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氣氛,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各家商鋪、景點前都掛起了大紅燈籠;貼春聯,牽起彩幡。民俗戰馬穿插在老街上,時時與游客互動,合影留念,吸引眼球;。“孫權面筋”、“龍門土燒酒”、“龍門餛飩”等古鎮特色小吃讓人胃口大開,年味十足。
要不是朋友的邀請,我都不會知道有龍門古鎮這個地方。當孫大哥開車把我們接到龍門古鎮時,經過孫大哥的介紹,我才知道,原來龍門古鎮里的住戶大多數人姓孫,是三國東吳孫權的后代,一個具有貴族血統的古老村落,而孫大哥本人是孫權的第六十五代子孫。
到了孫大哥家里,發現墻上掛著一張他跟一群劇組的人在合影,其中一個美女還特別眼熟,想了半天也沒想起來是誰,朋友倒是看出來了,好像是《租個女友回家過年》里面的那幾個人。孫大哥說那位美女舊時劇中楚笑笑的扮演者薛家凝,《租個女友回家過年》90%以上的劇情在龍門古鎮取景拍攝。胡同里兩旁都掛著紅燈籠,一副過年的喜慶氣氛,傳統的年味兒依然可見。
千百年來,龍門古鎮隨著孫氏家族的繁衍昌熾,逐漸形成了以廳堂為中心的眾多居住院落,墻檐相連,房廊縱橫,卵石鋪砌的長弄密如蛛網。弄,成了古建筑專家、學者和旅行者的覓古探幽的亮點。進入古鎮,東西莫辨,尤入迷宮。相傳,古鎮整體布局是根據孫武后裔及吳大帝子孫的眾多兵家以迷魂陣的格局所建造。古鎮,除了老街以外,都為長弄小巷,外人入內,走著走著認為到頂,轉個彎又是長弄通道,再轉個彎也可能又回到老地方。古鎮歷盡滄桑迷宮般的弄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意義。
在古鎮各條街上,中國門窗文化博覽園將展示各個朝代門窗的裝飾、雕刻等;龍王廟、古院落、客棧都能清晰地體現明清風貌建筑;同時,還可以吃到最有特色的“龍門三土”,即龍門沱江團、龍門鰱魚、龍門甲魚。而龍門古鎮的文臺粉條、國太豆腐、江東元寶、面筋坊等地方特產和小吃也是讓人贊不絕口。
屋組合院落,在形式上有“井”和“回”字形兩種。廳與廳之間,卵石鋪成的狹弄長巷密如蛛網,墻檐相連,房廊縱橫。生人進入龍門古鎮難分東西,時時感到途窮路盡。怪不得當年日本侵略軍不敢亂闖龍門。龍門人夸耀說:“大雨天串門,跑遍全村不在露天走半步,回到家來不濕鞋。”整個古建筑群中,要數孝友堂、咸正堂、慎修堂、山樂堂、義門為最醒目。明代建筑孝友堂是全村最高的建筑,后進有三層。登此樓,全村盡收眼底。
當我看到這個破舊不堪的房子時,我想到了孩童時在奶奶家居住時的情景,如此熟悉的格局與風格,充滿著歷史的滄桑與情感的凝聚,只可惜爺爺奶奶去世后,我已經有很久沒有回去過了。
提起龍門古鎮,很多人都對800米長的油坊街記憶深刻,因為這里的油坊已飄香了600年,尤其在清朝,龍門的油作坊、制油工藝發展到鼎盛時期,有近60多家油坊。
龍門古鎮保存自明至民國時期不同風格的大小祠堂、廳堂、民居、古塔等,成為一個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龍門村歷史上曾建有60余座廳堂,現尚存有30余座。古建筑群布局嚴密多變,是江南古代宗族聚居形態的典型反映。整個古鎮由眾多以廳堂為中心的居住院落組合而成,簡稱廳屋組合院落。一座廳堂為一房或一小家族的祠堂,以此為主體,環以住宅,筑起高墻,成為龍門孫氏總族下一房一支的居住點。《孫氏宗譜》載:“孫氏千有余家,各房聚處皆有廳以供闔房之香火”。
盡管龍門古鎮有著這么多值得留戀的地方,但是,龍門古鎮當做古鎮來開發,在觀念上是非常落后的,當然由于觀念的落后,其開發建設也相當不成功,至今為止,雖然在2007年完成了一些修繕,但是總體來講,是一年不如一年,游客也很稀少,其實這個環境已經非常接近于魯迅先生小說的故鄉了。當然,沒有這么多游客,也就使得龍門古鎮能繼續保持其自然的景色和淳樸的民風。
當地的旅游資源已經接近枯竭,再投資也是枉然,幸好,此地交通環境不錯,歷史上也無工業和商業資源,相當一塊白地,如若利用其地里位置,結合省會城市文化、經濟、政治集中的優勢,作為省城一個文化、居住的壓力分解地,那是相當好的。
時間:2011年2月11日
地點:龍門古鎮(浙江省杭州市富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