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古今正解第三十八
[原文]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古文正解]
玄德其晦,人德其明。是以,上德近道,下德近人;上德不德,下德不失;上德無為,下德為之;上德無以,下德有以。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從道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愛民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忠孝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表而無心也。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失禮則天下亂矣!
是以,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始也,莫若要德;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莫若習一。習一無為則無不為矣。
是以,道在德天,道去德見;德完仁厚,德毀仁露。德者天,仁者教,義者經(jīng),禮者文,法者威,刑者殺,淪乎相喪,孰為“太上”?
故曰,大道無物,大德不得,大人無己。內(nèi)圣,外王,天下治。
[今文正解]
大道的德性隱晦,而人的德行卻標榜。因此,最好的德接近于道,不好的德接近于人;最好的德混沌清虛,不好的德滿腹倫理;最好的德無所作為,不好的德四處追隨;最好的德無所手段,不好的德方術(shù)萬千。
至上的德無為于天下且無所憑借,在于順從大道;最好的仁有為卻并不憑借,在于關(guān)愛人民;最好的義有為并有所憑借,在于忠君孝親;最好的禮作為起來沒人呼應(yīng),則捋起胳臂而強拉硬扯,外表花巧而沒有真心啊。所以失去天道才有圣德,失去圣德才有仁愛,失去仁愛才有忠義,失去忠義才有禮。如果連禮都失去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天下大亂的時候了!
因此,推行禮教,是忠信的極端寡薄從而禍亂的開端,不如采取大德;卜算預(yù)斷,是大道的皮毛虛華從而愚昧的最大,不如使用大道。用道無為,則無不做到。
因此,大道畜養(yǎng)則德在上天,大道背離則人德顯現(xiàn)。人德完善則仁愛豐厚,人德毀壞則仁愛凸露。德讓天下隨天性,仁讓百姓從教化,義則修理意識,禮則文飾偽詐,法則依靠威懾,刑則依靠屠殺,依次淪喪,誰去做那“最好的君王”?
所以說,最大的道卻沒有形體,最大的德卻心無所得,最大的人卻沒有自己。心為圣人,身為君王,如此則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