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研室工作人員王濤的檔案柜里,存放著一份“特殊”的文稿,是新任區委書記的第一篇手寫修改稿,里面用紅色簽字筆標注了111處錯誤。2015年7月31日,新上任的區委書記同全區領導干部見面,并作了專題講話。當時,王濤做了一個有心人,將書記的講話進行了錄音,并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整理成稿。
下午一上班,區委辦公室主任就對王濤說:“你把書記上午的講話整理一下給我看。”
王濤有些得意,欣喜地回復:“我已經整理完了,我現在就打出來給您。”
隨后,主任就把王濤整理好的文稿呈送給了書記本人。
第二天,書記把修改后的文稿交還給辦公室,說了一句話:“你們讓我看到了辦公室的工作效率,值得表揚。同時,更要注意工作的質量!”
王濤接過書記的修改稿一看,直接懵了:全篇文稿幾乎每行都標注了錯誤!
后來,王濤拿著書記的修改文稿向主任匯報。主任組織辦公室全體人員認真學習修改稿,并提出了文稿服務“標準要更高、文字要更準、作風要更實、質量要更高”的要求。
事情過后,王濤再次拿出書記的修改稿,認真細數了書記修改的地方,一共有111處錯誤,其中,標點符號錯誤32處,斷句錯誤10處,虛詞用法錯誤11處,數字大小寫錯誤3處。
每個辦公室都有為本單位的重大工作、重大決策出主意提建議的責任與義務,其中最常見的途徑是通過文稿服務實現辦公室的參謀作用。那么,在這篇“特殊”文稿故事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教訓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呢?
這篇稿子最大的問題是:工作的“量”與“質”不符,主要體現在
1.行文粗心,文字功底差
起草講話時,有許多文稿需要辦公室人員整理,但有時人們過于注重工作速度而忽略了工作質量,甚至出現低級錯誤,包括標點符號錯誤、斷句錯誤、虛詞用法錯誤、數字大小寫錯誤等。
2. 做事毛躁,態度不認真
有些文稿雖然第一時間整理出來了,但是自己沒有認真細讀和修改,直接送到了領導手上,讓領導當了秘書,既添了亂,還給領導留下能力差的印象。
3.忽視審稿流程,程序不到位
有些起草或者編輯人員沒有將初稿呈送給分管領導審閱,而是直接報給了主講領導本人。殊不知流程一省、環節一省,最后導致的是效果極其糟糕。
所以,協調工作的“質”與“量”是寫好領導講話稿的重中之重。這就需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 功夫在平時,閑在不閑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平時的日積月累,一旦接到文稿任務,決不可能很好地滿足工作要求。
平時的積累主要側重三個方面:
·閱讀文件報刊
·深入調查研究
·學會“聽會”
2.前開后聚合,放收兩相宜
任何文章的寫作都有兩個運思過程,即起筆時的發散性運思和定稿時的收斂性運思。起草領導講話稿時,應該根據會議主題、講話場合、參會對象等明確具體要求,在此基礎上大膽地“放”,然后按照一定的布局形成寫作提綱,做一些展開,這個過程就是“收”,也是正式行文。
3.不厭百回改,千錘始成金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翻來覆去多加打磨,才能臻于至善。在修改過程中,可以從“五看”入手,潛心揣摸,反復敲打。
·一看主題是否扣緊
·二看框架是否合理
·三看內容是否遺漏
·四看重點是否突出
·五看文句是否準確
總之,優秀的領導講話稿“成如容易卻艱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要寫出一篇精彩的領導講話稿,還需大家真槍實彈地多加練習。
來源:黨員生活微公號,秘書工作等
編輯:劉佳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