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鼻療法是將藥物制成適宜劑型(如丸、散、膏等)塞入鼻內,通過鼻腔吸收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本療法在我國流傳已久。據傳扁鵲醫治產暈,就曾使用過鼻塞療法。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治療寒濕證時,有“內藥鼻中則愈”的記載。晉朝葛洪〈〈肘后備急方〉〉有“以綿漬好酒中須臾,置死人鼻中”的方法救治“卒死中惡”病癥的治療經驗。唐代孫思邈〈〈千金藥方〉〉、〈〈千金翼方〉〉中,以藥物末塞鼻,治療鼻塞、腦冷、流清涕、小兒鼻息肉等。宋代〈〈太平圣惠方〉〉以刺薊、生地黃、生姜,同搗取汁飲,而以藥渣塞鼻,以治鼻衄不止。以后,歷代醫籍多有記載。
至現代,仍廣泛應用于臨床。基本內容先用棉簽蘸生理鹽水或茶水清潔鼻孔,然后酌情選用以下塞鼻方法:一、鮮藥塞鼻法:取新鮮植物藥塞鼻,將鮮草揉搓為丸,塞入鼻腔。將根莖或果實類藥物搗泥為丸,或以刀削如棗核大小塞鼻,也可用紗布包藥塞入鼻孔。 二、藥液塞鼻法:將所用藥物煎取藥汁,或以酒浸取液,用棉球蘸藥液后塞入鼻孔。 三、散劑塞鼻法:將藥物研成細末,使用時取消毒紗布包裹藥末,或將棉球浸濕后蘸藥末少許,塞入鼻孔。 四、膏劑塞鼻法:將所用藥物研為細末,文火熬膏。使用時以消毒棉球或紗布裹藥如棗核大小,塞入鼻孔。也可熬成硬膏,搓成小藥條塞鼻。臨床應用本療法多用于頭面部,五官科及口腔科疾病。
、鼻息肉1.取霜梅1枚,蓖麻仁7個,生礬少許,搗爛。使用時以紗布包藥適量,塞入鼻孔。 2.取胡荽適量搗爛,塞入鼻孔。 3.取白礬,生礬等份同熬,用熟豬油調勻。以棉球蘸藥,或紗布包藥膏適量塞鼻, 4.取枯礬15克,烏梅30克,同搗為細末,以紗布包藥末塞鼻。 5.取皂礬1.5克,紅棗3枚(去核),同搗,以紗布包藥塞鼻。 6.取硇砂9克,輕粉4.5克,雄黃6克,冰片3克,枯礬4.5克,生甘草3克,分別研成細末,和勻。使用時,將棉球浸消毒甘油,蘸藥末少許,貼敷於息肉表面,半小時后取出。3天上藥1次。如3次無效者停用。
二、過敏性鼻炎 1.取細辛1.5克,蜀椒1.5克,干姜1.5克,炮附子1.5克,吳萊萸1.5克,皂莢(去尖)1.5克,切碎,酒浸一宿,用豬油熬,以附子色黃為度,去渣待凝。紗布裹取適量塞鼻。 2.取魚腦石5塊,硼砂7.5克,牛黃2.1克,共冰片1.5克研細末,以凡土林10克,甘油20毫升,調上述藥末。用棉球蘸取油膏,塞入鼻腔。左右交替,每日2~3次。 3.取薄荷1.5克,硼砂3克,共研細末,用紗布包之塞鼻。 三、慢性鼻炎 1.取蒼耳子,辛夷花各9克,白芷9克,薄荷3克,加水200毫升,煎取100毫升,蔥白頭適量搗汁沖入。以棉球蘸藥塞鼻,每次5~10分鐘,可左右交替使用。或用上述藥烘干研末,紗布包藥末,每晚睡時塞鼻,5天為一療程。
2.取通草3克,炮附子3克,細辛3克,共研細末,蜜丸如棗核大,紗布裹之塞鼻。 3.取菖蒲3克,皂角3克,辛夷9克,木通3克,川芎9克,共研細末,紗布裹之塞鼻,濕即換之。 4.取魚腦石,辛夷花等份,同研細末。棉球蘸藥末少許塞鼻。適用于萎縮性鼻炎。 5.取野菊花放在蜂蜜內隔水蒸,再將冰片研極細末放入蜂蜜調勻,用時沾少許涂鼻腔。每日3次。 6.取鵝不食草(95%),樟腦(5%),研末和勻,瓶裝密封。同時以薄絹包裹藥末少許塞鼻。每天換藥1次。 四、鼻出血 1.取炒黑梔子、百草霜、煅龍骨、煅牡蠣、京墨、血余炭各等份,共研為細末,以濕棉球蘸藥末塞鼻。 2.取百草霜7.5克,龍骨15克,枯礬15克,共研為細末,濕棉球葫藥塞鼻。 3.取鮮菊花葉、鮮龍腦葉、鮮小薊、鮮青蒿葉、石榴花瓣、墻頭苔蘚等,任選1~2種,搗爛,揉搓成團塞鼻。 4.取大黃炭末,溫開水調勻,塞患側鼻孔。 五,面神經麻痹
1.取生川烏、草烏、白芷、細辛,皂角各3克麝香少許,共為細末。以消毒紗布塞鼻,左側病變塞右側鼻孔,右側病變塞左側鼻孔。2.取當歸,川芎、丁香、細辛、蓽撥、白芷各等份量,紗布包包裹塞鼻。 六、牙痛 1.取大黃末適量,濕棉球蘸之塞鼻,2.取防風、白芷、冰片、細辛。薄荷腦各等份,研末,棉花蘸之塞鼻。3.取巴豆仁、大蒜各一枚,同搗,以紗布裹之塞鼻
七、眼結膜炎取鵝不食草適量,搓揉后塞入鼻中。注意事項1.要掌握塞鼻深度,過深容易引起打噴嚏,影響藥效,且容易滑入鼻腔深部而誤入氣管。2.塞鼻藥物刺激性較強,須用紗布包裹,以減少刺激。3.用于頭痛、牙痛、眼病等疾患,一般左側病變塞右側鼻孔,右側病變塞左側鼻孔。4.塞鼻藥物須辨證應用,熱證當用涼性塞鼻劑,寒癥當用熱性塞鼻劑。5.本療法不宜于兒童應用,以免引起不測。按語塞鼻療法簡便易行,對于頭痛、牙痛和諸多鼻疾,用之得法,多有療效。對其作用機理值得進一步研究,以擴大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