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曾經(jīng)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
他們兩人的政治主張,相差十萬八千里。在廟堂之上,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死對頭,彼此都認(rèn)為對方的執(zhí)政方針荒謬至極。彼此都覺得自己比對方高明,向?qū)Ψ酵聪職⑹帧6窢幍慕Y(jié)果是王安石獲勝,司馬光從宰相寶座上被趕了下來。
王安石大權(quán)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贊賞,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xué)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
正因為如此,雖然司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沒有因為大權(quán)旁落而陷入悲慘的境地,得以從容地“退江湖之遠”。
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憤世嫉俗的王安石強力推行改革,不僅觸動了皇親貴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強烈不滿,朝野一片罵聲,逢朝必有彈劾。“曾參豈是殺人者,一日三報慈母驚”。皇帝本來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聽到有人說王安石的不是,終于失去了耐心,將他就地免職,重新任命司馬光為宰相。
墻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王安石既然已經(jīng)被罷官,很多言官就跳將出來,向皇帝告他的黑狀。一時間訴狀如雪,充盈丹樨。皇帝聽信讒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馬光的意見。
很多人都以為,王安石害司馬光丟了官,現(xiàn)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時機。然而司馬光并不打算做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懇切地告訴皇帝,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fēng)。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
皇帝聽完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
君子和而不同。我和你的關(guān)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張。我反對你執(zhí)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著對你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則有分寸有底線,這才是君子。
這是君子的做人原則。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不代表我不尊重你的人品,更不意味著我可以剝奪你的權(quán)利。彼此尊重不僅僅體現(xiàn)在相互之間關(guān)系密切,更重要的是尊重并允許對方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唯其如此,思想才會自由,社會才能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