教皇進行曲》(1846)的作者。歸國后,曾擔任過合唱團指揮,并創辦“古諾合唱團”。 在歌劇《浮士德》中可以顯示出他合唱寫作的特長。《浮士德》作于1859年,取材于古典名著,音樂樸實平易,配器豐富巧妙,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德國抒情歌劇的代表。此外,尚作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十余部歌劇、三部交響樂及大量宗教歌曲等。他以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為伴奏所作《圣母頌》流傳極廣,是跨年代合作的典范。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生于漢堡。從低音提琴演奏員的父親那里接受初期的音樂訓練。年輕時伴隨匈牙利小提琴家雷門尼在德國巡回演出,結識了著名小提琴家約阿希姆,并被介紹給李斯特和舒曼。他的作品給音樂名家們留下深刻印象,舒曼寫文章把布拉姆斯譽為德國未來的天才。他1863年離開漢堡,任維也納合唱團指揮,1872年任維也納音樂之友社藝術指導。1875年以后相繼創作了他的四部交響曲。 布拉姆斯是在歐洲浪漫主義潮流處于高峰時期的一位“反潮流”藝術家。作為一個交響曲作曲家,他不為新穎的標題交響曲和交響詩所動,對轟動一時的瓦格納的音樂劇也不屑一顧。像孤獨安寧的人生一樣,他的音樂風格在時代風潮中也是孤獨的。他是一個傳統主義者,他更多地回首眺望古典主義的過去。作為一個德國音樂家他身負著使命感,他要捍衛古典大師的偉大傳統。他通過深思熟慮的精心準備,40多歲才開始創作交響曲。 布拉姆斯的主要樂隊作品有《海頓主題變奏曲》、《C小調第一交響曲》、《D大調第二交響曲》、《F大調第三交響曲》、《e小調第四交響曲》、《“學院”序曲》、《“悲劇”序曲》等。
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 法國作曲家。是繼法國作曲家古諾之后,打破意大利歌劇對法國的影響,使法國歌劇從淺薄、浮華中解放出來的杰出人物。 比才最為出色的歌劇《卡門》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最為人門喜愛的歌劇之一。著名的《卡門序曲》和其中的兒童合唱、《哈巴涅拉舞曲》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可是比才在歌劇創作中獨特的探討之路卻充滿了艱辛。他曾創作了不少歌劇,均在他的時代不受歡迎,《卡門》的首演也遭到了失敗,因當代人對他的作品中“大膽的現實主義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驚和受到冒犯”。據說他曾為此整夜痛苦的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而且只是因為被評論界攻擊和嘲罵,《卡門》才連續上演了幾個月。比才在《卡門》上演的同年去世才活了37歲,生前沒有享受到他的卓越藝術帶來的榮譽。但是這部歌劇卻受到了國外音樂家的賞識和贊揚,預言“十年之后,《卡門》將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一部歌劇”。其實不到十年,五年之后《卡門》再度在巴黎上演時獲得了極大成功。 比才的音樂之路是頗給人啟示的,當他在重復前人走過的路時,以他的才華,19歲就獲得了羅馬大獎和奧勞巴斯一等獎,當他為法國歌劇開辟新路的時候,卻一再承受失敗。可見任何創新之路都不可避免要經受坎坷和考驗。但歷史最后總是公正的。比才留給人們的珍品還有為都德的話劇《阿萊成姑娘》寫的音樂,后來編成組曲,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出。
柴科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 生于沃特金斯克。早年學習法律,后在司法部任職,23歲入新成立的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從安東·魯賓斯坦學習作曲,畢業后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1877年一次失敗的婚姻使他身心處于嚴重崩潰的邊緣。喜愛柴科夫斯基音樂的富孀梅克夫人的慷慨資助,使他得以赴意大利、巴黎和維也納旅游,并放棄教學專事作曲,他與梅克夫人約定永不見面,他們留下的上千封通信成為研究柴科夫斯基的珍貴資料,19世紀80年代他已達到事業的高峰,作品在整個歐洲上演,然而憂郁情緒日漸。1893年在彼得堡指揮他的《第六交響曲》首演,數日后突然逝世。 在同時代俄國作曲家中,柴科夫斯基是涉獵西方音樂體裁最廣泛的,并且吸取了許多西方的音樂形式語言傳統經驗。雖然他有時也采用俄羅斯民歌音調,但是在作品題材和音樂風格上,并未刻意追求民族化和民間性,因而被認為是與五人團的民族主義相對立的世界主義者。但是作為一個俄羅斯人,他的音樂充溢著自然流露出來的俄羅斯民族氣質。 柴科夫斯基在五人團影響下寫了一批標題性管弦樂作品: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交響幻想曲《暴風雨》、《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1812序曲》、《曼弗雷德交響曲》等。柴科夫斯基像門德爾松所做的那樣,堅持在古典奏鳴曲式快板的呈示、發展、重述的三部結構中表述他的音樂思想。他的音樂語言不是描繪性的,在《羅米歐與朱麗葉》中,他是以高貴的勞倫斯神父、兩家族的世仇和兩位青年的愛情三個方面來概括出這部莎士比亞戲劇的。 柴科夫斯基最出色的創作體裁是交響曲。他在第四、五、六交響曲中確立了自己浪漫主義交響曲風格。他以這種宏大的器樂形式哲理性地表達普通人的精神歷程,命運的重壓、痛苦、歡樂、憧憬,難以排解的憂郁,一系列情緒對照構成心理的戲劇。這些既顯露出作者個人的生活體驗,且不失人類精神的典型意義。音樂中熱情、坦誠和濃重的憂郁感人至深。語調般明顯起伏的親切旋律,高旋低回的摸進,從細致入微的樂句到壯麗高潮的磅礴戲劇性氣勢和精彩的配器都是其音樂魅力所在。 柴科夫斯基的歌劇《奧涅金》和《黑桃皇后》以細致刻劃人物內心見長,旋律具有俄羅斯抒情浪漫曲的特征,樂隊以交響手法烘托戲劇高潮。其他主要作品還有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b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和鋼琴套曲《四季》及一百多首藝術歌曲。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ak,1841—1904) 生于布拉格附近的尼拉霍柴維斯,父為鄉村小客店主和屠夫。在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學習三年后,1862起在布拉格民族劇院樂隊演奏中提琴十一年。為合唱和樂隊而寫的愛國主義《贊歌》獲成功后,專心從事創作,作品受布拉姆斯推舉獲官方獎學金。曾九次訪英國,并旅德、俄指揮自己的作品演出,倍受歡迎。1891年獲劍橋大學榮譽音樂博士學位,同年被聘為布拉格大學教授,十年后任院長。1892年—1895年任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創作了他最為流行的旅美時期的幾部作品。回國后致力于教學和創作,培養出蘇克、諾瓦克等后一代捷克音樂家。 德沃夏克的創作力旺盛,作品涉獵體裁廣泛。他的歌劇具有很強的抒情氣質,多在國內演出,主要作品是:《雅各賓黨人》、《魔鬼與凱特》、《水仙女》和《阿爾米達》。 德沃夏克在吸取民間音樂素材方面不像斯美塔那集中于捷克,而是以更廣闊的斯拉夫民族民間音樂來豐富自己的音樂語言。他的兩集16首《斯拉夫舞曲》不僅有捷克民間舞曲,還包括斯洛伐克、波蘭的民間舞曲,烏克蘭的民間敘事曲更是他特別鐘愛的。 德沃夏克對于獨特風格的民間音樂的敏感性,使他在美國短短幾年,就很快熟悉吸收了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音樂。美國時期作品中《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和《F大調四重奏》(OP96)既有作者對美國繁忙的都市和寧靜鄉村的感受,對黑人、印第安人的深刻印象,又有異鄉作客的思鄉之情。《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他最深情動人的作品。他對黑人、印第安人音樂的態度,對美國藝術音樂的發展有重要啟示意義。 德沃夏克雖然創作有交響序曲《在大自然中》、《狂歡節》、《奧賽羅》、交響詩《金紡車》、《野鴿》等,但是還是以交響曲作曲家而著名。斯美塔那以描繪性和音畫性的標題交響詩出色,而德沃夏克以質樸、自然的交響曲見長。他以良好的音樂結構感,將民族的清新節奏,通俗歌唱的旋律自然地溶于傳統的交響曲體裁之中。他的《第八G大調交響曲》具有宜人的田園氣息。而表現捷克人民堅定、頑強性格和意志的《第七d小調交響曲》是他最成功的交響曲。
格里格(Edward Grieg,1843—1907) 是北歐民族樂派中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之一。15歲考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四年的學習使他受到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影響。畢業后回國與挪威作曲家諾德拉克(挪威國歌的作者)一起創辦音樂會社,決心走民族主義的音樂道路。他兩次訪問意大利,1870在羅馬與李斯特相識,作品受李斯特的贊賞鼓勵。多次訪英演出獲得成功。1874年開始獲得挪威政府頒發的年金,辭去教學與指揮職務,專心從事創作。后半生大部分時間在卑爾根附近鄉居中度過的。 格里格較少創作大型作品,而擅長小型體裁形式。他曾說:“像巴赫、貝多芬那樣的藝術家在高山之巔建造了教堂和寺廟。而我謹希望,如易卜生在他晚期的一部戲劇里所說的,為人們修筑幾座或許他們會感到安適幸福的棲身之宅”。他的鋼琴曲,特別是鋼琴抒情小品(共十冊)和歌曲是格里格最有代表性的創作。其中既有北國挪威的自然風貌,鄉村山民的生活,又有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他力圖以音樂勾勒出一幅幅恬靜優閑、質樸安逸的挪威民族生活小景。他的音樂中到處彌漫著挪威的民間性的音調和舞曲節奏。他不滿足于德國的浪漫主義和聲,而是依據民歌的調式創作出清新、色彩明快的民族性和聲。 他為易卜生的幻想詩劇《培爾·金特》的配樂以誘人的民族色彩性的樂思和柔和的抒情氣質,與易卜生的嚴峻和辛辣的諷刺戲劇生動地融合在一起。他不多的大型作品中,《a小調鋼琴協奏曲》以其清新濃郁的民族風格及簡潔的表達而獨具特色。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 普契尼是威爾第之后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出身音樂世家,入米蘭音樂學院從彭奇埃利學習。第一部歌劇《群妖圍舞》與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參加同一歌劇比賽而落選。1893以《曼儂·列斯科》成名,以后而接連寫出《繡花女》(又名《藝術家的生涯》)、《蝴蝶夫人》和《圖蘭多特》等名作。 普契尼的歌劇繼承了威爾第的傳統,受到真實主義歌劇的影響,并綜合了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音樂手法。普契尼的歌劇雖缺少威爾第式的崇高氣質,但是他以十分敏銳的戲劇感覺,善于用音樂塑造人物性格和創造出戲劇性的效果。他常用管弦樂隊的主導動機為戲劇環境和角色的心境進行烘托,他避免詠嘆調與宣敘調截然劃分的傳統處理,注重音樂的戲劇連貫性,而在重要抒情段落則突出寬廣流暢的抒情詠嘆旋律。他的《蝴蝶夫人》、《圖蘭多特》、《來自西部的少女》表現出他對東西方異國情調題材和音樂的興趣。
克羅德.德彪西 ClaudeDebussy (1862-1918) 克羅德.德彪西是杰出的法國作曲家。他于一八七三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十余年的學習中一直是才華出眾的學生,并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獎。后與以馬拉美為首的詩人與畫家的小團體很接近,以他們的詩歌為歌詞寫作了不少聲樂曲。并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后》,還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創作了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他擺脫瓦格納歌劇的影響,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手法。鋼琴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貝加摩組曲》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版面》、《歡樂島》、兩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則為印象主義的精品。管弦樂曲《夜曲》、《大海》、《伊貝利亞》中都有不少生動的篇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寫過一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創作風格也有所改變。此時他已患癌癥,于1918年德國進攻巴黎時去世。在三十余年的創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理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德國作曲家,因家庭環境的關系,自幼學習音樂,隨後拜宮廷樂長麥耶為師,16 時作品就被公開演奏。 早期風格傾向於古典及浪漫樂派,1886 年和俄國指揮兼作曲家李特交往,受其影響開始深入研究李斯特和白遼士的作品,并逐漸確立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由於畢羅的關系,對他後來的指揮活動有很大的啟示與幫助。而與華格納的侄女莉特結婚後,加上平日的耳濡目染,逐漸感染了華格納的風格。 代表作品 查拉圖斯特如是說 (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 狄爾的惡作劇 ( Till Eulenspiegel ) 唐璜 ( Don Juan ) 四首最後的歌 ( Four last song )
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 俄國作曲家、鋼琴家。生于俄國奧尼加。就學于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阿倫斯基。創作中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作有《第二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之島》、《鐘》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九十年代從事指揮,介紹了不少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經瑞典定居美國后,創作上充滿不協和與悲劇性,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重要的鋼琴演奏家。 代表作品: 鋼琴與樂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三鋼琴協奏曲》。
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 是芬蘭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就學于赫爾辛基音樂學院,后赴柏林、維也納學習。1899年創作交響詩《芬蘭頌》,成為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征。他創作的交響詩反映出強烈的民族傾向,許多作品都取材于芬蘭民族史詩《卡列瓦拉》,如四首《卡列瓦拉傳奇》和《塔皮奧拉》等。 西貝柳斯音樂中的陰沉、蒼涼、突兀多源于他對于北歐大自然的深刻感受。他并不直接引用或模仿民歌的風格。他的7首交響曲,代表著浪漫主義時代對這種體裁的最后探索。他雖然生活到1957年,但主要創作時期則在1925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